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40个字。
2019年8月26日在香港地铁中环站附近遮打花园,百余名香港市民撑举横幅,齐声呐喊:“强烈谴责美国粗暴干预中国内政”“中国香港,与美无关”……齐声高唱《歌唱祖国》之后,人群整队,开始游行,朝花园道美国驻港总领事馆进发。游行队伍一路高喊口号,慢慢行进至美国驻港总领事馆。“香港暴徒,美国制造”“美国黑手,立即收手”……整齐的呐喊声再次响起。
在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测谎仪并非真的“测谎”,__ 也就是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痕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测试犯罪嫌疑人案发时是不是在现场。在测试过程中,___ ,他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都会把他“供”出来。这是因为做过特殊事件(比如杀人放火、特大盗窃、拐卖人口等)的人,会对自己案前、案中,案后的经历留有深刻的记忆。在他的记忆中,特别是在长时记忆当中,会保持终生不忘的信息。作案人被问及与案件相关的问题时,___,这种细微的变化被记录下来后,便可汇集形成或者知情或者参与的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穷,也是比较而言。有人天天喊穷,不是今天透支,而是明天举债,数目大得惊人,然后以指着一块身上衣服的补绽或是一条皮鞋上的小小裂缝作为他穷的铁证。这是寓阔于穷,文章中的反衬法。也有人量入为出,温饱无虞,可是又担心他的孩于将来自费留学的经费没有着落,于是于自我麻醉中陷入于穷的心理状态....
穷时受人白眼是件常事,狗不也是专爱对着鹑衣百结的人汪汪吗?所以人穷则往往自然的有一种抵抗力出现,是名曰:酸。穷一经酸化,便不复是怕见人的东西。别看我衣履不整,我本来不以衣履见长;别看我囊中羞涩,我有所不取;别看我落魄无聊,我有所不为。这样一想,一股浩然之气火辣辣的从丹田升起,腰板自然挺直,胸膛自然凸出,裴褒啸傲,无往不宜。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块茅厕砖——臭而且硬,可是,人穷而不志短者以此,布衣之士而可以做王侯者亦以此,所以穷酸亦不可厚非,他不得不如此。( )扬雄有逐贫之赋,韩愈有送穷之文,理直气壮的要与贫穷绝缘,反倒被穷鬼说服,改容谢过肃之上座,这也是酸极一种变化。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酸若没有穷支持着,它不能持久
B.穷若没有酸支持着,它不能持久
C.穷若不支持着酸,它不能持久
D.酸若不支持着穷,它不能持久
2.下列各句中破折号和文中“他是一块茅厕砖”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一位小姐,或者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B.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C.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有人天天喊穷,不是今天透支,而是明天举债,数目大得惊人,然后指着一块身上衣服的补绽或是一条皮鞋上的小小裂缝作为他穷的铁证。
B.有人天天喊穷,不是今天透支,而是明天举债,数目大得惊人,然后以指着身上衣服的一块补绽或是皮鞋上的一条小小裂缝作为他穷的铁证,
C.有人天天喊穷,不是今天透支,就是明天举债,数目大得惊人,然后指着一块身上衣服的补绽或是一条皮鞋上的小小裂缝作为他穷的铁证。
D.有人天天喊穷,不是今天透支,就是明天举债,数目大得惊人,然后指着身上衣服的一块补绽或是皮鞋上的一条小小裂缝作为他穷的铁证。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屈原借助鲜花香草来彰显自己品行的愿望。
②白居易《琵琶行》用“_______,_______” 两句侧面写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姣好的面容。
③陆游《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保存古风,迎接春社祭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甘露寺北轩
杜牧
曾向蓬菜宫里行,北轩阑槛最留情。
孤高堪弄桓伊①笛,缥缈宜闻子晋②笙。
天接海门③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
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说姓名。
[注]①桓伊:东晋人,善于吹笛。②子晋:周灵王太子晋,善于吹笙。③海门:这里指长江的出海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诗人把他所要描绘的甘露寺比作蓬莱宫,顿时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色彩。
B.诗人用桓伊善吹笛和太子晋善吹笙来形容“孤高”“缥缈”,可谓神来之笔。
C.颈联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了诗人登上北轩后的所见所闻,显得浩渺壮阔。
D.中间四句围绕“高”字展开,三四句侧重直接写高,五六两句侧重间接写高。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仅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今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泰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放去也?诚愿留之。”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乃以实告之。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仅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节选自《史记.张仅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B.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C.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D.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用竹板或荆条责打犯人的脊背或臀腿,在隋代至清代的五种刑罚之中较轻。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此政策对秦一统天下起到了阻滞作用。
C.舍人,是特定官职称谓,战国及汉初则为王公贵人的私门之官,文中意指后者。
D.秦惠王,孝公之子,春秋时秦国国君,当政期间扩疆拓土,任贤用能,政绩突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擅长游说,宁辱不改初衷。他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在楚国因事被拘捕拷
打,其妻将之归因于游说,他却幽默而坚定地表示了游说的决心。
B.张仪颇具才能,深受苏秦赏识,他的游说之术早就被苏秦看好,后来被比自己先受重用的苏秦运用计策“排挤”到秦国,做了泰惠王的客卿。
C.张仪知恩图报,待人态度诚恳,得到苏秦门客的暗中帮助后,他才有机会拜见秦惠王;门客告辞离去时,他诚恳地表达出想要报恩的意愿。
D.张仪审时度势,做出明智决定。他未能察觉到本应是自己研习范围之内的权谋,加之又刚刚被秦国任用,因而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2)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稍稍近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