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 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注)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翠竹与烟雨清风最相宜,它拂动流水,掩映村庄,与松树相伴。

B.颔联写移栽的竹子经诗人清洗后,清疏明净的枝叶掩映着前方的山峰。

C.这首诗意境优美,句句如画,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流露出诗人对竹的喜爱之情。

D.本诗语言清婉晓畅,讲究练字。“拂”“藏”“迸” 等动词写出 了竹的姿态和生长环境。

2.全诗诗句不见一“竹”字,但处处有“竹”,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竹”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D 2.①这首小诗吟咏竹,通篇不着一个“竹”字,但全诗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句句均未离开竹。②衬托手法。诗中用“烟”“雨”“风”“松”“山峰”“春芽”“莎草”等意象烘托竹的高洁气质,表现竹的生长过程及蓬勃生机。③拟人。尾联以杏花多情陪伴表现竹的美好。全诗透露出诗人对竹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迸’……写出 了竹的姿态和生长环境”错,“侵阶藓拆春芽迸”写的是春天笋芽从阶前的苔藓中迸出,写的不是“竹”,是“笋芽”。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全诗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篇不着一个“竹”字,但句句均未离开竹。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洗来疏净见前峰”采用衬托手法,不正面直接写“竹”,却说它与烟雨清风最为相宜,它拂动流水,掩映村庄,与松树相伴;经过濯洗,清疏的枝叶间露出前面的山峰,通过与之相伴的意象及环境衬托竹的高洁气质。“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描写春天笋芽从阶前的苔藓中迸出,夏日浓荫掩映着长着莎草的小径,用春夏其他景物侧面表现竹的生长的过程与生机盎然。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那多情的几枝杏花也从中穿过,与它相互映衬着。采用拟人手法,以杏花多情相伴表现竹的美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良栋,字擎字,甘肃宁夏人。康熙十三年,宁夏兵变,戕提督陈福。甘肃提督张勇荐良栋,擢宁夏提督。入觐,奏宁夏乱兵,宜诛首恶、宥胁从,上颔之。简精兵百疾驰赴镇,宣上谕抚慰。察知倡乱者把总刘德,而参将熊虎与其谋,戕福者营兵阎国贤,陈进忠。乃分兵使出防,散其党羽,逮虎等正其罪,请旨斩之。

十九年,良栋与进宝分道进次白水坝,吴三桂兵夹江而阵,江水方涨,不得舟,贼矢石如雨。良栋令于众曰:“视我鞭所向,敢退者斩!”一军皆奋呼。良栋環甲,骤马乱流而渡。师从之,敌发炮,伤数十人,无回顾者。三桂兵错愕奔溃,败之石峡沟,再败之青芳山。三桂兵尽溃,所置巡抚张文德及其将汪文元等皆降,遂复成都,盖出师甫十日。上奖良栋功,擢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仍领将军。

良栋檄总兵朱衣客将八千人援建昌,朱衣客战不胜。退驻雅州。建昌守兵食尽,弃城走,良栋劾朱衣客引退状,诏逮朱衣客下刑部。康熙二十年,大将军贝子彰泰统兵四十万下云南,攻会城,屯城东归化寺,西亘碧鸡关,连营四十里,前临昆明湖,湖中不设兵。世璠收余众固守,自水道转运,相持数月未下。九月良栋至军周视营垒请於彰泰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于是彰泰令诸军悉进世璠兵出城,战于桂花寺,诸军皆奋斗,世璠兵大败,乃自杀,余众以城降,云南平。自三桂镇云南,至世璠覆亡,历年久,子女玉帛充积饶富。城破,诸将争取之,独良栋无所取,其所部兵丝毫毋敢犯。

朱衣客就逮,具辩,谓良栋与兵少,又无后应,是以退还。进宝亦疏谓建昌之陷,罪在良栋。良栋复劾朱衣客欺饰狡辩,且谓辩疏出进宝。云南既定,召良栋诣京师。进宝亦入觐,上命朱衣客免死为奴,良栋改授銮仪使。三十四年,良栋复自陈战功为大将军图海、彰泰所抑,并咎大学士明珠蔽功,上责其褊隘,还其疏,仍部优叙,授一等精奇尼哈番。三十六年卒,年七十有七。命皇长子允提临其丧,赐祭葬,谥襄忠。

(节选自《清史稿卷四十二,赵良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九月/良栋至军/周视营垒/请于彰泰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于是彰泰令诸军/悉进世璠兵出城

B.九月/良栋至军/周视营垒/请于彰泰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于是彰泰令诸军悉进/世璠兵出城

C.九月/良栋至军/周视营垒/请于彰泰/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于是彰泰令诸军/悉进世璠兵出城

D.九月/良栋至军/周视营垒/请于彰泰/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于是彰泰令诸军悉进/世璠兵出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B.刑部,古代掌管刑法、诉讼,律令等事务的官署,与吏、户、礼、兵、工部并称“六部”。

C.疏,古代臣下向帝王进呈的奏章,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商议国事。

D.敕,古代帝王或国辅重臣诏令文书的文体名称,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良栋处理宁夏兵变,措施縝密。仅率百余人前往赴任,到任后宣读皇帝诏谕安抚士卒,分散兵变谋划者的党羽,逮捕主犯,稳定了宁夏局势。

B.赵良栋收复成都时,作战勇猛。面对叛军的矢石如雨,赵良栋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全军跟从,叛军溃散而逃,仅用十天就收复成都。

C.赵良栋攻打昆明时,治军严明。攻破昆明城后,面对吴氏积蓄的妇女财宝,诸将纷纷进城劫掠,只有赵良栋和他统领的军队秋毫无犯。

D.赵良栋对建昌失守,难辞其咎。赵良栋命朱衣客援救建昌,用兵不当,所以朱衣客被捕后,即上疏揭发良栋有失陷之罪,且对朝廷欺瞒饰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觐,奏宁夏乱兵,宜诛首恶、宥胁从,上颔之。

(2)良栋复自陈战功为大将军图海、彰泰所抑,并咎大学士明珠蔽功,上责其褊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寇俊杰

暮春,阴雨。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了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毛驴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了泥坑。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以及后面车上的两个随从一起推车。无奈还是车重人少,力量不够,使足了劲儿也没能把车子推出泥坑。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此是必经之地,故有此一问。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然后大家一起重新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寇准再三相谢。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的时候,已是满身的泥水。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遭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我的所作所为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

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檩条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人家是皇帝,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寇准说,我喝完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就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

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你本是立了大功的;澶渊之盟,你也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之职,把你贬往陕州。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再不必像以前一样……

踏莎行。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了一首《踏莎行》的词:“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的意思,没想到看了寇准的《踏莎行》,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要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编者注:《踏莎行(春色将阑)》实际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当时寇准被太宗贬为青州知府,赴职之际,写下了这首词。《宋史·列传四十》中记载“(寇)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太宗)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准既行,帝念之,常不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寇安的话“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侧面表现出寇准喜爱读书。

B.小说虚构了村民帮助寇准推驴车的情节,表达了百姓对寇准的感恩;百姓的行为也使得寇准更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C.冠准写成的《踏莎行》被夫人称为“情诗”,夫人流泪,被丈夫诗中那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爱妻之情深深打动了。

D.小说中寇准因澶渊之盟被贬至离老家很近的陕州做地方官,可是他并未因此心生退意,仍寄意朝廷,哪怕前路艰险。

2.“宋夫人”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它依据历史事实,进行想象、改编,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一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47亿人、2亿人、245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超过98%,覆盖人口超13.5亿。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年11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CISSA)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褒奖中国“在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什么要颁给中国?协会秘书长康克乐伍斯基用两个百分比做了形象的解释,“如果不算中国,全世界社保覆盖面只有50%,算上中国就达到61%。”中国为什么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仅仅因为中国人多吗?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材料二:

经历7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社会保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事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促障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保障覆盖群体较小,以及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还不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保障水平也从过去基于免除生存危机的“雪中送炭”式,提高到了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的“适度保障”水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制度模式与实践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通过社会保障来保障与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并不断提升其主活质量的意志。

正是一代复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使得社会保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摘编自新华网《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杜保网络?》

材料三:

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社保覆盖面,并且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名到前茅,为社保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经济发展的“速度”,夯实了社保基金的“厚度”。五项社会保险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2012年至2017年,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分别为2.85万亿元、3.29万亿元、3.98 万亿元、4.60万亿元、5.36万亿元和6.64万亿元,2018年达7.77万亿元。

“因为有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如愿采取有力且有效的社保行动。”郑功成说。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我国社保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全保工程”建设,“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实施,有力推动了社保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老百姓办社保容易了,社保体系建设加速扩展。

(材料来源: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开数据整理)

材料四:

70年前,苏联的劳动保险经验为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大量借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学者和官员走出国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研。

然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世界独一无二,怎样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为全体人民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的道路,只能靠我们自己。中国一直在探索有着鲜明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利用公共财政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使得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强有力地覆盖最广大的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如郑功成所言,政府动用公共投入为职工之外的居民提供普享的基础养老金,并补贴低收入困难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才能快速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并实现老年人人人享有养老金的目标;政府为职工之外的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医疗保险筹资规模三分之二以上的财政补贴,才能使全民医保的目标快速变成现实。

正是通过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提升幅度最多的国家。

(材料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三次印发关于棚改的专门文件)

1.下列对“中国社会保障”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截止2019年上半年,我国社会保险基本普及,城乡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超13. 5亿,参保率超过98%。

B.康克乐伍斯基认为中国将全球社会保障覆盖率拉升了11个百分点,建起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保安全网。

C.中国建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保障水平,还是覆盖人数都为世界之最,后者不仅仅因为中国人多。

D.现在,我国社保体系可以覆盖至弱势群体而且强有力,让所有中国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适度保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70年来,我国社保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中国人民立足国体国情,走出了一条服务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之路。

B.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人能坚守“谋幸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亿万群众才会获得“稳稳的幸福”。

C.全民医保目标的快速实现, 是因为政府动用了公共投入为职工之外的居民提供普享的基础医疗保险金补贴。

D.2012-2018年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人每年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这为社保发展保持加速度奠定基础。

3.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角度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和而不问”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地,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远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展。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不过,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遵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认为用仁爱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与它靠近;用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对它尊重;用威力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不敢与它为敌;而用这种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显然,《荀子》中“王天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与《周易.系辞下》中所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之思维路径完全一致。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  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簿来,所以怀诸侯也。”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而“厚往薄来”原则的提出,与儒家的义利观不无关系。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君于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说,“君子”(统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于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

不可否认,秉持上述理念的中国封建君臣在涉外实践过程中,也曾因不顾具体环境而执行偏颇曾带来一定的弊端。然而,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更大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了国际问题治理困境。

B.孔子确立了人际关系的原则,即要求自尊和尊人,体现了宽容和尊重精神。

C.郑和率领庞大水军远游东南亚和印度洋诸国,就秉持着“和为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关系。

D.荀子的“以力辅仁”思想,强调了军事在“王天下”中的重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儒家学者提出的涉外理念

B.文章论证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不同角度来解析使天下有序的途径。

C.文章在论证“王道”与“霸道”的关系时,举《左传》的例子来论证“以力辅仁”的观点。

D.文章辩证的看待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认为涉外理念也有偏颇的地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尚书.尧典》中帝尧家族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的观点。

B.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

C.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认为“王者不治夷狄”,应与夷狄和平相处。

D.孔子认为“义”应在“利”之上,“以义制利”,但他并不否定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