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②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③“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限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④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⑤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⑥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宇宙间的物象和人世间的事象都可以是引起人们感动的重要因素。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只会产生与作者完全一样的感动。

C.子贡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是对原意的曲解和否定。

D.读者只要“背离作者原意”去读诗,就能到达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最能感悟到生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诗歌在创作和阅读时都重视“兴”的作用。

B.文章论述“兴”的作用,用较大篇幅论证阅读诗歌时有限的形象能引起更多的联想。

C.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西方“读者反应论”和中国传统诗学之间的差异。

D.文章举王国维对李璟和晏殊词另类解读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诗可以兴”,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感动层次看,只有那些能激发读者更多联想和“兴”的感发的诗才是好诗。

B.读者读诗感动层次越高,他们达到的鉴赏层次就越高,阅读鉴赏能力也越强。

C.读者读诗感动要达到第三个层次,离不开对作品原意的理解和对形象的欣赏。

D.能否解读出一首诗的丰富含意,跟读者对生命的感悟能力的强弱有一定关系。

 

1.A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只会产生与作者完全一样的感动”错,因为诗在使读者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读者有的感动与读者不同。 C项,“是对原意的曲解和否定”错,子贡悟出做人的道理是一种新的生发,并没有否定愿意。 D项,对原文理解有误。“背离作者原意”针对的是“兴”的引发,并非指读诗要故意背离愿意;并且表述改变了“背离作者原意”与感悟生命的条件关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对比论证”错,“突出差异”错。应该是类比论证。凸显二者的相似性。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项,“只有那些能激发读者更多联想和“兴”的感发的诗才是好诗”说法绝对,那些不能产生更多联想、只有一对一感动的诗歌也有很多好诗,如《钗头凤》等。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材料二:走南闯北,勤勉万事,真心系民间冷暖;走北闯南,万事勤勉,不忘百姓辛酸。

材料三:我辈军人流血用命,家国得保,百姓得安。为国而死,为民而死,军人本分,死得其所!

——《谨言》

材料四: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习近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观察如图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查看答案

按要求把下面的四句话分别从两个角度改写成两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 《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长篇小说。

② 沈从文是长篇小说《边城》的作者。

③ 小说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

④ 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被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1)以《边城》为主语:______

(2)以沈从文为主语: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览”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_________的话题,人们不仅乐于谈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与文学作品和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_________”。(    )。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_________,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_________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隔阂

B.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C.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D.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 ”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作者归家后所见树木茂盛、泉水环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