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不同类的一项是
A.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 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 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 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 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_______,却以其华丽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_______,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燃料,“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冲撞、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_______。
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_______,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现代科技的支持,让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B.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的烟火,已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之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C. 烟火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它的艺术与审美已经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D.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
B. 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
C. 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
D. 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稍纵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B. 转瞬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C. 转瞬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见微知著
D. 稍纵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管中窥豹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