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傍晚时分,天还在酝酿一场雨,西边落...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傍晚时分,天还在酝酿一场雨,西边落日的一道金光,洒在这群豆蔻年华、风华正茂的孩子们脸上。

②现代文学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肯定的,但这种文学借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③这篇传记引述传主笔下之事却没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致使牛头对不上马嘴,让读者简直不知所云

④茫茫沙漠中忽然出现了绿树成荫、河流清澈的景象,转瞬之间又戛然而止,新疆鄯善地区的海市蜃楼奇观,令人惊叹不已!

⑤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无不表现得炉火纯青。

⑥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理想而奋斗的坚韧不拔的品质。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C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①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句中用于形容“孩子们”,错误。 ②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句中表达文学借鉴不是机械模仿,正确。 ③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句中修饰一篇文章拙劣,正确。 ④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句中用于形容“景象”,错误。 ⑤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句中用于表达南美队的表现,错误。 ⑥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句中表达一种进取精神,正确。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诗经》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比喻,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由梦境而惊醒,又回到了现实的人间。

(4)杜甫《登高》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诉身世,激起诗人情感共鸣:“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他们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千头万绪涌上心头的最好注脚。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________”一句,抒写自己壮志难酬,心情苦闷,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

(7)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8)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诗人在水路上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了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写景,仰观俯视之景,看似不合情理,实则表现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C.颈联中“正”字耐人寻味,凄冷的秋天本容易让人思乡,长空一声雁叫自然牵动满怀愁情。

D.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

2.尾联是如何巧妙表达作者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焉。

桑哥为相,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召见,应对雅,悦之                   详:详细

B.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             鬻:卖

C.还朝以闻,帝嘉焉                         纳:听取,采纳

D.命左右其颊                                 批: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功封徐、邳二州                             何解忧?唯有杜康

B.言大军所过                              我欲之梦吴越

C.寒饿死,宜加赈给                        年九十

D.返汝耕桑                                听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

B.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

C.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

D.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彻里的先辈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后,被分封到徐、邳二州,并在徐州安家。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导他读书。

B.彻里奉命出使江南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他制止了这种做法,皇帝也很支持。

C.彻里在皇帝面前把桑哥耍奸和贪污误国害民的罪状全部说了出来,皇帝虽然开始很愤怒,认为他诋毁大臣,但最终醒悟,处置了桑哥。

D.彻里率兵征讨欧狗时,善待投降之人。后来,欧狗被他的同党绑着送到军营,斩首示众,被胁迫追随他的人因没杀过人而得到赦免。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2)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上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大海”则是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而这两者都代表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这种对比表现出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实现的失落。

C.小说倒数第二段,通过对罗布“使劲点头”的动作和“听到了海风”的语言的描写,表现出罗布在站长的影响下,思想发生了转变。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笔墨虽少,却折射出藏区人们对家园生活的满足,表现出他们的朴实。

2.请对小说中的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3.小说中罗布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4.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②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食,避免饥饿与寒冷。先秦儒家关注“礼制”,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墨家本就是劳动者的学派,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建立以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这体现了劳动和知识的有机结合。《墨子》中的“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还蕴含着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所持的消极态度,常常遭到治国者的批评。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使“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③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诗文妙作可窥一斑。诗人李绅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诗人王维《春中田园作》中“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的诗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不仅劳动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之源。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应在各个领域——巍峨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等等,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

④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国家、社会、企业各界要提供更有利的劳动保障,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体面劳动,使劳动尊严得到维护、劳动价值得以实现,更好地营造平等劳动,勤劳致富的正能量的社会氛围。只要我们守护中华劳动伦理的深厚底蕴,弘扬工匠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劳动美德,一代代的劳动者就必定能创造伟大的历史,不断开创未来美好生活。

(摘自2019年06月03日《光明日报》夏明月《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劳动精神是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一代一代传承的。

B.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后的儒家继续发展了劳动观念,表现出对劳力者的鄙视。

C.劳动可以塑造勤俭节约的美德,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团结精神。

D.要创造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守护好中华劳动伦理,弘扬劳动精神和美德。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并列结构阐述了中国传统的劳动观念一直在不断地创造性发展。

B.第二段论及孟子有重民思想是法、儒两家重视人口和劳动力的有力佐证。

C.第三段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论证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意境。

D.文章由勤劳的历史意义论及勤劳对当下民族复兴的作用,可谓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中国人就能建立起文化自信。

B.对于先秦时期学者构建的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作者持批判态度。

C.佛、道两家对劳动和农业态度消极,这使他们很难得到历代治国者的肯定。

D.民族复兴需要辛勤的劳动者,所以国家和社会各界应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