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曾两迁三地,煞费苦心。时下,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一些家长也开始“迁徙”。孩子备战高考,父母全职陪同;孩子报考艺校,母亲天南地北地陪考;甚至孩子上大学,还有父母租房陪读……陪读,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成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由国内到国外,父母陪读者都不罕见。陪读,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陪读,究竟是拖累了家长,还是成全了家长?
正在求学的你是否有亲人陪读?如果有,请给他们写一封信,明确表达你对其陪读支持与否。如果没有,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向校报投稿,结合所见所闻所思,自拟标题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格式和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12月17日下午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交接入列仪式。
军港内,山东舰伏波静卧、满旗高悬,来自海军部队和航母建设单位的代表约500人在码头整齐列队,气氛隆重热烈。
下午4时许,交接入列仪式开始,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仪仗礼兵护卫着八一军旗、命名证书,正步行进到主席台前。习近平将八一军旗、命名证书分别授予山东舰舰长、政治委员。山东舰舰长、政治委员向习近平敬礼,从习近平手中接过八一军旗、命名证书。习近平同他们合影留念。交接入列仪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声中结束。
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四处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由我市文化馆艺术节组委会牵头操办的乡村旅游文化艺术节征稿活动正式开场,现面向全市征集优秀稿子。参赛作品要求围绕“美丽乡村,幸福生活”的主题,表现我市乡村的自然景观、地域地貌和人文风情,展现我市乡村新时代的田园样子和乡村居民的精神风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锦鲤最早作为图腾图案被人们所认识,是由于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出土的同一时期的其他物件,鱼叉、鱼钩等,我们可以推测出 (1) :人们( )鱼来供给吃食,又把鱼( )为图腾。另外, 鱼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生物,因此在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中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鱼形人面”实际上是一种图腾生殖崇拜。可以看出,从那时起,鱼就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部分,象征着祥瑞、吉利和神圣。
另外,谈到 (2) ,我们可以从如今的年画中得到些线索。一类是鱼和金银财宝相互环绕,自然是取了谐音“余”的含义——“年年有余”。还有一类往往是白白胖胖的中国式福娃怀里抱着条大鲤鱼,看起来非常喜庆,这也就照应了前面所说的,鱼的图腾生殖崇拜含义;最后一类年画则代表了 ,取名为“鱼跃龙门”。
而锦鲤到了唐朝大放异彩,不仅仅是因为文人骚客的挥毫泼墨,更是深层的阶级原因所导致的。因为“鲤”和唐朝的始皇帝的姓——“李”取谐音,锦鲤得到了空前绝后的重视。鱼袋、鱼符在官员中普及开来;另外,鱼的形状还被广泛地( )于工艺品和丧葬品。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 依靠 尊重 运用
B.通过 依赖 尊奉 应用
C.经过 依赖 尊重 应用
D.经过 依靠 尊奉 运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鱼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生物,因此人们在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中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B.鱼的繁殖能力很强,因此是一种在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中被人们寄托了关好愿望的生物。
C.鱼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生物,因此在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中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D.鱼的繁殖能力很强,因此是人们在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中寄托了美好愿望的一种生物。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地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表现诗人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种树郭橐驼传》中,用种树要“______”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5)《虞美人》中李煜面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现实,勾起无穷幽怨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至日次刘云卿韵”
元赵秉文
此生天地一陈人,百岁三分过二分。
老去光阴空惜日,愁来世事独看云。
静中剥复观消长,身外荣枯任纠纷。
犹有忧时心未已,卧听儿诵战场文。
[注]①至日:夏至日或冬至日。次韵:和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用韵。②剥复:《周易》剥、复两卦,剥卦与复卦阴阳相反。剥复比喻盛衰,消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已近暮年,为一“陈人”,将自己置身“天地”间,以大村小,情韵深沉。
B.中间两联用词精当,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晚年内心空寂、看似置身事外的闲散之情。
C.这首诗的语言含蓄蕴蕴藉,和陆游的《示儿》在创作思路和情感上,都有不少相似之处。
D.诗歌前三联内容都是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作铺垫,尾联两句才是整首诗歌的中心所在。
2.“陈人”是贯穿全诗的纲,请结合全诗简要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