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7年,广东台山海域发现一条满载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7年,广东台山海域发现一条满载货物的古代沉船。这艘沉船被命名为“南海 I号”。此后30多年,针对这条宋代沉船的考古工作一直持续。截至2019年3月,水下考古人员从沉船上陆续发掘出超过14万件各类文物。

“南海I号”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类型;它是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的“福船”,实物,其船体结构和建造手段为研究南宋时期的造船技术提供了珍贵资料。从“南海I号”的船体结构和船中瓷器情况来看,该船极可能是从泉州港始发,目的地有可能是东南亚、南亚、西亚,甚至东非沿海这些地区,而对沉船上那些具有域外风格金器的产地研究或许能为解开这一谜团提供重要线索。

“南海I号”沉船由于受到海洋生户、非法盗捞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采用原址保护的方式并不适宜;沉船海域几乎为零的能见度和复杂海况又使得以水下考古方式进行的原地发掘无法科学实施。面对这一难题,中国水下考古专家创造性地扩“整体打捞”的方案,把沉船、船载文物以及沉船周围的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定的钢结构箱体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并迁移到可人为控制的新环境中,进行后期室内发掘和异地保护。“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和迁移式保护是我国海洋打捞和水下考古技术相结合的一次重大创新性实践,在水下考古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魏峻《一艘自南宋船——开启中国水下考古新航程》)

材料二:

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飞速发展,水下的文化遗产开始得到不断的开发,同时也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应根据国法则和条例,出台相关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条文,并制定相关的规范政策。因此,世界上9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参与制定,并于2001年11月2日通过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

《公约》强调的基本原则有:

(一)“为全人类利益。水下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各个国家都要对其进行保护。

(二)原址保护。鼓励人们以负责的和非闯入的方式进入仍在水下的文化遗产,以对其进行考察或建立档案资料,人们的这些活动不应该妨碍对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在允许或进行任何开发水下文化遗产的活动之前,就地保护应作为首选。

(三)不应该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以交易和投机为目的的商业开发。

(四)合作共享。在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方面相互合作帮助,有可能的话,也应在对这种遗产的调查、挖掘、记录、保存、研究和展出等方面开展协作。

(摘编自万晓晨《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原则的应用探析》)

材料三:

1985年初,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域打捞了一艘我国古代沉船“泰兴号”,船上满载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出于“物以稀为贵”的想法,哈彻砸碎了其中60 多万件,将剩下的交给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拍卖行。那次专场拍卖,共计出现15万件瓷器、125块金锭。国家文物局得到中国瓷器将被拍卖的消息时,曾经试图阻止,惜未成功。于是,文物局委派专家携3万美元赶赴荷兰进行回购。但高出起拍价十倍的成交价让我们在拍卖之时根本无力举牌,最终黯然归国。随后“发展水下考古研究”的建议提交给了国家文物局。1987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从事水下考古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之后培养了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为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孙行之《中国水下考古25年》)

1.根据《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确立的基本原则,对下列事例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为避免外在因素的影响,“南海I号”沉船被迁移到新环境中保护和研究,这并没有违背“原址保护”原则。

B.英国人哈彻打捞古“泰兴号”沉船的瓷器,大量破坏并对剩余瓷器委托拍卖,这不符合“为全人类利益”的原则。

C.某影像公司拍摄水下遗址,制成纪录片发行出售并获利,按照禁止商业开发的原则,这种行为应当一律制止。

D.美、英、法、加签署《皇家游轮泰坦尼克号沉船协定》,共同保护沉船纪念地,这是“合作共享”原则的体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30多年前中国水下考古专家就对“南海I号”提出“整体打捞”的方案,并一直持续进行这项工作,最终成功。

B.面对水下的文化遗产不断受到破坏的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许多国家制定了公约,中国也参与其中。

C.“泰兴号”被盗捞,文物被毁坏、拍卖;文物局阻止拍卖未果,回购失败。这促使水下考古研究提上日程。

D.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很多,而没有自己的水下考古队员是原因之一。

3.“南海I号”的成功打捞和发掘研究有何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1.C 2.A 3.①发现许多有重大价值的文物,为研究古代造船和航海情况提供珍贵资料和线索。②海洋打捞和水下考古相结合,开创考古整体打捞和迁移式保护方法,贡献水下考古智慧。③保护了我国历史文物,避免了历史无奈的重演。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住概念的本质,进而参照选项一一对应,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且要注意选择“对下列事例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这一要求。 C项, 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某影像公司拍摄水下遗址,制成纪录片发行出售并获利,这种行为并不是文物交易,也不是投机行为,不能一律禁止。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筛选并整合信息,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逐一分析判断。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经过逐一审读和比对分析。 A项,曲解文意。从材料一可知,“1987年,广东台山海域发现一条满载货物的古代沉船”,“此后30多年,针对这条宋代沉船的考古工作一直持续”,可推知“30多年前中国水下考古专家就对‘南海I号’提出‘整体打捞’的方案”理解错误。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回答“南海I号”的成功打捞和发掘研究有何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需要找出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至2019年3月,水下考古人员从沉船上陆续发掘出超过14万件各类文物”,“实物,其船体结构和建造手段为研究南宋时期的造船技术提供了珍贵资料”,“沉船整体打捞和迁移式保护是我国海洋打捞和水下考古技术相结合的一次重大创新性实践,在水下考古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1987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从事水下考古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之后培养了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为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以上分析提取要点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更多冲突与困惑。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消费、生产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如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文化、电竞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已经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现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用数字图像复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去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一改历史和文物的严肃面孔,将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亲切,引发了广大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③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供给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总体而言,文化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创新行为,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因此具有与其他创新活动类似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主体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④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摘编自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是持续的。

B.当前人们生活中的冲突与困惑,都是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起的。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通过科技手段把严肃的面孔转化为动态的影像的文化产品。

D.我国文化科技制作技术装备只依赖进口,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国产化率不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时,由表及里,重在分析问题,然后联系当前现实。

B.文章前两段论述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正面论证;第三段是反面论证。

C.文章论述时,举例典型,如第一段举三个不同时代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D.文章第三段先总说文化与科技融合存在很多不足,后分说原因,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可以支持文化发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文化活力和生命力得到提升。

B.当前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已发生改变,一些文化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

C.使用现代科技焕发历史文化的生机,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这样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D.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虽成就巨大,但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未充分发挥,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选取与名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假如你是李华,请你试着给自己起字,体现出对自我的期待或精神追求。

“华”字在词典上有如下解释:(1)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贵,华表;(2)精华:含英咀华;(3)开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4)繁盛:繁华,荣华富贵;(5)奢侈:浮华,奢华;(6)中国或汉族:华夏、中华;(7)时光:年华,韶华。

要求:1、请参考以上解释,围绕“华”这个名给自己取字,名和字之间要构成有机关联。2、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打卡”原指工作人员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记录上下班时间的行为,其词义在下面的语境中发生了变化,请指出其具体含义。

(1)徽州油菜花等你来打卡,享受不一样的浪漫。

(2)小明在网上订购了唐诗学习的APP,每天都打卡。

(3)王老师退休后四处旅游,常常在朋友圈晒照打卡。

 

查看答案

填空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传自大禹治水划分全国州域后,“________”这一名称就被用来代指中国。

(3)《三国演义》“________”的倾向,从根本上说是明君仁政理想的体现。

(4)“谢公宿处今尚在”中的“谢公”指的是________ (填人物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彼且奚适也?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何为而在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