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姥姥的泪 赵振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眼窝儿变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姥姥的泪

赵振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眼窝儿变得浅了,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因为一本书、一首诗、一部影视作品抑或一个梦。

那天夜里,我又从梦里醒了,梦里没有见到姥姥,梦见的是一条蛇。猛地想起,姥姥是属蛇的。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

3岁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姥姥家,这一“送”,就是13年。即使14岁那年我的户口迁到了城里,也还是和姥姥一起生活着,只是生产队不分给口粮了,要到粮站去买,每月29斤半,直到16岁入伍。小学三年级以前,我按着姥爷的姓氏——姓刘。那个乳名,其实也是我上学后用的大名,极臭极臭的,也是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我曾问过姥爷,怎么给我起这个名字,说是越不好听的名字越好养活。现在,偶尔回到姥姥家,还有人在叫着我的乳名,听起来仍觉得亲切得很,温馨得很,仿佛回到了儿时。

想着想着,睡意随着回忆的长风旋转着、飘荡着,不晓得散落到哪里去了。脑子清醒着,虽然有着小夜曲的催眠。

我悄悄下床,披着衣服来到了阳台。

望着南天,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

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

好像是初冬,也可能是暮秋,只记得地里没有多少庄稼了,人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姥姥拉着我走了很远的路,还穿过了一条铁道,来到野地里的一座坟前:“这是你姥姥娘(邢台方言,姥姥的母亲)的坟。”随后,从篮子里拿出了些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你到那边玩去吧。”姥姥随手指了一下。我不明就里,撒着欢儿跑开了。等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坟那边慢慢地升起了一缕青烟,伴着烟雾,听到了姥姥的哭声。

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看到小伙伴在父母怀里撒娇,也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惆怅。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的性格,被自卑的牢笼紧紧地囚着,并生长着。

即使如此,也有做坏事的时候。

一天和同伴去割草,不知谁说要比试一下谁的镰刀更锋利, 我就挥舞起来,齐刷刷地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那是只有一人高的玉米,正在吐着金黄色的穗儿。邻居找来了,姥姥当着我的面给人家赔了不是。说,眼下正在受灾,吃都吃不饱,粮食那么金贵,糟蹋粮食就是作孽。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邻居走了,姥姥关上门,左手把我拉过来,右手照我的屁股打了一巴掌。我没有觉到疼,但还是“呜呜”地装哭起来,其实并没有流泪。当我转过身来偷偷看姥姥时,发现姥姥流泪了。

姥姥生育过一个儿子,当年就夭折了,就抱养了一个和亲生儿子同年出生的孩子,就是我现在的舅舅。姥姥视舅舅如同亲生。后来,舅舅结婚生子,家庭人口慢慢多了起来。那时,我仍住在姥姥家。舅舅、妗妗(jìn jìn,舅母的俗称。)对姥姥、姥爷很孝顺,对我也很好,没有觉得他们嫌弃过我这个白吃白喝多年的外甥。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姥姥和妗妗没有当着我的面磕磕绊绊过。有时我放学回到家,在门外也能听到她们的争吵声,但一进家门,顿时鸦雀无声了,看到的是姥姥那红红的眼睛。多年以后,当重提往事时,姨姨告诉我,因为你这个外甥,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

看见姥姥最后一次流泪,是在我入伍的时候。那是个冬天的午后。午饭时,姥姥一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叮咛和嘱咐了很多话。要动身了,前去和姥姥告别,一进屋先叫了声“姥姥”,只见姥姥坐在炕沿上,低着头抽泣,不抬头看我,也没有应声。我的两眼刹那间模糊了起来。妗妗见此情景,抱着孩子把我推出了门外,我也看到妗妗的那双泪眼。

我哽咽着离开了姥姥。这一别,就是4年。在我4年后第一次探家时,姥姥对我讲:“在你走了以后,4年里,我不能听到人家提起当兵的,也不能看见当兵的。听到了,看到了,我就想起你,会流泪。”

我从儿时记忆的长河里,虔诚地捧出姥姥的眼泪,咀嚼着,犹如咀嚼姥姥的酸甜苦辣、岁月沧桑。

姥姥曾经的眼泪,是怜悯的泪?舐犊的泪?憋屈的泪?是盼望我快快长大的泪?哭坟时报恩的泪?一定不是痛苦的泪。痛苦时,姥姥是不流眼泪的,即使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时,都没有哼过一声、叫过一句,也没有流过一滴泪。

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书写的是一个大写的“爱”。

“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第6期)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姥姥说,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这流露出姥姥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B.“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说明姥姥为“我”在生活中忍受了很多。

C.文章在塑造姥姥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

D.本文语言通俗,情感真挚,通过回忆姥姥的一系列泪,抒发了“我”对姥姥的深深的眷念。

2.文章标题为“姥姥的泪”,但开头部分却写“我”的泪,这样写有何用意?

3.文章最后说,姥姥的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1.C 2.①由“我”梦里流泪引出对姥姥的怀念,引出下文叙写姥姥的往事;②以“泪”贯穿全文,“泪”是文章的抒情线索;③“我”的泪是对姥姥无尽的爱,姥姥的“泪”实质上也是一个大写的“爱”,两者的情感是相通的,表达对姥姥的眷恋之情。 3.①姥姥的爱,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和亲情,让“我”幼小的心不再孤独;②姥姥的爱,让“我”逐渐长大、懂事、成熟,让“我”懂得珍惜,懂得感恩;③姥姥的爱,是“我”从她的泪中读出来的,让“我”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的坚强、乐观,坚定“我”走向成功人生的决心。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C项,“肖像描写”错,于文无据。文本讲述姥姥上坟、姥姥打“我”、姥姥和妗妗争吵等内容时,通过“随后,从篮子里拿出了些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只见姥姥坐在炕沿上,低着头抽泣,不抬头看我,也没有应声”等细节描写,“在你走了以后,4年里,我不能听到人家提起当兵的,也不能看见当兵的。听到了,看到了,我就想起你,会流泪”语言描写,妗妗对姥姥的侧面烘托来塑造姥姥形象,并未对姥姥进行肖像描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语段作用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从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分析,内容上,写了(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与标题有无照应,与上下文有无照应、铺垫;表达上,注意句段表达上的特点,如设问、比喻、反衬等。 从结构角度,文本先写“我”做梦,流泪,自然“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且“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引出下文对姥姥往事的回忆,为写姥姥的泪作铺垫;“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听到了姥姥的哭声”“发现姥姥流泪了”“看见姥姥最后一次流泪”“姥姥曾经的眼泪,是怜悯的泪?舐犊的泪?憋屈的泪?是盼望我快快长大的泪?哭坟时报恩的泪?一定不是痛苦的泪”“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泪”贯穿全文,是线索,同时寄托着“我”对姥姥的怀念之情。 从内容角度,“望着南天,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我”的泪是对姥姥的怀念与眷恋,是爱的表达;“我仿佛看到,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书写的是一个大写的‘爱’”,姥姥为“我”流的泪是爱的表达;这两种爱是相通的。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语句含义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抓住语句中关键词语,如本题“爱”,主要是指姥姥对“我”的爱,“受用一生”,是指姥姥对“我”影响很深,姥姥的爱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统观全文,联系上文和主旨,结合语句中关键词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即使14岁那年我的户口迁到了城里,也还是和姥姥一起生活着”“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可分析出“姥姥的爱,让‘我’感受文到家的温馨和亲情,让‘我’幼小的心不再孤独”,从“姥姥曾经的眼泪,是怜悯的泪?舐犊的泪?憋屈的泪?是盼望我快快长大的泪?哭坟时报恩的泪”可分析出“姥姥的爱,让‘我’逐渐长大、懂事、成熟,让‘我’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从“痛苦时,姥姥是不流眼泪的,即使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时,都没有哼过一声、叫过一句,也没有流过一滴泪”“我仿佛看到,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书写的是一个大写的‘爱’”可分析出“姥姥的爱,是‘我’从她的泪中读出来的,让‘我’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的坚强、乐观,坚定‘我’走向成功人生的决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爆竹的起源。爆竹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南宋时,开始用火药制作烟火。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避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为敬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的确如此,烟火爆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留下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都市为此付出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课题。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最佳方案。烟火作为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时可能带来的危害。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在艺术家手中,烟火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它带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虽然烟火在天空转瞬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艺术家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选自张晓凌《烟火:从炮祭到大型公共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大祝》中的记载,其在古代的功能是驱鬼辟邪、祭祀和用于节庆、典礼等礼仪。

B.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燃放烟花爆竹逐渐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C.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后能够与都市空间很好地结含,由此解决了传统烟火与都市文明的矛盾。

D.烟火转型后,不纯粹是娱乐的工具.也是可以让观者在视觉、听觉和心灵层面得到满足的艺术。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介绍了烟火的起源、功能的演变及与城市文明存在冲突的现状,这些是烟火需要转型的前提。

B.大型烟火公共艺术表演在国际上已成常态,进一步证明了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的正确性。

C.文中以2008年奥运会燃放烟火为例,意在表明观者要得到心灵的快乐,需理解其中的时代主题。

D.作者从烟火及其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谈到烟火转型,最后突出烟火转型后的意义,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让烟火在现代社会中长久发展,就应该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使之更加适应都市文明的崛起。

B.将传统烟火转变为大型的公共艺术,这是保护与发展民俗文化道路上一个较成功的案例。

C.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烟火很难成为一种大型的爆破艺术,也很难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D.烟火由“炮祭”转型为公共艺术并被大众普遍接受,成功的核心是用新主题有效置换旧风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史册;光辉榜样,照亮民族复兴征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热情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伟大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7日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8人“共和国勋章”。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成就了今日的中国。新时代青年更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奋勇接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时值祖国70华诞,请以“明华”的名义选择给于敏家人或其他7位“共和国勋章”的某位获得者写一封祝贺信。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存在一种新类型泥火山,这是目前已知的全球最深的泥火山活动区域。这种新型泥火山无论是在化学机制上还是在物理机制上,均与马里亚纳海沟弧前区域已知的蛇纹石化泥火山作用有显著不同。可能为海沟深部氢气支撑的化能自养微生物群落提供了新的栖息场所,对深渊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有了新的启示。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有明确规定,______。斯坦福大学教室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然而很多学科的教学完全不用电脑,________,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学生记笔记。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坚守传统?这是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像数学这种课程,如果老师只是展示事先准备好的PPT,学生就没有机会领悟推导的过程,再加上自己不动手抄写,上课内容成了过眼烟云。______,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学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晚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毁于一旦。

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B.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