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则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按对联的有关知识将其排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①草木际天②吞长江③林壑尤美 ④迎素月⑤送夕阳⑥其西南诸峰⑦当春夏之交⑧衔远山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______,拿来做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__________,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者坏事, 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建构。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 、蔑视流俗的心境。( )。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与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 。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雅量》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唯有王羲之“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尉赞赏,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 ”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曹植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后世 的佳作。“盛唐之音”的形成也如此。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孤高自许 息息相关 东床快婿 脍炙人口
B. 孤芳自赏 休戚相关 东床快婿 朗朗上口
C. 孤高自许 息息相关 乘龙快婿 朗朗上口
D. 孤芳自赏 休戚相关 乘龙快婿 脍炙人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以说,有了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追求,才有旨趣淡远、含蓄蕴藉的艺术
B. 可以说,作者不如意的生活境遇与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在创作中水乳交融
C. 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演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
D. 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与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交融在创作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B. 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
C. 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如能呈现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心胸的磊落坦荡,就能形成高出俗流的人格。
D. 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借助桑叶比喻女子容颜姣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____,___。”
(3)《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暖”字来写小路,表现山村天气晴好,温暖和煦,写出了春天祥和的气息。
B.颔联中“纵横”“高下”两个词,写出了乡村山水高阔、错落有致的环境特点。
C.尾联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不满、渴望归隐的情怀。
D.本诗语言质朴清新,在描摹自然宜人之景时善于炼字炼句,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2.诗歌的颈联,与《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在写景手法及所表达的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如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周勃、灌嬰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态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县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B.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C.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D.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意义相同。
B.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
C.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冢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D.赐骸骨,亦称“乞遗骸”,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律下严苛。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大怒,准备杀掉当初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逼得陈平反楚奔汉。
B.刘邦知人善任。面对将领们因重用陈平而喧哗议论,刘邦称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
C.陈平能言善辩。陈平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一番陈述最终让刘邦力排众议。
D.亚父范增多谋善断。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但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体现出正确的战略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