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段重要论述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事实,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仁爱之心”“忠恕之道”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是相互融合的,是一个整体,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将“天人合一”发展为一个哲学体系,从而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类所从事的一切都应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的。打破自然的平衡,也同样破坏了人类自身的平衡。世界各国纵使相隔千山万水,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世界各国同处一个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与自然、国家与自然、国家与国家统一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形态应该是一种“真正共同体”,它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中所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人的本质复归的真正表现。

“仁爱”理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仁”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其核心要义便是“爱人”,也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敬重。人们要做到“仁”,不仅仅是简单的去爱别人,更要去敬爱万物,帮助天地万物蓬勃生长,从而达到“与天地参”。“仁”除了最基本的爱人之心,更应顺应着“生物之心”去对待万物。“仁爱之心”并不是追求个人主义和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主动救助需要被救助的人,使民众都可以乐其生,遂其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体现了“仁爱之心”的深刻内涵,自我与他人、同族与他族、本国与他国是唇亡齿寒的共生关系,我们的生存与他人的生存都是一样的重要,共同的成长才是生存,以仁爱之心去接纳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才是我们长久的生存之道。

“忠恕絜矩”即忠恕之道的不变法则,“忠”,尽已之谓忠,即对人应当尽心竭力。论语《学而》一篇中记载了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首先提出的便是“为人谋而不忠乎?”面对众多的人生层面,曾子首先想到的便是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可见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恕”,从字面上来说分为“如”“心”,即顺从自己的心。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弟子子责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恕”字包含了人的一生可以遵守的准则,简而言之,因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忠恕”理念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要围绕的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作为文化底色,彰显着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必将为人类带来幸福的未来。

(摘编自朱思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B.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社会是真正共同体的观点,丰富发展了“天人合一”理念。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仁爱理念一脉相承,都主张不同国度和种族和睦相处。

D.对人尽心竭力是“忠”,顺从本心为“恕”,忠恕之道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准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及“天人合一”理念时,将董仲舒的哲学和马克思的观点作了类比。

B.文章在论证“忠恕絜矩”准则时,引用了《论语》中的语句,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未来,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分析,也有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力发掘儒家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才能在全球治理中做到共商共建共享,从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应减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做法,力争实现人类与自然统一协调发展。

C.恩格斯说:“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换来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通。

D.成全别人的喜欢是“忠”,不把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于别人身上为“恕”,因此,二者本质是不同的。

 

1.B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B项,强加逻辑,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观点,是为了论证董仲舒“天人合一”理念的远见卓识,而非丰富发展这一观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其次,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 A项,董仲舒的哲学和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不属于类比论证。 故选A。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大力发掘儒家……才能”强加逻辑,文章说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将“天人合一”发展为一个哲学体系,是为了说明中国很早就意识到人类与宇宙万物是相互融合的。 B项,“人类应减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做法”于文无据,原文说“人类所从事的一切都应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的”。 D项,曲解文意,“忠”和“恕”本质是一样的。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

    ⑤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

    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名言警句意蕴深厚,启悟后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来确定立意(注意句子间的关联),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提示:答案必须为单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评论最基本的要求是“讲真话”。真话是实话,实实在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乔装打扮,不涂脂抹粉,(     )。真话是中肯之语,诚诚恳恳,直言相告,可能不中听,甚至还刺耳, 但古人早就说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话是 ,信而有征,与大话、套 话、戏说、炒作等判然有别。真话是家常话,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像“场面上话”,时常         ,拿腔拿调,或言不由衷、虚与委蛇。

巴金《真话集》有言:“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在《二十年前》这篇短文里,他对自己曾     批判过一些文艺家的行为,沉痛反省和自责:“那些年我口口声声‘改造自己’,究竟想把自己改造成什么呢?我不用自己脑筋思考,只是跟着人举手放手,为了保全自己,哪管牺牲朋友?”看似极为质朴简单的话,却是他经历血与泪的磨难后发出的理性领悟,是他获得的生命呐喊,更是他希望重铸文化人人格的箴言。反观当今文坛,尽管巴金“讲真话”的告诫已过去三十多年,尽管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尽管解除禁锢的文艺疆场已是各路好手策马扬鞭的广阔天地,但在文艺评论领域,秉持“说真话,讲道理”原则、醒人耳目的作品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言之凿凿    装腔作势    随波逐流    凤毛麟角

B.言之有物    装腔作势    言不由衷    寥若晨星

C.言之有物    装模作样    随波逐流    寥若晨星

D.言之凿凿    装模作样    言不由衷    凤毛麟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拔高,不护短,不贴金,不抹黑

B.不抹黑,不贴金,不拔高,不护短

C.不贴金,不抹黑,不拔高,不护短

D.不贴金,不抹黑,不护短,不拔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看似极为质朴简单的话,却是他经历血与泪的磨难后获得的理性领悟,是他发出的生命呐喊,更是希望他重铸文化人人格的箴言。

B.看似极为质朴简单的话,却是他经历血与泪的磨难后发出的生命箴言,是他获得的理性领悟,更是他希望重铸文化人人格的呐喊。

C.看似极为质朴简单的话,却是他经历血与泪的磨难后获得的生命箴言,是他发出的理性领悟,更是他希望重铸文化人人格的呐喊。

D.看似极为质朴简单的话,却是他经历血与泪的磨难后获得的生命领悟,是他发出的理性呐喊,更是他希望重铸文化人人格的箴言。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攻坚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他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鄙校决定于本月18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高三年级部

    2019年7月10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风(其二)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