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是极具概括力的隽永的语言,匆匆一生的徐志摩,似乎也预示在这谶语般的诗句里。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诗人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要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

 

C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高考语文试卷中,每年都有病句检测题。《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学会辨析与修改的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A项,“匆匆一生的徐志摩”错。主谓不搭配导致表达不合逻辑,应该改为:“徐志摩匆匆一生,似乎预示着……”。 B项,“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语序不当。应该改为:“带给人更多的美感,不断地引人思索,促人上进,执着地追求真善美”。 D项,“诗人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主宾不搭配;“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要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语序不当造成结构混乱。应该改为:“诗人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追寻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往往需要读者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_______,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辞藻来掩饰空虚;_______,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_______,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_______不含糊其辞,不写让人费解的思想,绝不让读者误解如堕五里雾中。”

A.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刺秦王》)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3)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心头荡漾。(《再别康桥》)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语句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使烛之武秦君   见:拜见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君图之    唯:只有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 (   )

A.失其所与,不 B.图穷而匕首

C.隰则有 D.朝济而夕设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查看答案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认为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

B.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因为毛泽东不喜欢数学、图画课程。

C.长沙一师的老师们在修身方面的谆谆教诲、做学问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和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对毛泽东产生了影响。

D.毛泽东在长沙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中培养了批判精神,喜欢质疑问难;在学习中,学习重点明确,能主次分明;还能惜时苦读,持之以恒。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也看中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模仿,他认为,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学士风的基本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学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3.从第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