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婺源味道,是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上,蜿蜒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婺源味道,是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上,蜿蜒的藤蔓间冒出的绿色新芽,是烟雨朦胧的袅袅烟雾中,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油菜花,更是那升腾的缕缕炊烟,是舌尖上的一抹乡愁。数千年历史孕育的独特饮食文化代代相传,成就了最鲜美的婺源味道。

材料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坐看蜻蜓戏水,闲听儿童嬉闹…这样的农村,是你记忆中的乡愁吗?随着农村环境整治的加速推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农村画卷正在江苏大地铺展。

乡愁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的一种重要的感情。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留住乡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守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在综合分析材料基础上表达、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审题: 这两则材料是描写美丽的乡村风景,也就是“美丽的乡愁”。相关“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的内容,提示语中也写道“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留住乡愁”,有明确的倾向性。因此学生在写作之时,要围绕应该如何留住乡愁行文,积极向上即可。 立意: 1、城市诚精彩,乡愁不可抛 2、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 3、让青山绿水永存,唤他乡游子回归 4、乡村的年轻一代应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素材: 1、“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 2、《白鹿原》透视出,曾经维护公序良俗、道德伦理的乡规民约,其威信力和影响力也在逐渐的衰败和消逝……那些曾经被乡民们熟悉的乡规民约成为了落寂的影子,不再被提及,不曾被打量。“乡规民约的消逝”仅仅是《白鹿原》这部宏大史实中的一隅,然而它给我们带来的警醒却不容小觑。 3、但是,象征着精神的乡土纽带,却在象征着物质的城市纽带前屡屡“败阵”,让我不得不担忧:唯物质主义正在毁掉乡土。当然,追求物质是无可非议,但若是把物质当成第一要义,政府为了政绩不断扩建,企业为了利益铲平乡村,居民为了利益出走乡土……这个社会长此以往,虽然富有了,但也不过是精致的空壳罢了。所以,守护好城乡纽带,在当下的要义,已成为了守护乡愁,守护乡土。 4、而作为00后,要拥有守护乡愁的担当与勇气。如梁启超式的“少年中国”,鲁迅式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李贺式的“少年心事当拏云”。我们不应把乡愁看成是上一代人的责任,而应把握住此般难得的年轻,为我们的社会留住根,守好根。 结构: 开头描写乡村衰落的现状,提出问题,如何留住乡愁。接着分析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城市不断外延扩张,乡村愈发脆弱,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然后分析乡村的价值:我们的祖辈都是从乡土而来,乡土藏着我们的根。所以,乡土这一端的纽带,是不可或缺的。接着分析该怎么做:政府、城市、乡村、个人。引用习主席的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后分析作为年轻一代应如何做,要拥有守护乡愁的担当与勇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答案中可出现英文简称)

今年隆重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让人们见识到了幕后功臣“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的威力。它把各大洲的观测设备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型虚拟望远镜,整合能力超乎想象。不过,这项前沿技术目前正在被刷新——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天文学项目“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建成后,将引领未来的射电天文研究。我国拥有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是北半球最灵敏的设备,可与位于南半球的SKA形成互补。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于“粹”,才能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恽南田语)。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①_______________,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②_______________,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义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③_______________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类生活在人类周围,它们跳跃翱翔,___________________,从早到晚,用歌声___________________着环境的枯燥与单调。在城市里,我们对它们居住何处知之甚少,倒是夜巡的流浪猫们最喜欢掏鸟窝。但当人们想亲近鸟类时,它们又毫不含糊地跳开或飞走,只留下一抹剪影。这真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动物!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后期,鸟类学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新种的分类、开展描述,大量的科学探险者深入鸟类资源丰富的热带岛屿收集标本,比如博物学家达尔文,奥杜邦等,后者是西方最负盛名的鸟类绘制者,他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的鸟类画作装点了很多家庭的客厅和书房。(       )。如今,观鸟活动在我国一些拥有湿地等自然保护区的城市里进行得___________________,爱好者使用望远镜本身就是一部长焦相机,不仅能观察测距,还能拍摄照片,也能减轻人类对鸟类最大限度的打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千姿百态        调剂        惟妙惟肖        如日中天

B.仪态万方        调节        栩栩如生        如日中天

C.千姿百态        调剂        栩栩如生        如火如荼

D.仪态万方        调节        惟妙惟肖        如火如荼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到20世纪早期,大多数鸟类已被科学认识

B.到20世纪早期,科学已认识大多数鸟类

C.大多数鸟类到20世纪早期,已被科学认识

D.科学到20世纪早期已认识大多数鸟类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爱好者使用的望远镜本身就是一部长焦相机,不仅能观察测距,还能拍摄照片,却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对鸟类的打扰。

B.爱好者使用的望远镜本身就是一部长焦相机,不仅能观察测距,还能拍摄照片,也能减轻人类对鸟类最大限度的打扰。

C.爱好者使用望远镜本身就是一部长焦相机,不仅能拍摄照片,还能观察测距,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对鸟类的打扰。

D.爱好者使用的望远镜本身就是一部长焦相机,不仅能观察测距,还能拍摄照片,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对鸟类的打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头就点出“名都”“佳处”,反衬了下文今日扬州城的破败荒凉。

B.“犹厌言兵”的“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们痛恨战争和伤乱之情。

C.“杜郎俊赏……难赋深情”几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深沉感情。

D.本词下阕善于化用杜牧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波澜起伏,余味不尽。

2.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