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生活中的对话情境, 双方共有六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生:老师好,我有个问题,想垂询一下,请您雅正。
老师:没问题,我不吝回答,一块商量。
学生:因受令尊影响,我从小就挺喜爱书法。
老师:这很好呀,你的字确实写得不错!
学生:我从报上看到市里有个书法大赛,我想光顾,但不知道参赛流程。
老师:噢,我也注意到这个事了,这次比赛的流程比较复杂些,正好还有几位同学询问这事,我下午将拨冗给你们集中解答。
学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 )。当战争和暴力屡屡击碎人们的和平梦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 ”当饥饿和贫困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欠发达国家;当不断膨胀的感官欲望把环境伤害得 ,“回到孔子”至少能让现代人在踏上歧途时,听到内心“咯噔”一声。
当然,对于在现代化坐标中登攀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当越来越多的人 于“故乡沦陷”,满心渴望从传统典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成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二千多年前,这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
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 。只有每一颗星星都发光,人类文明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
1.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只要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就必须在21世纪生存下去。
B.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C.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人类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D.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成语, 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满目疮痍 痛心疾首 平分秋色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千疮百孔 痛心疾首 各有千秋
C.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满目疮痍 深恶痛绝 各有千秋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千疮百孔 深恶痛绝 平分秋色
3.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价当的一项是
A.二千多年前,在竹简上孔子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
B.二千多年前,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
C.二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是否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
D.二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习和思考不能分离《论语》中“______,_______” 两句就阐述了人们在求取知识时应把学和思结合起来的道理。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琴声写得可听可感。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申述得照顾年迈祖母,委婉表达他不能出仕的苦表:“母、孙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
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注)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翠竹与烟雨清风最相宜,它拂动流水,掩映村庄,与松树相伴。
B.颔联写移栽的竹子经诗人清洗后,清疏明净的枝叶掩映着前方的山峰。
C.这首诗意境优美,句句如画,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流露出诗人对竹的喜爱之情。
D.本诗语言清婉晓畅,讲究练字。“拂”“藏”“迸” 等动词写出 了竹的姿态和生长环境。
2.全诗诗句不见一“竹”字,但处处有“竹”,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竹”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良栋,字擎字,甘肃宁夏人。康熙十三年,宁夏兵变,戕提督陈福。甘肃提督张勇荐良栋,擢宁夏提督。入觐,奏宁夏乱兵,宜诛首恶、宥胁从,上颔之。简精兵百疾驰赴镇,宣上谕抚慰。察知倡乱者把总刘德,而参将熊虎与其谋,戕福者营兵阎国贤,陈进忠。乃分兵使出防,散其党羽,逮虎等正其罪,请旨斩之。
十九年,良栋与进宝分道进次白水坝,吴三桂兵夹江而阵,江水方涨,不得舟,贼矢石如雨。良栋令于众曰:“视我鞭所向,敢退者斩!”一军皆奋呼。良栋環甲,骤马乱流而渡。师从之,敌发炮,伤数十人,无回顾者。三桂兵错愕奔溃,败之石峡沟,再败之青芳山。三桂兵尽溃,所置巡抚张文德及其将汪文元等皆降,遂复成都,盖出师甫十日。上奖良栋功,擢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仍领将军。
良栋檄总兵朱衣客将八千人援建昌,朱衣客战不胜。退驻雅州。建昌守兵食尽,弃城走,良栋劾朱衣客引退状,诏逮朱衣客下刑部。康熙二十年,大将军贝子彰泰统兵四十万下云南,攻会城,屯城东归化寺,西亘碧鸡关,连营四十里,前临昆明湖,湖中不设兵。世璠收余众固守,自水道转运,相持数月未下。九月良栋至军周视营垒请於彰泰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于是彰泰令诸军悉进世璠兵出城,战于桂花寺,诸军皆奋斗,世璠兵大败,乃自杀,余众以城降,云南平。自三桂镇云南,至世璠覆亡,历年久,子女玉帛充积饶富。城破,诸将争取之,独良栋无所取,其所部兵丝毫毋敢犯。
朱衣客就逮,具疏辩,谓良栋与兵少,又无后应,是以退还。进宝亦疏谓建昌之陷,罪在良栋。良栋复劾朱衣客欺饰狡辩,且谓辩疏出进宝。云南既定,召良栋诣京师。进宝亦入觐,上命朱衣客免死为奴,良栋改授銮仪使。三十四年,良栋复自陈战功为大将军图海、彰泰所抑,并咎大学士明珠蔽功,上责其褊隘,还其疏,仍敕部优叙,授一等精奇尼哈番。三十六年卒,年七十有七。命皇长子允提临其丧,赐祭葬,谥襄忠。
(节选自《清史稿卷四十二,赵良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九月/良栋至军/周视营垒/请于彰泰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于是彰泰令诸军/悉进世璠兵出城
B.九月/良栋至军/周视营垒/请于彰泰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于是彰泰令诸军悉进/世璠兵出城
C.九月/良栋至军/周视营垒/请于彰泰/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于是彰泰令诸军/悉进世璠兵出城
D.九月/良栋至军/周视营垒/请于彰泰/曰我师不速战/相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于是彰泰令诸军悉进/世璠兵出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B.刑部,古代掌管刑法、诉讼,律令等事务的官署,与吏、户、礼、兵、工部并称“六部”。
C.疏,古代臣下向帝王进呈的奏章,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商议国事。
D.敕,古代帝王或国辅重臣诏令文书的文体名称,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良栋处理宁夏兵变,措施縝密。仅率百余人前往赴任,到任后宣读皇帝诏谕安抚士卒,分散兵变谋划者的党羽,逮捕主犯,稳定了宁夏局势。
B.赵良栋收复成都时,作战勇猛。面对叛军的矢石如雨,赵良栋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全军跟从,叛军溃散而逃,仅用十天就收复成都。
C.赵良栋攻打昆明时,治军严明。攻破昆明城后,面对吴氏积蓄的妇女财宝,诸将纷纷进城劫掠,只有赵良栋和他统领的军队秋毫无犯。
D.赵良栋对建昌失守,难辞其咎。赵良栋命朱衣客援救建昌,用兵不当,所以朱衣客被捕后,即上疏揭发良栋有失陷之罪,且对朝廷欺瞒饰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觐,奏宁夏乱兵,宜诛首恶、宥胁从,上颔之。
(2)良栋复自陈战功为大将军图海、彰泰所抑,并咎大学士明珠蔽功,上责其褊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寇俊杰
暮春,阴雨。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了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毛驴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了泥坑。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以及后面车上的两个随从一起推车。无奈还是车重人少,力量不够,使足了劲儿也没能把车子推出泥坑。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此是必经之地,故有此一问。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然后大家一起重新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寇准再三相谢。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的时候,已是满身的泥水。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遭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我的所作所为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
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檩条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人家是皇帝,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寇准说,我喝完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就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
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你本是立了大功的;澶渊之盟,你也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之职,把你贬往陕州。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再不必像以前一样……
踏莎行。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了一首《踏莎行》的词:“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的意思,没想到看了寇准的《踏莎行》,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要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编者注:《踏莎行(春色将阑)》实际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当时寇准被太宗贬为青州知府,赴职之际,写下了这首词。《宋史·列传四十》中记载“(寇)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太宗)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准既行,帝念之,常不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寇安的话“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侧面表现出寇准喜爱读书。
B.小说虚构了村民帮助寇准推驴车的情节,表达了百姓对寇准的感恩;百姓的行为也使得寇准更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C.冠准写成的《踏莎行》被夫人称为“情诗”,夫人流泪,被丈夫诗中那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爱妻之情深深打动了。
D.小说中寇准因澶渊之盟被贬至离老家很近的陕州做地方官,可是他并未因此心生退意,仍寄意朝廷,哪怕前路艰险。
2.“宋夫人”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它依据历史事实,进行想象、改编,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