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 辰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降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睛睛,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壤,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今年惊蛰,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薰梅、染柳、催桃”三词化静为动,赋予“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以人的功力,为展示万物复苏的季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B.作者描写江浙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
C.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同时,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2.文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服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图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簿。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平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縮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五伦是天下之达道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譬如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美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家庭的人员界限不分明,可以伸缩。
B.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
C.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自我主义的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在团体中,是否平等。
D.“伦”就是一个人和与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就是差序格局。
B.“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论证。
C.文中儒家经典《礼记》中所讲的“十伦”,正是“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文中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比较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体现为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各种网络的中心不同,且彼此独立。
B.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体现为依据中心势力所在地域不同,社会圈子的大小可以伸缩。
C.孔子谈“克己”,正因为他发现各种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这个中心。
D.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因而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才产生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 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句意。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宇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2.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和《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曾。高宗以恭陵玄宫狭小,不容送终之具,遣书机续成其功。机于挺之左右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等宫,莫不壮丽。仁杰奏其太过,机竟坐免官。初,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之。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心甚衔之,还都,奏仁杰不避,左授复州刺史。天授二年九月,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谓曰:“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谐卿者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谐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则天深加叹异。岁通天年,契丹寇陷冀州,征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悞贼至,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具。仁杰既至,悉放归农亩,谓日:“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贼闻之自退。圣历初,突厥侵掠赵、定等州,命仁杰为河北道元帅,以便宜从事。时河朔人庶平民,多为突厥逼胁,贼退后惧诛,又多逃匿。仁杰上疏曰:“臣闻持大国者不可以小道,理事广者不可以细分。人主恢弘,不拘常法,罪之则众情恐惧,想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从之。则天将造大像,用功数百万,令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钱,以助成之。仁杰上疏谏曰:比年已来,风尘屡扰,水旱不节,征役稍繁,家业先空,疮痍未复。此时兴役,力所未堪。伏惟圣朝,功德无量,何必要营大像,而以劳费为名。虽敛僧钱,百来支一。尊容既广,不可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又云不损国财,不伤百姓,以此事主,可谓尽忠?臣今恩惟兼采众议威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则天乃罢其役。是岁九月,病卒,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节选自《旧唐书·卷八九》)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B.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C.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D.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宋改以经义论策取进士,明经始废。
B.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唐初官员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为宰相,武则天变中书省为鸾台,门下省为风阁。
C.道,本义为路,道路;引申义为取道;也可以指地方行政区域。文中“河北道”的“道”指道路。
D.伏惟,谦辞,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意为念及、想到;也指希望、愿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不畏皇权,坚持原则。高宗认为为太子李弘修的陵墓狭小,韦机乘机大肆扩建,狄仁杰上奏其过分,终使韦机免职。
B.狄仁杰正直磊落,温厚谦逊。同僚诬陷,他不自辩清白,只求自省;也不愿知道诬告者姓名而破坏了同僚间的友好关系。
C.狄仁杰心系百姓,造福一方。契丹人侵,他自担责任放了前任抓来守城的百姓;突厥入侵他又上疏赦免被迫归附突厥的边民。
D.狄仁杰耿介正直,诤言善谏。武则天要造大佛像,他劝谏皇帝此举会劳民伤财有损名声,还违背了佛家慈悲教义,致使工程停止。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辅怒,心甚衔之,还都,奏仁杰不逊,左授复州刺史。
(2)比年已来,风尘屡扰,水旱不节,征役稍繁,家业先空,疮痍未复。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述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一个人只是率直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这样评价了《关雎》这首诗:“关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王、小张和小李是同一大学同一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专业并不热门,工作难找。
小王的父母托人给他介绍了几份工作,有公司文员、企业销售等,但他都因为不满意而坚持不上班,认为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坚持要继续寻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小张毕业前参加了多场招聘会和几场公务员考试,最终有一家公司愿意录用他当基层文员。小张欣然接受,他认为工作不一定要和所学专业相关,有了自立于社会的资本,再来追求自己的理想才是务实之举。
小李认为自己的专业虽然不热门,但是自己却真正热爱它,既然时下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如继续深造,让自己成为这个专业的高端人才。他相信有了深层次的专业研究,一定会找到合适对口的工作。
小王、小张和小李的做法,你更赞成哪一个?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