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在于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文化”绝不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这样才能对今天文艺创作起到指引与支撑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的建设,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前景可期。在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追求。以建筑设计为例,从近几年一些已建成或正在设计的建筑作品中能够明显地看到,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成为越来越多建筑师的愿望。这是多年来中国建筑师与世界建筑文化交流反思的结果,也是中国国力不断提升、人们对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有了进一步认识的结果。
愿望虽然美好,实践起来却是长久之功。这些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中国建筑师的进步,但也常常发现,有些设计方案虽然着力强调中国文化理念,文本上也有多种多样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但是多数设计对“中国”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上,只是通过对汉字、纹样、坡屋顶、马头墙等具象演绎来表达中国特色;还有的设计方案理念与实际脱节,未能摆脱对流行理念的模仿,更有少数方案追求夸张和新奇。
中国建筑界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经提倡“中国固有之形式”,50年代倡导“民族风格”,80年代“夺回古都风貌”也一度是当时建筑界热点话题,近年来更是不乏对“新而中”“新中式”这样一些话题的讨论。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以形式语言反形式语言,往往热闹一阵之后就没有了下文。没有理论支撑,很难实现建筑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实践创新、理论思考与价值体系建构应该相辅相成,实践层面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都与评价体系相关,没有理论支撑,文化自信、实践创新难以真正实现。
中国建筑需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与理论内核,并逐步建立起建筑理论体系。世界建筑就如一片多姿多彩的森林,无论是海南的椰树,还是西北的胡杨,它们都是从自己的土地上独立生长起来的,中国建筑不能作他者嫁接的枝条。一些研究者总是自动地将中国建筑理论看作是对当前已有建筑学的“补充”。所谓“补充”就是可深可浅、不追求系统性。所以很多理论探索总是浅尝辄止,不求体系。这样的观念大大局限中国建筑理论发展。
建构自己的以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筑师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让多样化理念与不断求变的创作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现代建筑的蓬勃涌现。
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学者对中国哲学和美学体系上下求索。相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往来无碍,归于自然”,在古今中外之间往来无碍、在天地人跟建筑之间往来无碍,这就是由“境界”“意境”“语言”这三个层次构成的建筑理论。其中,以“境界”为哲学本体,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大环境“浑然天成”;以“意境”为美学特征,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超越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建筑更具艺术感染力;以“语言”为载体和手段,就是要摆正“语言”在创作中的位置,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同时通过“语言”的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希望建筑能如罗丹所说“像一把发出颤声的琴”,以它特有的旋律、调式、和声给人以高层次的美的感受。
(摘编自《人民日报》程泰宁《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以建筑设计为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体系中的“文化”绝不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这样才能对今天文艺创作起到指引与支撑作用。
B.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的建设,就可以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
C.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以形式语言反形式语言,很难实现建筑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往往热闹一阵之后就没有了下文。
D.建筑师们需要建构自己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同时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让多样化理念与不断求变的创作实践相结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建筑设计为例,指出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成为越来越多建筑师的愿望。中国建筑师也在为此在不断地理论思考和实践创新。
B.文章列举中国建筑界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以及近年来建筑界的热点话题,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建筑始终是建筑师们的愿望。
C.文章将世界建筑比作一片多姿多彩的森林,是为了证明中国建筑不能--味地学习和借鉴他国的建筑风格,而失去了中国自己本身的特色。
D.文章在最后一段文字中引用了罗丹的名言,借此表达了希望中国的建筑能以它特有的旋律、调式、和声给人以高层次的美的感受的祝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这一愿望虽然美好,由于缺乏自己的思想与理论内核,没有建立起建筑理论体系,因此实践起来却是长久之功。
B.解决了建筑设计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上,设计方案理念与实际脱节,摆脱对流行理念的模仿,追求夸张和新奇等问题,中国建筑就有希望。
C.相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中国建筑也不例外。
D.“往来无碍,归于自然”,在古今中外之间往来无碍、在天地人跟建筑之间往来无碍,这就是中国建筑结合自身文化形成的建筑理论之一。
阅读下面漫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附图片要素:两条鱼在鱼缸里玩跷跷板,一条鱼儿由于失衡被抛到鱼缸外死去)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联系当今热点,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8月30日,一款名叫“ZAO”的AI换脸软件上架,一夜之间收获了100万+的用户量,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这款换脸软件号称“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将用户所上传的照片,置入平台上用户所选择的影视片段之中,实现用户与“明星”的大换脸。
在迅速刷爆朋友圈的同时,ZAO也遭受了众多质疑。人们担忧个人隐私、支付安全、产权等是否会遭受侵犯,以及一旦被滥用是否会引发诈骗风险等问题。
(1)请给上述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质疑,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海峡两岸关系7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经历多少风雨,__________,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实现两岸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定海神针,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彻底倾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超过500亿多次,两成网民接到的电话中超过一半是骚扰电话,而且每周都能接到骚扰电话的网民达到85. 4%。不夸张地说,骚扰电话面前,几乎无人能幸免。公众可能不难 :日常生活中,接到骚扰电话,( )。打骚扰电话的人究竟是谁,他们从何种渠道、如何获取了我们的个人信息,又都在为哪些产品做宣传,都是无从得知的。
一场对骚扰电话的公民追击,在向警方报案、做过常规的笔录和调查后就 了。客观而言,具体某个骚扰电话给公民个人带来的权益侵害可能有限,一般性的电话骚扰或不至于涉及刑事犯罪,但却起码也是明白无误的治安违法,有效的社会治理也不能就这样的任其 地逍遥法外。
公民遇到骚扰电话怎么办?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乏报警求助、拿起法律武器等内容,但事实上骚扰信息的发布主体一般处于无从查证的状态,最终难免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身临其境 杳无音信 有恃无恐 不了了之
B.感同身受 杳无音信 肆无忌惮 不了了之
C.感同身受 石沉大海 有恃无恐 束之高阁
D.身临其境 石沉大海 肆无忌惮 束之高阁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习惯性地在手机上做一下骚扰电话的标记,然后拒听或者接起来后挂断
B.习惯性地接听或者接起来后挂断,最多在手机上做一下骚扰电话的标记
C.习惯性地拒听或者接起来后挂断,最多在手机上做一下骚扰电话的标记
D.习惯性地在手机上做一下骚扰电话的标记,然后接听或者接起来后挂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量超过500亿次
B.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拨打骚扰电话超过500亿多次
C.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拨打骚扰电话超过500亿多次
D.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量超过500亿次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连用四个比喻,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目的在于强调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起。
(2)《离骚》中极写屈原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茅草被抢之后,诗人的焦急和无能为力:“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穷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