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这个村庄 刘亮程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这个村庄

刘亮程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埋着太多的往事,我不想过早地触动它。一旦我挨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踩上那条土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此开始。我会越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

我给自己留住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到我的身体,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树,连根都没有了。根刨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县城长大,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当车穿过那些荒野和田地,渐渐地接近黄沙梁时,早年的生活情景像泉水一般涌上心头。有几次,我险些就要忍不住说出来了,又觉得不应该把这么大的隐秘告诉一个才认识不久的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就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他们可以修理我的枝条,砍折我的杈,但无法整治我的根。他们的刀斧伸不到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

“好着呢嘛,老人家。”我说。

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这是一大户人家,院子很大,里面时常有许多人。每次路过院门我都朝里望一眼,有时他们也朝外看一眼。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候。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黄沙梁还有哪些人?”我又问。

“不知道。”他没抬头,像对着狗耳朵在说。

“王占还在不在?”

“在呢,”他仍没抬头,“去年冬天见他穿个皮袄从门口过去。不过也老掉了。”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连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也不知道在忙啥。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它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畜,缓缓地朝村庄移动。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音……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加在那个敲门声前面,加在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根据《遥远的村庄》改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的修辞,写出了作者想回家乡,又担心回乡后走不出来的矛盾心情。

B.当我回到黄沙梁,吹着来自荒野的风,我对村庄的熟悉感一下就涌上心头,那里收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落的是伴我成长的村庄变得荒芜而陌生。

C.作者出生在黄沙梁的小山村,在走出大山后,进入城市打拼,因为对自己出身农村感到自卑,所以“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D.我重访故乡的村庄,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孤独老迈的留守农民形象,表现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被边缘化,变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现状。

2.如何理解标题“留住这个村庄”的含意?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尾段的作用。

 

1.C 2.(1)作者希望从小生活的“村庄”黄沙梁能存留下来,不要被废弃荒芜。 (2)作者离开故乡后,渴望再次融入而不得,所以希望旧有的熟悉的乡村文明留存下来。 (3)“村庄”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作者都要留住“村庄”赋予的美好的性格。 3.(1)“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与标题、首段“留住这个村庄”相呼应。 (2)末段运用了排比,“加在……后面/前面/中间”,表达了作者渴望望融入村庄的急切心情。 (3)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解析】 1.试题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文中并未提到因“自己出身农村”而感到自卑。属于无中生有。 2.试题该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首先,要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词。其次,分别理解关键字词的本义、比喻义(如果有则答,没有就不需要答)、情感义、主旨义等。当然,有时还需适当考虑标题本身存在的表达技巧。答题前要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散文内容。本文题目是“留住这个村庄”,文章从多个角度表达了想把它留下来的意愿。作者同新认识的友人回去时,看到他曾生活过的村庄“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村子里的老人说“村子经常没人”“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作者内心很希望黄沙梁能存留下来,不被废弃。文章结尾,“我莫名地流着泪”,作者希望这个村庄里能加进自己的声音,渴望再次融入,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希望记忆中的乡村传统文明能留下来。“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根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就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表明黄沙梁是作者的精神家园,给了他精神支撑,勇于面对任何困难,因此要留住村庄,留住村庄就是留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将上述内容分条整理即可。 3.试题该题考查散文段落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散文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本段表达了作者渴望融入村庄的急切心情。最后一句“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深化了主旨,能引发读者无限思考。结构上,该段内容表达我想留住这个村庄,与标题“留住这个村庄”照应;我站黄沙梁看着眼前的家乡内心无限感慨与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首尾呼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摘编自《<宋诗选注>序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

B. 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 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

D. 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失偏颇。

B. 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上取得了鲜明生动的效果。

C. 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

D. 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了宋诗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

B. 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

C. 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的比例感。

D. 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饒在唐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作为一名学生,你认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到什么呢?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XX企业向XX小学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脑,以下是XX小学学生代表的致谢词,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的地方,请找出并做出修改,要求语言准确、得体、连贯。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欣慰的心情迎接你们的拜访,感谢你们的把薪助火,你们为贵校捐赠了图书和电脑,这如春日的微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田。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最后,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你们表达我们的璧谢。

 

查看答案

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起源发展的,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的不足而产生的,因此,行书是________。“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________,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________,而楷书是文字符号,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艺术性高,而实用性相对不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崛起之路,深圳蛇口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于深圳市蛇口海上世界片区的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经过升级改造,正式更名为“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并面向公众重新开放。它是全国主要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首家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表现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文旅产业发展          的形势下,对于博物馆总是人满为患的现状,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给出了回应:“博物馆正处于成长期的烦恼中。”他说,一方面是社会需求比较大,近三年中,每年入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另一方面,博物馆发展也比较迅猛,每年新增的博物馆都在180家左右。刘玉珠坦言,人民群众对于          、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工作人员面对突然增加的工作难免          ,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路要走。

在刘玉珠看来,(      )。要坚持“高雅不深奥,亲和不媚俗”的定位。“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要坚持这个底线。”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矗立   势如破竹   丰富性   左支右绌

B.坐落   势如破竹   丰富性   捉襟见肘

C.坐落   如日中天   多元化   左支右绌

D.矗立   如日中天   多元化   捉襟见肘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是全国首家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展示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B.它是首家全国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表现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C.它是全国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首家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展示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D.它是全国首家主要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历史博物馆,更名后将向公众全面呈现蛇口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机构,而且是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不能成为庙会、集会和娱乐场所。

B.博物馆首先是文化遗产机构,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不是庙会、集会和娱乐场所。

C.博物馆虽然是文化遗产机构,但也得在公共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作用避免成为庙会、集会的举办地。

D.博物馆只有做好了文化遗产机构,才能发挥其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作用,不能成为庙会、集会等娱乐场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