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羌村①(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羌村(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哚,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羌村》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这组诗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三年)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廊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②妻孥,妻子和子女。这里是复词偏义,单指妻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四句有声有色,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时的急切兴奋。

B.第五、六两句,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逼真感人,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

C.结尾两句诗人没有写夫妻聚首后的互诉别情,而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场景来做心理刻画,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全诗以工笔见长,语言精致激昂。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水乳交融。

2.这首诗以一个字为轴心,结构全诗,清代袁枚在《随园诗法丛话》中称之为“一字血脉”。请找出这首诗中的这个“字”,分析它是如何体现“一字血脉”的,并说说这种结构特点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1.D 2.这首诗写诗人风尘仆仆,日暮归家,鸟雀的鸣叫声,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惊喜;诗人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他们很是惊讶,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错愕心理,便有“惊定还拭泪”举动;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故而有“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噓欷”奇景;“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更是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一个“惊”字,统领全诗,将诗人刚到家给所有人带来的那种惊讶、错愕、惊喜的特有心理绾结于一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工笔见长,语言精致激昂”错误,全诗叙事白描见长,语言质朴凝练。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翻译: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真实描写了乱离生还的意外惊喜。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归客千里至”一句,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与妻孥见面的情景。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愣,直到“惊定”,才“喜”。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句的引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的确是太偶然了。妻子之怪,真不足怪。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邻里围观的情景。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的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斃,安釐王即位,村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窗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共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贏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白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蠃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B.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C.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D.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B.虚左,空着左边的位置,古代坐车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C.信陵君与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这四人礼贤下士,广招门客。

D.长者,常指年长或辈分高的人,也尊称有德行的人,文中的长者就是指年长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礼贤下士,士人争相归附。诸侯因公子贤能,宾客众多,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B.信陵君虚左以待,亲自驾车迎接侯生,侯生丝亳没有谦让的意思,可是公子更加恭敬。

C.侯嬴为成就信陵君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立街市,公子随从都暗自责骂侯生。

D.侯嬴把朱亥举荐给信陵君,公子多次拜见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责怪侯嬴侯嬴。

4.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2)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容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具客语,微察公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西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关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渍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诸君渍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另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周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修筑营垒

B.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C.马童之            面:背

D.吾为若            德:感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项王上马骑           汉军觉之

B.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无

C.此天亡我                 非战罪也

D.诸君快战               吾公取彼一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说明,耽溺美色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B.项王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让自己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这说明他至死都不觉悟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C.东城一役,项羽替部下杀出一个缺口,为的是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耶”的论断。这真是可赞又可叹。

D.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放弃逃生机会,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表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未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瞎,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已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握,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未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及“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小说明明刻画了两个人物,却以“表妹”为题,是为了赞扬劳动之美,肯定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D.小说中的表姐是捧着铁饭碗,有优越感和虚荣心,出现在小说中只是为了反衬表妹。

2.文中画波浪线处,表姐两次夺赞乡下空气“新鲜”,试分析这两次夸赞的动机有何不一样。

3.本文是林斤澜“矮凳桥系列小说”之一,“矮凳桥系列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个特点就是“皮实”,也就是生命的韧性。请分析本文突出运用何种修辞手法表现表妹身上的“皮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五伦是天下之达道。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譬如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家庭的人员界限不分明,可以伸缩。

B.差序格局体现为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各种网络的中心不同,且彼此独立。

C.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自我主义的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在团体中,是否平等。

D.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体现为依据中心势力所在地域不同,社会圈子的大小可以伸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单从地缘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就是差序格局,中心突出。

B.“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运用对比论证,使得说理很形象。

C.文中儒家经典《礼记》中所讲的“十伦”,正是“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文中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比较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

B.“伦”就是一个人和与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C.孔子谈“克己”,因为他发现各种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这个中心。

D.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因而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才产生意义。

 

查看答案

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

读一本好书,就似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