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状况。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素,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在于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深入人心深处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摘编自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材料二 

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但书中尽是“精怪魑魅俱通人情”“神仙鬼怪皆晓人性”,所以虽然表象是“怪”“神”,实质仍是“人”。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

首先,早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条中就描写了一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它有变幻莫测能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它可与天齐寿,这些全都具有后来孙悟空的特点;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描写的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不更有孙悟空的影子?宋代《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法师座下的护法猴行者,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前身。以上种种显示: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的。

其次,作者有意让孙悟空处在一个世俗态层面,是要借宗教徒们宣扬的“虔诚信教、苦修苦炼、成仙成佛”的母题来阐发世俗社会一个生活哲理:要获得成功需走正道,历经磨难,而且要有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斗志。孙悟空历炼艰苦,也正因此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而是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群众集体意识中的人生哲理。

再次,孙悟空性格中最鲜明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有个性、追求自由。从这两个方面论述这一形象还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审美价值取向:个性、自由。举一处例子:对那个专门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耍性子”的紧箍儿,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孙悟空一生奋斗,都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最大自由,而“斗战圣佛”的成果也是“来去任自由,也无恐怖也无愁”。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以及在追求过程中体现的优良品质,英雄特征无一不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所向往的,而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了。

(摘编自《解读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

材料三 

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

为什么会如此呢?

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且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

(摘自《民间文学》)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曾困扰人们许多年的“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直到托尔斯泰情感“传达说”出现才形成了一致看法。

B.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成功地将情感传递给读者,这无疑与他提出的“传达说”密切相关。

C.材料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所蕴含的人民性,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传达说”的具体体现。

D.从材料三看,民间文学由于不是文人创作,对照托尔斯泰“传达说”它完全是个例外,民间文学的宗旨是为生活服务。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职业美学家、学院理论家及批评家只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

B.《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能够成为经典,根源在于通过情感溢出故事本身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对类型化的超越。

C.孙悟空的精神母题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功,不光要走正道,还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D.孙悟空性格中有个性、追求自由的特点,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人民性”观点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名著的作家。

B.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条中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

C.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

D.民间文学中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劳动歌谣、民间谚语、英雄传说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传达说”“人民性”“民间文学”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B 2.A 3.D 4.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因果论证法。 5.三者在完成思想感情的传递方面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传达说”侧重在创作者角度,他是有意识地向特定的读者进行情感传递与倾诉的。“人民性”侧重于文学的“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而“民间文学”则更侧重于素材的现实来源与实用性目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材料只提到“传达说”影响非常大,并不能据此推导出它出现后,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才形成了一致看法。 C项,“所蕴含的人民性,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传达说’的具体体现”错误。从两个材料中关于“传达说”及人民性的定义来看,结合“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等分析,选项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D项,“完全是个例外”表述错误。结合“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分析,“完全是个例外”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错误。材料一只谈到托尔斯泰与其他人讲得不一样,并没有提及他们是否揭示出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于文无据。 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人民性’观点的一项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根据材料二“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分析,对人民性的定义,抓住“文学”分析,可以排除A项、B项、C项。 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可以从论证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使用,论点提出的角度,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论据的角度,语言表达的角度等方面分析。结合“为什么会如此呢?”分析,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 结合“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等分析,运用举例论证;结合“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分析,运用因果论证手法。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分析,“传达说”侧重在创作者角度,他是有意识地向特定的读者进行情感传递与倾诉的。 结合“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分析,“人民性”侧重于文学的“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 结合“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等分析,“民间文学”则更侧重于素材的现实来源与实用性目的。三者在完成思想感情的传递方面是一致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姿。”这是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唐代尚法”,即说重视法度是唐代书法的主流。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因此,唐人的楷书表现用笔应规入矩,即使是自由浪漫的行草书,也逐渐改晋人兼用侧锋的笔法,而追求纯中锋的用笔。在崇尚法度的风气之中,出现了森严雄厚与端正劲健的“唐楷”,这其中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是典范之一。

《玄秘塔碑》极重法度,为唐尚法的典范。从笔法上看,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横细竖粗,字中如有两个竖画,则左细右粗,成为一种范式。当然整齐中也不乏变化,如“点”就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从结字上看,中宫紧凑,字画向外辐射。撇捺舒展,刚劲挺拔,疏朗萧散,收到寓动于静的艺术效果。从审美上看,《玄秘塔碑》体势秀劲,神气清健。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杜甫也说:“书贵瘦硬方通神”。《玄秘塔碑》是“形质”“神采”兼有之。正如苏轼所说:“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正是因为《玄秘塔碑》艺术造诣如此之高,对后世学书者,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同时“欧虞颜柳”作为唐楷四家,在书史上是有特殊意义的,也几乎成了入书的唯一门径。他们展示给社会的不仅有严整的法度、鲜明的个性,更多的则是他们对于文化、艺术的严肃、执着。在他们的作品中“字里金生,行间玉润”,处处显示着“心正笔正”的人格魅力。

1.第一段中“唐代尚法”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2.概括材料中《玄秘塔碑》的艺术特色。

3.从文中看,“唐代尚法”有什么意义?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湘云抽到的是海棠签,题着“香梦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即笑道:“夜深”两个字,改为“石凉”两个字。”请简述黛玉改字的依据。

(2)《边城》具有遗憾之美,种种遗憾与人心的隔膜是分不开的,而这种隔膜又常常发生在亲人和爱人之间。请从翠翠的角度,请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特意挂印封金,然后才从曹操处离开,这体现出关羽看重名节,光明磊落的精神。

B.《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前,疑心重的曹操因为中了庞统的反间计,误杀了蔡瑁、张允二人,后发现上当,但已来不及了。

C.《社戏》中,作者通过描写“平桥村”景美、人美、情美,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并在其中寄托自己美好的理想。

D.《茶馆》中,秦仲义说“我老觉乎咱们的大缎子,川绸,更体面!”这表明他有爱国心、有民族自尊心。

E.《哈姆莱特》中,王后乔特鲁德具有双重性格: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嫁给他弟弟,表明其薄情寡义;对于哈姆雷特表现出关切,表明其母性未泯。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固谓苏明允之文,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虽《春秋》立言,亦不过如是。概而论之,惟明允可以当此,非子固亦不能形容至此也。鲁直以摩诘六言诗方得其法乃真知摩诘者惟其能知之然后能发明其秘要须咀嚼久始信其难。然则何独诗邪?凡落笔皆能如明允,斯可与论文矣。

节选自李之仪《姑溪集》)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明允、鲁直、摩诘的本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请解释“虽《春秋》立言,亦不过如是”中“是”的含义。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使命,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保家卫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为民众谋幸福,也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的为世界谋大同……人因寻求使命而无比坚定,因肩负使命而愈显尊严,因履行使命而更加崇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