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言,“创造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但也可能是最后一个。”人工智能的正向作用有目共睹,但它将使人类遭遇怎样的伦理困境?人工智能是福是祸?
变革总是充满争议的。人类不断造物的漫漫历史中,每一项变革性技术的问世,总会引发人们一轮又一轮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不是技术,而是由此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和伦理困境。这是必要的,它反映了人对自身性质、地位、价值的严肃思考。
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它的发展必须有伦理的介入和匡正。但是,对于技术,过度期待不可行,深度忧虑亦不可取。技术本身无善恶,这把双刃剑指何方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与之相比,当前人工智能仍很“稚嫩”,能理解人类的情感文化,拥有智慧、情商,会推理、“算计”的强人工智能尚只存在于银幕中的虚构世界里。如果因为前方可能存在危险,就停止向前探索的步伐,人类不可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元的今天,也无法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的明天。
但是,现代科技的不可逆性,也警示我们不能随便拿人类的命运冒险。在人工智能的推进中要注入人文理性。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伦理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学术各界和社会公众都要积极参与其中。而为了防止技术被某些利益团体利用或造成新的社会不公,除了强调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遵守道德义务外,政府的管控、法律的约束不能缺位。要让技术的发展始终在一个社会开放的空间中进行,防止黑箱操作。
人类制造工具,而工具让我们走得更远。人工智能初显的应用前景令人欢欣鼓舞。它的长远化应用,将是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爆点。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还是我国十九大报告部署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都反映出各国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毕竟,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谁抢占先机,谁就能获得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动权。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越向前发展,人类面临的伦理问题也会越尖锐。但是,技术应用有禁区,科学探索无止境。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相关伦理问题的思考研究,但未雨绸缪的同时要避免过度敏感。播种善因、规避恶意,才是更加理性的作为。面对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接踵而来的问题、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把控好技术发展的方向让它造福人类、造福自然。
(摘编自马丽霞《AI探索虽无止境,但应用有禁区》)
注: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变革性技术带来的关于未知风险和伦理困境的争论是必要的,这反映了人对自身性质、地位、价值的严肃思考。
B.在银幕中的虚构世界里出现的强人工智能在目前尚不存在,但只要人工智能继续向前发展,强人工智能就会出现。
C.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要有伦理的介入和匡正,因为它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D.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制造的工具,所以无论它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会服务于人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霍金的话引出了论题“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使人类遭遇伦理困境”。
B.文章第五段通过举例,。
C.作者从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变和现代科技的不可逆性两个方面分析得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有伦理的介入和匡正,还要注入人文理性。
D.文章围绕“人工智能”这个中心论题,开篇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本无善恶,所以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取决于人类自己如何开发和利用。
B.要防止人工智能的黑箱操作,除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要遵守道德义务外,政府的管控、法律的约束也不能缺位。
C.人工智能将掌控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D.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伦理关系的思考和忧虑,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能超过10个字。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个精准,对于发展产业来说,首先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换句话说,应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不搞“一刀切”。
实践中,一些地方一说发展产业,就一哄而上搞“热门”项目,最后同质化严重、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就在于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一方面,对当地特色和优势发掘不到位,没有在发展产业中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对市场的科学研判不够,最后好心办坏事。
找准定位关键要遵循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既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也包括外部的市场容量和市场环境。只有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引导贫困户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时制宜,才能真正实现有产有销、有投入有回报。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①____,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②_____。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③_____,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人类无时无刻不浸泡在文化的汁液中。在我国,从商周时期出土的鼎、尊、爵等食器文物,到园林寺庙等建筑艺术、唐诗宋词明清小品等文字艺术,再到围棋、投壶、蹴鞠等游艺活动, 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璀璨繁星。但是,一般来讲,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高端文化产品的使用者,大都是王侯贵族、文人士子等上流社会人士,而坐贾行商者、市井细民等平头百姓,或是堆金积玉五或是 ,虽然也在创造着、享用着文化成果,却大都处于文化蒙昧状态,( )。这与古代中国落后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制度是 的。
而在当下中国,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大力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和发展方向;百姓想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一些美感与意义,让日子过得更有滋有味。这样上下_____,一起将“文化创意”推到了时代前沿,也推到了巨大的产业链中。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一而足 一文不值 休戚相关 同心戮力
B.数不胜数 一文不名 息息相关 同心戮力
C.不一而足 一文不值 息息相关 和衷共济
D.数不胜数 一文不名 休戚相关 和衷共济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等待“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圣贤来承担文化的使命
B.承担文化使命的圣贤来使他们“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C.要等待承担文化使命的圣贤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D.“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圣贤来使他们承担文化的使命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大力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并明确发展方向。
B.国家提倡大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希望为具有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挖掘和明确精神力量与发展方向。
C.国家大力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为具有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挖掘和明确精神力量与发展方向。
D.国家提倡大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并明确发展方向。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一笑倾城,使得唐玄宗后宫之中的其他妃子都黯然失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水边感叹时光的流逝,写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李白也在《将进酒》中用“君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人生短促的感慨。
(3)李煜在《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