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包容性发展最先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发展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更为民众所认同。包容性发展在国际、国内受到高度关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学者们对包容性发展的理解各异,但综合来看,学者们都认同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包容性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
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强调公平正义,在发展目的上注重以人为本,在发展方式上追求可持续发展。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包容性发展强调人人有平等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过大的或者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增长成果难以惠及所有民众,长此以往会削弱社会凝聚力,降低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会损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银行区分了“机会的不平等(包括受教育等)”和“结果的不平等 (包括收入等)”这两个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公平角度看,机会平等要比结果平等更为重要。因此,促进和实现包容性发展,除了要重视努力实现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消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外,还要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缩小结果的不平等,增强增长的广泛共享性和共享的公平性,不断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
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包容性发展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成效大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同时,包容性发展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的和谐统一。
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而非单一的GDP增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中国逐渐形成并确定了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发展观。中国要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在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基础教育,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摘编自向德平《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包容性发展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学者们对其核心内涵的认识达成了一致。
B.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决定了这是一种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模式。
C.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重要得多,因为没有机会平等就不可能缩小结果的不平等。
D.中国已经确立了新的发展观,但在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方面还需要大的努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存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第三四段强调包容性发展的公平公正这一核心要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衡量标准。
C.文章末段,作者从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民众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论证了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这一观点。
D.对包容性发展,文章先说明内涵及特点,然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充分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包括经济增长,也应包括民生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
B.通过对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的分析可以衡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
C.由于收入差距过大或不断扩大,因而导致民众无法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
D.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吸纳先进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构建政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清北中学举办大型高校招生咨询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一百多所大学参与。咨询会上,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大学专业的选择和未来就业前景。学生在和家人朋友的探讨中,形成了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一是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二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业,三是选择最热门、前景最广阔的专业,四是选择社会最需要的专业。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家长和学生在专业选择、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方面产生了矛盾冲突。小孙和他妈妈就在专业选择问题上有了争论。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高三学生“小明”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假设你是清北中学记者团的一员,请针对该咨询会撰写一则新闻稿或评论文章(自拟题目)。
②请同样面临专业选择的你,给小孙写封信,谈你对专业选择的思考、权衡和建议(自拟题目)。
③清北中学高三年级召开关于“高中生职业规划”的主题班会,请你以“2020年,不一样的选择,一样的辉煌”为题目,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脱离材料,注意文体特征观点鲜明;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请筛选其中的信息,仿照已给示例,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2019年全国1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 从我做起”要求考生“西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II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规定了5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 III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引导 考生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思考教育主题。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回应写作要求。
如:聚焦学科素养① ② ③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震撼世界的壮举,无论是全民奔小康的宏伟目标,①_________,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需要我们勇于担当。尤其是脱贫攻坚,其涉及范围之广,工作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美好的梦想要变成现实,就必须要有“造福于民”的情怀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②_________,就可能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总之,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不管在海内还是海外,毎一个炎黄子孙,③_________,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圆梦大业中展露自己的睿智和才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幕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味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描绘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 ,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 ,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进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 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事实上,动漫、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 ,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的原因,因而需要全新的思维、眼光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传播 包罗万象 新鲜 高深莫测
B.传习 包罗万象 新兴 不可捉摸
C.传播 汗牛充栋 新兴 高深莫测
D.传习 汗牛充栋 新鲜 不可捉摸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
B.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
C.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D.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
B.只是由于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思维、眼光和话语
C.只是由于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的原因,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
D.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思维、眼光和话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中,表明艰苦磨炼对人才成长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