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震撼世界的壮举,无论是全民奔小康的宏伟目标,①_________,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需要我们勇于担当。尤其是脱贫攻坚,其涉及范围之广,工作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美好的梦想要变成现实,就必须要有“造福于民”的情怀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②_________,就可能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总之,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不管在海内还是海外,毎一个炎黄子孙,③_________,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圆梦大业中展露自己的睿智和才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幕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味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描绘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 ,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 ,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进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 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事实上,动漫、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 ,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的原因,因而需要全新的思维、眼光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传播 包罗万象 新鲜 高深莫测
B.传习 包罗万象 新兴 不可捉摸
C.传播 汗牛充栋 新兴 高深莫测
D.传习 汗牛充栋 新鲜 不可捉摸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
B.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
C.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D.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
B.只是由于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思维、眼光和话语
C.只是由于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的原因,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
D.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思维、眼光和话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中,表明艰苦磨炼对人才成长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菊花
黄巢①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②,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①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②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文人墨客把菊花当作为文吟诗的描写对象,赋予其独立秋风,孤芳自赏的特征,而黄巢在这两首诗中视角独特,表现出了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B.《题菊花》中的“我”和《不第后赋菊》中的“我花”都指菊花,分别用菊花与桃花、百花开放时的不同特点,凸显菊花独特的精神风貌。
C.两首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形神兼备,想象丰富,表现了一个革命者改天换地的政治抱负和壮美的战斗理想。
D.由“满院裁” “满城尽带”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所歌咏、所塑造的,都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2.两首诗中的三四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试作比较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广以良家子从军去胡。及孝景初立,广徒为上郡太守。匈奴大入上郡,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之百骑,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胡兵终怪之,不敢击,以为汉有伏军于旁,引兵而去。孝景崩,武帝立。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引而入室,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后,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故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广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家子: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汉朝军队的来源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等。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可指司马、司徒、司空,也可指太傅、太师、太保。汉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C.元将:汉武帝的年号之一。中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才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D.结发:即束发,束扎发髻以区别于童年时期的发型,表示成年,与”弱冠”的年龄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智勇双全,英勇善战。他一生与匈奴战斗,能够以少胜多,险中取胜,匈奴人闻其名而避之。
B.李广体恤士卒,宽缓治下。他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爱戴,士卒都甘愿为他效力。
C.李广一生未得封爵。才能、名声不如他的李蔡位至三公,他曾经的部下有的也被封候,而李广却终身未得封候。
D.李广最终羞愧自杀。李广作战时没有向导,迷失道路,无功而返,最终因羞愧难当而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2)大将军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故令广并于右将军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
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向一面奔去,冲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见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椭圆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重在对人物“动态化”的展现,人物最有“特点”的动作只有一个:“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个: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
B.胖孩子的“叫卖”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馒头早已“冷冷”的,“毫无热气”,而胖孩子依旧盲目地叫着“热的”。他的叫卖只是例行公事,他对叫卖的内容根本不关心,就像看客们对“看”的是什么毫不在意一样,这表现了本该纯真的孩子内心的麻木。
C.小说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众人在示众中的种种表现,折射出群体民众在精神上的庸俗无聊、冰冷可怕。
D.小说结构匀称单纯,从寂静开始,又归于寂静,如同一幕哑剧,沉默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人无法抗拒,无法呼吸,令人掩卷沉思。
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小说内容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3.小说描写了一群“看客”,这群“看客”有怎样共同的性格特点?结合鲁迅有关作品,说说他塑造这群“看客”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