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秋冬季节,市场上的山楂令不少人垂涎欲滴。①___,如红果、山里红等,是一种起源于我国的薔薇科山楂属植物。食用山楂对人体有诸多益处。首先,②___,但是山楂中的黄酮类物质成分可以提升血液中红细胞的流动性,从而达到“化瘀”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缓解高血脂的一些表现,所以食用山楂有一定调节血脂的作用。虽然山楂具有诸多益处,③___。对于血脂过低的朋友而言,过多食用山楂可能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影响健康,所以应尽量减少食用。另外,对于胃功能不全的朋友而言,过多以及空腹食用山楂均可能导致胃部的不适症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以网络文学为蓝本,以人气偶像、A华丽场景、A炫目特效、IP改编等为外在标识的偶像剧受到青少年尤其是“网生代”的大力追捧,每年都有大量此类作品投放到各种播放平台或软件,广大电视工作者面对如此趋之若鹜的制播风潮,应该对时下的偶像剧做一些理性反思。B“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B电视剧亦然,( )。近年来这些在电视剧制作中注重外在包装的做法包括,C特效制作考究,服饰和道具花费天价,构图上力争每帧画面都唯美养眼等。主创因队于这些硬件层面的用心和发力的确可图可点。然而,能让观众获得视听欢愉,还能有情感共振和精神涤荡的作品却少之又少。电视剧应该成为润物无声的大众文化,而非不求内涵的快餐文化。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理有度的奇异想象,匠心独具的美术布景……D等等,都可以作为艺术手段应用于创作中,但切不可因此屏蔽甚至弱化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1.下列文中横线上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意明朗、积极,才称得上好作品。
B.好的作品必然立意明朗、积极
C.立意不明朗、不积极,称不上好作品。
D.不好的作品,必定立意不明朗、不积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切不可因此弱化甚至消除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B.但切不可因此弱化甚至消除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C.但切不可因此弱化甚至屏蔽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D.但切不可因此消除甚至弱化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写出了秦国穷奢极欲,对珍宝极不珍惜。
(2)在《赤壁赋》中,表达作者欲与神仙为伴、厮守明月的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描写了同舍诸生服饰鲜艳,如同神人,又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自己的服饰和心理,表达了一心向学的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道中①
陆游
吾道非邪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
起随乌鹊初翻後,宿及牛羊欲下时。
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
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
注:①望江:即望江县,在今安徽安庆市。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诗人由镇江通判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离开抗金前线,溯江西上。这首诗是船经望江道中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从眼前的旷野、江涛写起,由景及情,流露出诗人胸中的苦闷与忧愤。
B.本诗颔联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意在表现诗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C.“红树青山”点明诗人到望江一带已是秋天,诗人看到红树青山的秋景,吟诗以自遣。
D.本诗是诗人羁旅行役之作,以对自身行为遭遇的疑问探寻开篇,语言简练生动。
2.颈联“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武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伏波将军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拔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遂遣援率中郎将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援谓友人曰:“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暝目。”马援军至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二千余人。援前在交趾,还书诚兄子曰:“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季良者,越骑司马杜保也。会保仇人上书,讼“保为行浮薄,伏波将军万里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与之交结,败乱诸夏。”书奏,帝召责松以讼书及援诫书示之,松叩头流血而得不罪,松由是恨援。二十二年,援讨武陵蛮,军次下隽,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则涂夷而运远。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以事上之,帝从援策。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衰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书曰:“今壶头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得书奏之,帝乃使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卒,松因是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綬。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能轻身,胜障气。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前云阳令朱勃上书曰:“故伏波将军马援,钦慕圣义,间关险难,触冒万死。兵动有功,师进辄克。诛锄先零,飞矢贯胫;出征交趾,与妻子生诀。间复南讨,师已有业,未竟而死。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僵死军事,名灭爵绝,家属杜门,葬不归墓,宗亲怖粟。死者不能自列,生者莫为之讼,臣窃伤之!夫明主醲于用赏,约于用刑!愿下公卿,平援功罪,以厌海内之望。”帝意稍解。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汉纪三十六·世祖光武帝下》)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B.会暑/甚土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C.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D.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波将军,古代武将的一种封号,伏波意为降伏波涛,历代有多位被授予此职的人。
B.诸夏,周代分封的各诸侯国,后指中原地区。夏即华夏,古代汉民族自称,后泛指中国。
C.奏,下级向上级、臣下向国君进言、上书。上书的文章有很多种,例如“表”、“疏”等。
D.驿,古代指传递公文或消息用的车马,也指供传递之人中途休息或换马之地。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援拳拳之心,忠君爱国。武陵蛮人攻打临沅,他不顾年迈主动请缨;也曾向友人表明自己“心甘情愿为国而死”的心愿。
B.马援注重家教,管束后辈。即使身在外地他也会写信告诚子侄不要效仿为人豪侠仗义的人,以免变成行为轻浮的子弟。
C.马援作战勇猛,舍身忘死。讨伐先零时飞箭射穿他的小腿;出征交趾时又抱着必死的决心诀别家人,取得了赫赫战功。
D.马援一心为国,蒙受冤屈。他病死之后,因生前得罪梁松,被梁松诬告大军从交趾班师时,载回的薏苡仁全是珍珠和犀角。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
(2)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半袋米
陈应松
比如说,你到了傍晚才走到空无一人的乡政府;又比如说,你骑的那匹马你怎么唤,它还在坡下的水沟里饮水和吃草,对你不理不睬,像一个大机关的门卫,还挑衅地打着响鼻,你难道不想骂一句什么吗?
李细鸹站在乡政府的走廊里,暮色渐暗。乡政府前面,有广阔的高山草甸,满眼荒凉,摇晃着高高的开着白花的飞蓬、紫色的醉鱼草花和青蒿,没一个人影,就像这儿被世界忘掉了似的。
李细鸹开始拆乡政府的院墙。这当然不对,简直是恶棍行为,但他劝不住自己,谁叫你不给我换那十几斤米的?乡长就是这么当的?几天不打照面,你不上班啊?面对内心的诘问,李细鸹慷慨激昂,正义凛然,拆墙就有了正当的、坚定的理由。继续抠了十几块,就装进蛇皮袋子里。弄回去垫菜园子后头的泥巴路不正好么?再比如,修猪圈、厕所等等不也用得上吗?
天接近黑下来,李细鸹还伸长脖子看最后一眼,指望乡长从路的那边过来。光线越来越暗,他大声咳嗽,又进到院子里,在退耕还林办公室的背后往窗户里瞧,里面堆满了一袋袋的大米。窗户不紧,所谓不锈钢的窗齿,就跟篾片一样,一扳即弯,再用点力就能钻进去,然后背两袋米出来,就可以把两袋砖头丢了,甚至可以让它们物归原主,码到墙上去。但是那么多的大米,李细鸹没有动心思。
李细鸹并不缺粮,不是来要粮的,只是,他家退耕还林补助的粮食,一亩地给三百斤,分几次领。这一次领的两袋米中,拿回去,有一袋的袋子底下,因为潮湿,有小半袋米发了霉,还结了壳,变黑了。他就寻思着有时间到乡里来办事,顺便看把这小半袋米能不能换?这是第三次了。
刚开始,退耕还林办的陶主任倒是很奭快的,说这得换。称了一下,十三斤半,就算十三斤吧。李细鸹与陶主任吃了一支烟,陶主任说:我不是反悔,现在都要讲纪律讲规矩,你这米暂不能给你换,得乡长签个字,到时被人告到领导那儿,说我和村民一起合伙骗国家的粮食呢,你说得清楚?今天乡长不在,十三斤,我记住了,不就是十三斤吗,但你得写个三言两语的申请即可,米潮湿发霉,申请调换,行了。就从抽屉拿出了一张纸,让李细鸹写了。说乡长批两个字同意,这事就有个凭据,不然,现在非常严,要处分的,干什么事都得讲纪律讲规矩。为了陶主任不受处分,这事就按他说的来,虽然就十几斤米。
就等乡长的字,等了几回了,问题是,乡长总不在。这天又等到快天黑,还是不在,陶主任说他也不知道乡长会来还是不来,现在脱贫攻坚战,各管一村,哪个晓得领导去哪儿了。拿着自己写的张调换大米的申请,找谁都没有用。
正当他踌躇不定的时候,天已经麻黑了,陶主任出来在野外小解,见到木桩一样竖着的李细鸹,这么树一样站着一定是个老实人,就喊他到苏老鹳家弄口酒喝。说到李细鸹换米的这事,扶贫办的胡主任就说,老陶、你给人家换了,不就十三斤米么?土地局的王局长也附和说换了换了让人家回去。哪知陶主任说,你们这是不负责任的话,现在讲纪律讲规矩,你敢?你也不敢,我也不敢,我可不能擅自做主啊!就随便给你一个处分,你也担待不起,你们也是晓得的,现在管得多严。说到底,这不是十几斤米,上升到讲纪律讲规矩的政治高度,几斤米将你当典型,也不是什么稀奇事。衬衣领口也扣成铁箍的陶主任,讲话时上气不接下气,李细鸹担心他会因为领口的扣子把他勒死,他就不能解颗扣子么?爱插嘴的苏老鹳也给陶主任帮腔说,陶主任好心肠,但形势比人强,不能怪陶主任。
这么一说,李细鸹没了台阶下,也就拼了命,一个人一杯敬大家。这一圈下来,七八杯酒下去,肚子里全是酒精,没吃一口菜,烧得胃生疼。米没换着,胃喝坏了。按着肚子上马,天黑得像锅底了,风大得像老虎了。
李细鸹在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霉米给他换好了,让他去拿,结果他打开蛇皮袋子,是些砖。
这梦怪,米抵了砖,砖抵了米,都不是个事,咋就进了梦里呢?一块多钱一斤的米,总共二十来块钱,换三斤苞谷酒还不够,几次摸夜路回来,还费了几对大电池。但米终究是米,山里也不种稻子,种苞谷洋芋,十几斤米,咱这坡耕地,永远种不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天色的变化贯穿始终,写出了时间的变化,用顺序的方式,讲述了李细鸹先后三次到乡政府换米的故事
B.陶主任在谈话中不断强调“讲纪律讲规矩”,这里采用反讽的方式写出他是一个怕担责任,不愿意帮百姓办实事的官员。
C.小说结尾为我们解释了李细鸹不缺米却三次去乡政府换米的缘由,和前面写换米时官员们的态度形成反差,意味深长。
D.小说以小见大,虽然只写李细鸹换小半袋米,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补助粮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官员们对待百姓诉求的态度。
2.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中李细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请结合文章对此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