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租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小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节选自《中山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巧设悬念,前一部分写张六叔由愿意租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到不愿意的整个变化过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弃农从商的刘二叔对自家田里“野草长得最高”无动于衷,与张六叔的坚韧勤劳和母亲的眷恋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文中关于小洋楼的记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旨在说明经商可以改变农村的面貌。

D.小说写母亲“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这一细节就是为了表明母亲年迈体衰、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的客观事实。

2.小说画线处写“我”坚持贴钱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请分析这一做法的深意。

3.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请简要分析“我”和母亲准备租田给刘二叔的这一情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A 2.①“我”贴钱请人代耕母亲的田,是为了让母亲吃到自己田里的米,这是“我”对母亲的孝顺,对母亲的尊重;②对母亲执念的满足,也表达了“我”对老一辈农民与土地血脉相连之情的理解与同情;③表现“我”对米贱伤农问题的忧虑,反映了农民种田难的问题,引起读者对现实的反思。 3.①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写母亲迫于无奈亲自回乡割野草,“我”贴钱请人代耕作铺垫。②丰满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张六叔坚决不种田的真相,使张六叔形象更丰满;在此情况下,母亲的坚持更突出了母亲对土地的深情。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刘二叔弃耕从商,从一个侧面说明因米贱农民弃耕的无奈和土地被弃荒芜的伤痛。④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曾经最穷刘二叔住上小洋楼,说明农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与张六叔的坚韧勤劳和母亲的眷恋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述错误;刘二叔与张六叔都一样,不构成对比,并且他们不种地也是出于无奈; C项,“旨在说明经商可以改变农村的面貌”表述错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从一个侧面说明因米贱农民弃耕的 无奈和土地被弃荒芜的伤痛。 D项,“这一细节就是为了表明母亲年迈体衰、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的客观事实”表述不完全正确;这个细节也表现了母亲内心对田地荒芜的痛苦和对土地的眷念; 故选A。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般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分析作用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做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本题考查的是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落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1)结构上,呼应题目或开头。(2)内容上总结全文。(3)主题上,点明、深化或者升华主题:如果前文没有点出主题,结尾一般就是点明主题,也叫卒章显志;如果前文已经点明了主题,后文又提,就是深化主题;如果主题往横或者纵的方向有拓展,就是升华主题。(4)效果上多从含蓄、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等角度作答。 本文“我”贴钱请人种田,是因为“我”心疼母亲,不愿母亲年老亲自耕种,是“我”孝顺的体现;“我”没有因为母亲的固执强行不准母亲种田,吃自己田里的米,而是采取请人种的方式满足母亲的心愿,也说明“我”对母亲的尊重理解;农民人人都不愿种田,因为生意打工挣钱更快,反映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面临的新问题,令人反思;联系现实思考:农业为国之本,但农民的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导致农民不愿种田,使土地荒芜、粮食减产,这需要我们思考,并拿出维护农民权益的好办法。 3.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小说的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主题)从人物、情节、主题三方面来分析情节的作用。 这段情节在文中承上启下,既承接了张六叔不愿种,另租他人的情节,也开启了下文刘二叔不愿种,揭示种田难的问题;它进一步说明张六叔不愿种的原因,让张六叔厚道的形象更丰满,母亲深爱土地的情感更可贵;它也为后文母亲自己下乡种地,“我”贴钱请人种地的情节做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从主题上看,它揭示了农村土地荒芜、农民劳动得不到回报的现实;此外,最穷的刘二叔家也住上洋楼,说明农村经济发展有了可喜的变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为人们不愿种田作了环境上的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经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贏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之风,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解放军报》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和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令人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光明日报》2017年1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C.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D.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C.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3.应从哪些方面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城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使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信息化、数字化带来的严重威胁。

C.信息化、数字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是把双刃剑,既对其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机会。

D.文章最后一段用“木乃伊”比喻通过数字化技术获得永存,却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引出“活化传统文化”这一核心问题。

B.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好莱坞热映为例,论证了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性。

C.文章主要论述传统文化资源所面临的双重悖论,作者认为挑战大于机遇,分析有辩证性。

D.文章提出问题后,着重从全球化与科技手段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C.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D.如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的幸福,首先在于能够培育出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今年高考,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某中学考点外,一个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男孩,走到母亲跟前,突然跪下来,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反应不及的母亲一下子被这幸福懵住了,双手抱住孩子的头哭了出来。原来为了儿子,母亲李女士停掉了服装生意,专门陪读陪考……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此事对即将步入高三的你一定有所触动,请给你的父母或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

②学校拟组织高三年级举办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你作为演讲选手,写篇演讲稿。

③如果你是现场的目击者,会引发你哪些感触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1)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2)将上面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可适当调整语序,增减词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