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第各题。 材料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第各题。

材料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材料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象《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象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的。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2.请结合材料二,说说这一语段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观。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B 2.①材料二体现了孔子学以致用的学习观。②学《诗》后,要把《诗》的思想运用到处理政事和外交活动中。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B项,“前者只是物质追求”错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材料二中孔子提出的观点是,在人们努力学习的基础上“授之以政”,进行实际锻炼;若不能完成,则让其“使于四方”进行锻炼,让知识接受实践的检验;若还没有明显的改观,那他就真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了。对这种人,孔子给予了无情的否定,“虽多,亦奚以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从表面上看,孔子是在批评那种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但他更深层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怎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去读书才是最有用的,那就是要学以致用,只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知识指导实践,让实践检验知识,这样才算的上是会学习的人。书读得好,拥有渊博的学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光有书本知识而不进行实际操作,不用实践去检验,永远只能是“行动上的矮子”,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脱离不了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否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学以致用的真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颜真卿忠肝义胆,视死如归,故其书大气磅礴、雄浑刚健,尽显大丈夫浩然之气;苏轼以“物我相忘”的超然境界应对人生打击,其书则尽显平淡天真之趣;王羲之一生追求心性与道的结合,其书因此达到了清雅脱俗的境界。

A. 书者艺术风格的形成由生活经验所决定。

B. 书者是通过书法风格来表现自己的心志。

C. 书者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刻苦磨炼的结果。

D. 书者艺术风格和自身思想境界息息相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    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其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在海外圈粉无数。李子柒的海外走红,(     )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海外传播。如何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    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      ,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视频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龙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    ,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①荣获  ②交融  ③自怨自艾  ④脱颖而出

B.①荣获  ②交互  ③孤芳自赏  ④锋芒毕露

C.①荣膺  ②交融  ③孤芳自赏  ④脱颖而出

D.①荣膺  ②交互  ③自怨自艾  ④锋芒毕露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输出。

B.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C.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D.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这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B.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C.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D.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故都的秋》中的文段,完成下题。

①……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对文中细节描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很高很高”和“碧绿”来修饰“天色”,能给人一种清远的感觉。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色无味无声,“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D.“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及“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感觉。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荷塘月色》中的文段,完成第下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上文中划线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