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知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①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②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エ作,找不到去略,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     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④      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知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A.①缕缕        ②潺潺        ③呆        ④溜 B.①阵阵        ②脉脉        ③耗        ④片

C.①缕缕        ②脉脉        ③耗        ④溜 D.①阵阵        ②潺潺        ③呆        ④片

2.朱自清说:“我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史铁生说:“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分析这两句话中的“且”与“并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荷塘月色》写到了“另一世界”,《我与地坛》也写到了“另一个世界”。根据文意,比较这两个“世界”有何不同。

 

1.C 2.“且”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既有暂时享受荷香月色的喜悦之情;也有对宁静、自由生活的渴望、向往。两个“并且”逐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为经历磨难后能悟透生死而感到庆幸;为悟透生死并坦然面对而充满感激。(意思对即可) 3.《荷塘月色》中的“另一世界”指的是幽静朦胧的月下荷塘;《我与地坛》中的“另一个世界”指的是充满着生机活力的地坛。月下荷塘是让作者获得片刻心灵自由的世界;地坛是让作者感悟生死,并从容面对生活、创造生命辉煌的世界。(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同中之异”。 缕缕:形容一条一条,连续不断。阵阵:指动作或情况持续一段时间。修饰“清香”,选用“缕缕”。 潺潺:指形容水流动的样子;指流水声;指形容雨声。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形容“流水”的声音,用“潺潺”的。 呆:同“待”。耗:消耗。结合“一天到晚”“在这园子里”分析,一天到晚在园子里消耗时光,选用“呆”。 抓住“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阴凉”分析,用一片阴凉合适。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重点词语作用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且”,暂且,姑且;“受用”的意思是“受益或享受”。“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读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情之间的过渡。有对宁静、自由生活的渴望、向往。 抓住“庆幸”“感激”的内容分析。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并没有谈论这样严肃的内涵,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为经历磨难后能悟透生死而感到庆幸。他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为悟透生死并坦然面对而充满感激。两个“并且”逐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结合“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分析,《荷塘月色》中的“另一世界”指的是幽静朦胧的月下荷塘,让作者获得片刻心灵自由的世界。结合“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等分析,《我与地坛》中的“另一个世界”指的是充满着生机活力的地坛,让作者感悟生死,并从容面对生活、创造生命辉煌的世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出诗文原句。

(1)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蕴含着丰富深沉的情感:“_____,天下归心”传达出曹操广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渴望;“______,复得返自然”抒写着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道出了白居易宦海沉浮的感伤。

(2)艺术手法会增强古诗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李白的诗句“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以奇幻的想象,把我们带入了瑰丽的仙界;辛弃疾巧用典故,借刘裕“_____________”的壮举,表达了自己驰骋疆场、收复河山的雄心;韩愈通过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对比,暗含对士大夫“位卑则足羞,_____”这种耻于相师心态的批评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眇(miǎo):这时泛指双目失明。②籥(yuè):管乐器,形状如笛。③没人,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烛而得其形    扪:_____(2)然则道不可求欤    卒:______

2.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3.根据文意,回答问题。

(1)作者借盲人识日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作者以_____________为论据,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

(3)作者借“北方之学没者”来类比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

元·翁森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注释)①商意:秋意。②檠:灯。

1.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____诗。

2.根据诗意,写出反映诗人勤奋读书的三个成语。

3.这两首诗的结句都蕴含着“读书之乐”,请任选其一加以解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问1:敦煌研究院身处戈壁荒漠之中,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敦煌人扎根荒漠、默默守护。请您具体谈谈“莫高精神”。

樊锦诗:我们谈到数字敦煌、谈到科技,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手段,敦煌石窟能不能保护好,说到底还得靠人。敦煌研究院成立70多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就是莫高窟人以智慧和汗水积淀下来的“莫高精神”。

谁都在坚守,可我们是在茫茫大漠中坚守,那种艰苦条件是难以想象的。进洞没有楼梯,就是靠在一根长木头的左右两侧分别插入短木条的“蜈蚣梯”攀登进洞。洞里黑乎乎的,那时临摹壁画只能靠镜子和白纸反射洞外的日光。甘于奉献,指的是敦煌研究院的人都是“自投罗网”,自愿来到这里的,是“打不走的莫高窟人”。勇于担当,是讲敦煌研究院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以保护、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开拓进取,就是要讲科学,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敦煌文化保护好,守住这个文化宝藏。

我相信,一切工作都是人在做,有好的人,才能做出好的事。文物事业始终要交托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文化建设能不能搞好,中华文化能不能可持续地、富有创造性地传承下去,关键同样在人才。

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文化。当我们越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越会觉得中华民族是非常伟大的。咱们的中华文明,一代一代不断传承下来,博大精深,中国的年轻人都应该好好了解一下,不能让我们老祖宗优秀的东西丢失。

问2:教煌莫高窟及藏经洞文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您说:“敦煌是一部千年的中华形象历史。”请您谈谈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樊锦诗:敦煌有历史记载已2000多年,是古代丝期之路上的“咽喉之地”。敦煌莫高窟是公元4到14世纪,历经10个朝代连续1000年的建造留下来的。它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多尊彩塑。所以这确实是个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的艺术主题是佛教,它是形象艺术的佛教,但它所承载的又不仅仅是一千年的形象的佛教史,还是一千年的绘画史、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所以说敦煌是一部千年的中华形象历史。

敦煌是连续1000年创造的非常高深的或者有突出价值的艺术。它是多门类的艺术,除了建筑、壁画、雕塑以外,还有书法、音乐、舞蹈艺术。此外,壁画里还反映了工农商业、民情风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科学技术、医学、天文、算术、印刷、民族、外来文明等等。所以说它是“百科全书式的宝库”“墙壁上的博物馆”。从十六国到唐代,六七百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艺术发展特别快、富有成就和创造性的时期,名家辈出,可惜画作大多失传。但敦煌保存了下来,还是真迹。所以从艺术上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敦煌是永远读不完的,无论你读书万卷还是学富五车,在敦煌面前,你永远是个才疏学浅的小后生。

问3:那么该如何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让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活起来呢?

樊锦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认为就是要把文物和时代相结合,把继承和弘扬相结合,让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做好保护,以保护为基础。文物是古代文化智慧的积累、结晶和载体。它们既珍贵稀有,又脆弱易损,一旦破坏,便不可再生,将永远消失。所以,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保护根本该不上利用。

其次是整理研究,挖掘价值。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去研究、挖掘历史文物的价值,这是做好传承的基础。

              。科技发展到今天,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手段非常丰富。敦煌研究院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莫高窟的教育、弘扬、传承等功能。一方面,我们精心挑选了不同时代、不同窟型、不同彩塑、不同壁画等代表性敦煌艺术向游客开放,使游客在短时间的观赏中能领略洞窟的精华。另一方面,我们还在莫高窟建设了博物馆和藏经洞陈列馆,进一步解读莫高窟的文化价值。

莫高窟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它发挥更大的弘扬功能,我们主动把莫高窟“搬出去”,让它走出敦煌,走出甘肃,走出国门。比如,利用数字化,将电子版壁画放到网上供大家线上浏览,出版通俗读物,在国内外举办敦煌艺术展览等等。通过敦煌数字化,既可以做保护档案,也可以为研究提供资料,还能用电影把敦煌艺术“搬出”洞窟,让游客在窟外看窟。这样洞的压力减少了,而且观众还能看好。“数字敦煌“的意义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完整、真实、可持续地保护好敦煌石窟,并传给子孙后代。

(取材于邢婷婷《著名敦煌学者樊锦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自信的源头》)

1.这篇访谈报道的核心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本内容,在材料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文意贯通。

3.记者向樊锦诗提了三个问题,你认为这三个问题如何排序最佳?根据访谈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4.请你以访谈记者的身份,根据樊锦诗的“答语”,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

樊锦诗: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智慧的积累,是我们特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应该很好地吸收传承。敦煌是我们古代文化的宝库。我到美国去,别人介绍我是敦煌来的,懂的人立马肃然起敬。这份敬意,不是对我,而是对敦煌的尊重。人们为什么这么尊重敦煌?就是因为敦煌是我们古代文化的宝库。同时代的、留在中国其他地方的传统文化记录,不少都被抹去了,只有敦煌留下了,于是敦煌就成了唯一。守护敦煌,就是守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根,也是守护我们未来发展的根基。软实力实际上是个硬东西。有句话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要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少不了游戏,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处事方式,还是一种人生态度。游戏,有的需要积极投入,有的则需要保持距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