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______________”来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一句表现了作者对人世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取舍态度,“_______”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中清风明月的取舍态度。

(3)《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片段中,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淇”“隰”“泮”(“泮”通“畔”);“一毫”(形容少)“共适”(共同享有的意思);“瞋”(是瞪眼的意思,不要写成“嗔”)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中“暮”“归”两字,表明天色已晚,诗人踏上归途。三四句是说,诗人回顾来路看到山林苍茫,一片青翠之景。

B.“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中,“荆扉”指简易的柴门。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诚挚的友谊。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中,诗人选取了“绿竹”“幽径”“青萝”的意象,“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D.这首诗写的是探访友人的所见所感及琐事人情,读来自然亲切,晓畅清新,也表现出诗人惯有的朗俊豪爽的风格。

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①发策: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与《诗》《书》《礼》《易》《乐》合称为“六经”,也被称为“六艺”。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右,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一直比加“左”的地位高。

D.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文中指办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悼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白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因救济入境的饥民而得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

(2)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投生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只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它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作者立足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和它相媲美。

2.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

3.余秋雨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5G是全球企业合作发展的产物。从中国5G发展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前期的标准制定,还是试验网建设阶段,中国都积极参与全球产业界合作。2013年,中国成立了5G推进组,爱立信、诺基亚、高通、英特尔、罗德与施瓦茨等国外企业都是推进组成员单位。基于推进组的平台,国内外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我国5G技术研究、技术规范制定、技术和产品验证,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期,中国联通还与西班牙、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8家电信运营商建立了5G国际合作联盟,共同推进5G发展。

中国5G为世界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通信企业积极为世界各国建立5G网络提供高质量产品和高水平解决方案。截至今年7月18日,华为公司已在全球获得50多个5G商用合约,其中28个来自欧洲。统计数字表明,华为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为欧洲5G网络建设节约550亿欧元建设成本,并将部署时间缩短了一年半。

中国发展5G不是威胁而是造福世界。4G时代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约车等的蓬勃发展,对全世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给各国人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捷与高效。而5G将改变人类社会,带来远程医疗、无人驾驶以及人工智能的巨大发展,将对社会效率的提升带来更大突破。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推进5G发展将有利于加速5G的商业化应用,给全人类发展带来更大福祉。

(摘自2019年8月21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2020年—2030年十年间5G(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在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断努力后,5G对于中国而言,来之不易。“5G领先”一方面是源于我国顶层设计的宏观布局,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和先发优势。

早在2013年2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全面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

2018年6月,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正式批准确立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功能,第一阶段全功能完整版5G标准正式出台。同时,我国也加速布局5G产业: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正在加速5G网络建设、推进5G落地应用建设;通信设备领军企业华为、中兴等在标准制定和产业应用等方面已获业界认可;一加、OPPO、vivo等手机厂商,也已向运营商交付首款5G手机……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张同须表示,中国移动制定了“三个五”计划,到年底在50个城市建设5万个5G基站,到2020年,能够提供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5G商用服务。另据赛迪预计,未来5年,我国将至少建设1140万个5G基站。

根据3GPP此前公布的5G网络标准制定过程,还需在今年制定第二阶段的5G标准,以满足ITU(国际电信联盟)的要求。预计到2020年,将最终形成完整标准。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有几十家企业或机构成为了3GPP的伙伴。

(摘自2019年9月12日“人民网”)

1.下列对中国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5G从开始就积极参与全球产业界合作,至今经历了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领先”等阶段。

B.中国5G同国内外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进5G技术研究、技术规范制定、技术和产品验证,现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C.中国5G造福世界,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约车等的蓬勃发展,给世界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与很高的效率。

D.中国5G将带来远程医疗、无人驾驶以及人工智能的巨大发展,将对全世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人类带来更大福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5G同世界息息相关,既是全球企业合作发展的产物,也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B.未来十年间,5G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经济产出都将要逐年呈等差数列上升的态势。

C.我国“5G领先”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顶层的宏观布局,一是企业层面的创新和优势。

D.我国正加速5G产业的布局,运营商、通信设备企业和手机生产都取得飞快的进展。

3.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发展5G不是威胁而是造福世界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被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仅在变,也在常;不仅在新创,也在守望。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③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我们不提供一个西方视野中的景观中国,我们必须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综合的中国。我们不但要阐释中国传统的浩荡江河,也要阐释这种传统江河的丰富构成。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不应把传统作为一种僵硬的知识,而应讲透传统背后的幽微,触摸知识背后的人心。在这方面,李敬泽的《小春秋》《咏而归》等写作就提供了书写中国传统独特而有效的路径。而张定浩、黄德海等批评家,近年也深入到中国历史的腹地,去重新阐释中国复杂的文化精神。这种从中国表情到历史化的中国精神的对照和辩证,无疑也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

④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还涉及如何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问题。无论是时代之新变还是中国之辽阔,都决定了其催生的经验必有驳杂含混及尚未获得充分理性观照的特点。因此,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讲述发生在当下时代、当下中国的故事,而是要在形形色色的中国表情和来来往往的中国经验中由偶然抵达必然,有机地融合偶然与必然,从而提炼、捕捉和定格真正具有内在性的“新时代中国精神”。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主义的要求。

(陈培浩《“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确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

B. 在时代巨变中,正是有了“中国”这一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我们才不会迷失自我。

C. 历史地表现中国,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也要以中国文化涵养“新时代”的精神。

D. 只有把握住时代的变量,与时俱进,文学才不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三个角度阐述了正确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辩证关系的必要性。

B. 文章既有充分的理论分析,也有典型的事实论据,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D. 文章第②段辩证地分析“变”与“常”、“新创”与“守望”的关系,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变”和“新创”就是这样的定海神针。

B. 身处新时代,人们容易认识到文学“新创”的重要性,但对于民族文化的“守望”可能会有所忽略。

C. 如果能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D. 只有像李敬泽的《小春秋》《咏而归》等作品那样书写中国传统,才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