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大鹏乘风高飞,离开北海的情形。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语意相近。
(3)李密《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出作者孤单无依、形单影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唐)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颔联的“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未被进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B.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照应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 本诗以景结情,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寓于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D.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2.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渝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乎而去取之/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B.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C.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D.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守”中的“移”在文中是调任的意思,是中国古代官职变更的一种方式。
B.“狱讼”在文中分指牢狱和诉讼,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官员也审理辖区案件。
C.“城郭”在文中泛指城,分而言之,“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D.“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表字,古人的字和名之间一般 存在意义上的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意识,就可以随遇而安。
B.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更加丰腴而白发逐渐变黑,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登台远望,遥想一系列古人的丰功伟绩,感慨唏噓,可见建功立业之理想尚在。
D.作者能够“游于物之外也”,其弟又以“超然”命名此台,适见兄弟二人志意相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扶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知胜负之所在。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约内奇
契诃夫
年轻的德米特里·约内奇·斯塔尔采夫被委任为县区地方医生的初期,住在离C城九俄里的佳里日镇,那时便有人建议他作为有知识的人必须结识图尔金一家,当地人认为他家最有教养、最有天分。
那是一个星期天,斯塔尔采夫进城去散心,他不慌不忙地走着一路上哼唱着:“①我生活中还没有品尝到泪水的滋味……”后来想起伊万·彼得罗维奇·图尔金的邀请,便决定到图尔金家去一趟。
伊万·彼得罗维奇在门廊里迎接了他。他把妻子薇拉·约瑟福夫娜介绍给医生,说:“我对他说,即使罗马法典也没有哪项规定让他待在自己的医院里,他应当把自己的闲暇时间贡献给社会。”接着又把女儿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引见给斯塔尔采夫。姑娘长得酷似母亲,身材同样苗条,面目同样可爱。她的表情还带有几分稚气,腰身纤细柔韧。
后来大家坐在客厅里,表情非常严肃,薇拉·约瑟福夫娜朗诵了自己的小说。
“现在请你,猫咪,弹个曲子吧。”伊万·彼得罗维奇对女儿说。
“啊,猫咪,你从来没有弹得像今天这么精彩。”当女儿演奏完毕站起来时,伊万·彼得罗维奇说。
“好极了!”斯塔尔采夫说了一句。
徒步回到自己的住处佳里日镇,他一路走一路哼哼着:“②你的声音对我来说,又温柔又忧伤……”
他决定到图尔金家去求婚。来得不是时候,理发师正在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的房间里为她美发。她准备去俱乐部参加跳舞晚会。
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终于走了进来,身穿袒胸露背的舞会纱裙,靓丽,纯洁。斯塔尔采夫只顾欣赏她,惊讶地望着她,一味地傻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开始告别,他也没有必要留在此地了。于是站起身来说他也应该回去:病人还在等待他。
伊万·彼得罗维奇说:“那么就不留您了。啊,请您顺便把猫咪捎到俱乐部。”
斯塔尔采夫回了家,但很快又返了回来,身上穿着别人的礼服,系着挺硬的白领带,领带总是支棱着,好像要从领子上溜下去。他在俱乐部的客厅里一直坐到深夜,温情脉脉地对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说:“请您做我的妻子!”
“德米特里·约内奇。”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想了片刻,脸上露出极其严肃的表情,说道,“请您原谅,我不能做您的夫人。让我们严肃地谈一谈这个问题。德米特里·约内奇,您是一位善良、高尚的人。您知道,我一生中最钟爱的莫过于艺术,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音乐。我希望当一名演员,我希望出名、成功、随心所欲,可是您希望我继续留在这座城里,继续过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这种生活我已经不能忍受了。当夫人——啊,不,对不起,人应当朝更高的灿烂的目标努力,而家庭生活会把我永远束缚住。”
她转身离开了客厅。
斯塔尔采夫走出俱乐部,来到街上,首先把硬领带拉了下来,并深深地呼了一口气。——他没有想到会遭到拒绝,——他也不相信自己的梦想和期望会把他引向如此愚蠢的结局,活像是业余剧团演出的小戏里的情节。
当他听说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去了莫斯科报考音乐学院时,他的心平静了,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后来,他偶尔也会想起怎样满城寻找礼服,那时他就伸伸懒腰自言自语:“③当初操心的事还真不少!”
四年过去了。每天上午,斯塔尔采夫在佳里日镇自己的医院里匆匆接待完病人之后,便乘车去看望城里的病人。他乘坐的已经不是双套而是三套马车了,套上还缀着铃铛,到了深夜他才能回家。他胖了,发福了,不愿意走路了。
斯塔尔采夫到过一些不同的家庭,见识过很多人,可是他和谁也不接近。城里人的谈吐、对人生的看法,甚至他们的样子都让他心烦。像看戏、听音乐演出之类的娱乐,他一概退避三舍,但他每天晚上玩牌,一玩就是三个小时,而且玩得上瘾。他还有一种爱好,这种爱好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养成的:这就是每天晚上清点从衣兜里掏出的给人治病所得的纸币,有时这些纸币把所有衣兜塞得满满的,足有七十多卢布,有黄票子、绿票子,有的散发着香水味,有的带醋味,有的有神香味和鱼油味;累积到几百卢布时,他就把钱送到信贷社去存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约内奇受邀去图尔金家见到薇拉朗诵她自己的小说、叶卡捷琳娜弹曲,主要是为了突出约内奇和图尔金二者家境悬殊。
B.叶卡捷琳娜拒绝了约内奇的求婚,除了两人社会地位的不同,还因为叶卡捷琳娜认为两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想不一样。
C.小说运用语言、外貌、动作和心理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塑造约内奇的形象,表现了约内奇由善良热情到贪婪麻木的转变。
D.约内奇求婚的失败使他感到丢人,也使他厌烦城里人,不再对爱情、交往、艺术有什么兴趣,后来他虽生活优裕却也无聊。
2.小说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约内奇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具体写了约内奇的一种爱好,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携程游学平台发布了“2019暑期游学消费排行榜”,统计了全国15个游学主要出发城市2019暑期消费价格:广州游学人均花费11963元,全国最高,其次是北京10380元和上海9830元。在K12阶段学生中,游学消费按照年龄递增。各年龄段消费最高的分别是珠海小学生、上海初中生、广州高中生,分别为5963元、12263元和20852元。
怎么选择靠谱的游学产品?业界专家呼吁,家长选择游学不应该一味求贵,而应优先考虑产品的含金量、性价比、孩子感不感兴趣、行程合不合适。而哪类产品更受欢迎?“暑期游学产品人气排行榜”显示,从网上预定看,今年暑期增长在100%以上的10条黑马产品中,8条客单价在10000元以下。其中一条“趣玩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导览课行程,邀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上海市遗传学会成员担当导师进行讲解,单价在180元,暑期上单量同比增长540%。而海外游学方面,让孩子学英语也不一定要报名三四万的游学团。一条售价仅5600元(目的地参团)的英国家庭教师寄宿深度体验游学今年暑假也走红了,上午三小时的语言交流,住老师家深度体验英国民间文化,下午老师和学生一道出游购物,非常自由也能学到东西。
(摘编自《人均花费8641元 家长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南方日报》2019年8月16日)
材料二:
“是否应该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或者补习班,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青岛市家校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管相忠说,应该量力而行、因材施教,不要盲目跟风消费。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暑假时间,做到有计划有规律,劳逸结合,松弛有度。
管相忠说,现在市场上举办的夏令营水平参差不齐,这个行业几乎没有准入门槛,谁能拉到学生谁就能办。“专业性差,教育目标不明确,方案设计不规范······一些夏令营的整体设计就有问题。我国对夏令营的市场监管仍存在不少中间地带。建议相关部门从源头上进行监管,比如举办的机构需提交合理的设计方案,通过后方可给予资质审批。”
“关于暑假期间对孩子的陪伴,大部分有工作的家长确实存在实际困难。家里又没有老人可以看管,孩子长时间独自在家又不安全,这也是一个实际问题。”管相忠表示,暑假里的孩子去哪里?也反映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民生现实问题,在社区搭建更多的公益教育平台,为放假的孩子提供精彩的活动和教育资源,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也期待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除了参加夏令营,孩子的暑假还应该有哪些元素呢?专家认为,孩子的成长就如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在育儿过程中,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家长要有“培根”意识,把孩子时间和空间用在根部位置,比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运动习惯、良好的品德等,根深才能叶茂。北山二路小学校长杨伟说:“现在很多家长把过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枝叶’上,放在知识的补充上,而知识的补充是一个无底洞,这难免会让部分家长产生焦虑情绪。至于暑假,既然国家规定了假期的存在,就应该好好规划这段时间,进行根部培养。可以鼓动孩子假期多阅读、练字,多参加社会实践(含家务劳动),多锻炼,多亲近自然,鼓励发展兴趣特长等,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摘编自《青岛日报》2019年7月30日)
材料三:
如何让游学健康发展?“游学”增长迅速既是教育领城也是服务业的一场供给侧改革。业内人士说,作为一种新的“游&学”业态,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也存在着怕承担安全和经济责任的隐忧。陈曦建议,教育部可以联合市场监管等多部委对涉及此类业务的机构和游学团进行审核,确立“星级名单”进行推荐,便于家长选择。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游学机构和游学项目,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还是安全保障,但游学市场属于典型的交叉地带。”因此,家长应选择正规机构,并切实了解和考察所选机构推出项目的安全保津措施,以及以往该机构出行的安全系数。
据了解,现在很多高校寒暑假也有“开放日”,高校假期也有对中学生开展的各种夏令营活动等,许多家长却了解甚少。业内人士建议,我国的多所知名高校也可以和教育部门联合组织“游学团”,惠及更多学生。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说,夏令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确实能起到作用,但并不一定要去国外才有收获。他说,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可以带着孩子去参观国内名校,还有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如果孩子喜欢读书,可以带他们去本地有名的书店。去美术馆看画展,听专家讲座等,同样都能够拓展孩子视野。
(摘编自《中小学生暑期“游学”热背后的“花头经”与“冤大头”》)
1.下列对“游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游学平台的统计数据看,广、京、沪三地人均游学花费高于国内其他主要游学出发城市,在各年龄段消费的比较中,广州高中生的游学消费居于榜首。
B.诸多的游学产品中,像博物馆导览课这样的文化路线,既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又价位不高,可谓“物美价廉”,市场反应热烈。
C.有些游学夏令营的整体设计明显存在问题,却能活跃于游学市场,这是家长的盲目跟风消费造成的,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切身利益。
D.游学现象折射出一个现实的民生问题,即大多有工作的家长无法陪伴假期里的孩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令营对孩子成长有一定作用,但家长更应遵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暑期生活。
B.家长需要理性管理孩子的暑期生活和教育,应更注重习惯的养成、品格的培养和精神的滋养。
C.游学现象的兴起,透露出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和攀比心理,理性不足。
D.游学增长迅速涉及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正视问题,积极参与管理。
3.如果你的亲友(家长)想让孩子参加暑期“游学团”,在游学产品的选择上你对他有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爆竹的起源。爆竹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南宋时,开始用火药制作烟火。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避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为敬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的确如此,烟火爆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留下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都市为此付出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课题。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最佳方案。烟火作为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时可能带来的危害。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在艺术家手中,烟火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它带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虽然烟火在天空转瞬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艺术家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选自张晓凌《烟火:从炮祭到大型公共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大祝》中的记载,其在古代的功能是驱鬼辟邪、祭祀和用于节庆、典礼等礼仪。
B.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燃放烟花爆竹逐渐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C.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后能够与都市空间很好地结含,由此解决了传统烟火与都市文明的矛盾。
D.烟火转型后,不纯粹是娱乐的工具.也是可以让观者在视觉、听觉和心灵层面得到满足的艺术。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介绍了烟火的起源、功能的演变及与城市文明存在冲突的现状,这些是烟火需要转型的前提。
B.大型烟火公共艺术表演在国际上已成常态,进一步证明了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的正确性。
C.文中以2008年奥运会燃放烟火为例,意在表明观者要得到心灵的快乐,需理解其中的时代主题。
D.作者从烟火及其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谈到烟火转型,最后突出烟火转型后的意义,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让烟火在现代社会中长久发展,就应该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使之更加适应都市文明的崛起。
B.将传统烟火转变为大型的公共艺术,这是保护与发展民俗文化道路上一个较成功的案例。
C.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烟火很难成为一种大型的爆破艺术,也很难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D.烟火由“炮祭”转型为公共艺术并被大众普遍接受,成功的核心是用新主题有效置换旧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