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500多年的中华文明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育成长,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到了近代,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过程,在快速形成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破坏,出现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严重生态问题和水、土、空气道遭到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伴随这些问题而来的,必然是自然的报复。

(摘编自《十九大精神・百问百答》2019年04月05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逐渐起步,环境保护理念逐步确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环境保护投入大幅増加,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力,不断深入,取得积极进展,掲开崭新的一页。

(摘编自《环境保护事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初显》)

材料三:

世界大国森林覆盖率变化

年度

   覆盖率

        国家

1990

2000

2008

2018

巴西

65.4%

63%

60.1%

58.9%

俄罗斯

49.4%

49.5%

49.6%

49.8%

加拿大

38.3%

39.8%

42.5%

44.1%

美国

33%

33.3%

33.5%

33.9%

印度

21.5%

22%

22.9%

23.8%

中国

16.7%

18.2%

20.3%

21.6%

 

(注)2018年全球森林覆盖率为31.79%

材料四:

“现在的生态环境好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安徽省黄铺村的王绍南代表这样形容现在的生活。如今的黄铺村和过去大不一样:垃圾、污泥和杂物清走了,过去光秃秃的道路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既要把农村变绿,也要让农民增收。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山东省淄博市的原山林场,原山林场一度负债4000多万元,职工连续13个月发不出工资。如今的原山林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超过亿元。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林场实行了生态修复,“我们现在的森林覆盖率从不到2%变成现在的94.4%,守住了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代表感慨地说。

生态环境的改变,离不开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一线林业工人,内蒙古北岸林场的周义哲代表倍感自豪,“我们长年工作生活在森林腹地,爬冰雪,涉远山,时刻保卫森林的安全,确保林区整体生态的安全。”在各方努力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5年里増加了10万公顷,为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过去是要我保护,加今是我要保护。”说起近年来茶农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海南省的符小琴代表深有体会,“曾经种茶求规模,种不出好茶叶,卖不出好价格,现在种茶求品质,生态茶、有机茶更受市场欢迎,茶农收益更高。”在符小琴代表看来,茶香就是生态香,只有守好护住身边的绿水青山,才能助力茶农增收,稳定脱贫成效。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3月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势必遭到自然的报复。

B.“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为绿色发展,是党中央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C.农村变得干净卫生,林场生态得到修复和保护,茶农为追求品质,不断缩小种茶规模,这是当下生态环境改善的具体表现。

D.“既要把农村变绿,也要让农民增收”体现了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愿望,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因素,从材料四中可看出人们对改变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生活状态发生的变化。

B.应该尊重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这是人类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才明白的道理。

C.从材料三可看出,1990年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至2018年仍低于其他世界大国,也低于全球森林覆盖率水平。

D.茶农生态保护观念由“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很有代表性,这一转变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C 2.B 3.①顶层设计高瞻远瞩,环保理念逐步确立;②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③各方共同努力,守护绿水青山。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不断缩小种茶规模”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曾经种茶求规模,种不出好茶叶,卖不出好价格,现在种茶求品质,生态茶、有机茶更受市场欢迎,茶农收益更高”。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这是人类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才明白的道理”错误。结合“‘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分析,“天人合一”为中华文明历来所强调,非“人类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才明白的道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力,不断深入,取得积极进展,掲开崭新的一页”分析,顶层设计高瞻远瞩,环保理念逐步确立;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逐渐起步,环境保护理念逐步确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环境保护投入大幅増加,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分析,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各方共同努力,守护绿水青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民心测评

儒家将“天命”和“民心”捆绑在一起,一代代学者不断积累,创建出一整套浩繁的政治学、伦理学理论。要言之,《尚书•泰誓》中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以总概儒家的“民心”诠释之道。以此来证明天命与民心之间的关联,告诫君王,江山社稷非为个人私产,乃是替天看守,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到天命,失去民心则失去天命。在这样的逻辑下,很合理地推导出“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孟子•尽心下》)这种理念当然不能等同于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主权在民”,但将民心、民意,与终极的仲裁者——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掌握最高权力的君王,有着强烈的制约意图。

那么,如何观测民心渐失、天命将终呢?在没有现代选举制度和中立媒体进行民意调研的前提下,政府的公信力以及言论自由程度是观测民心变化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指标。“民无信不立”是古代中国评价一个政权的公信力最有名的一句话。如果一个政权在民众中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说完全破产了,那么就可以说其执政“民心”正在迅速地流逝。古代社会,官府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破产的一个最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流言甚至“谤言”肆虐,而官府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亦即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在没有现代传媒业的古代,民间歌谣、段子、流言不失为统治者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因此中国周代天子派采诗官摇着木铎巡行天下,收集歌谣,以观执政之得失。到了西周后期,厉王暴虐,国人苦不堪言,于是民怨沸腾。周厉王采取的是掩耳盗铃的办法,派人监视百姓,不许散布对其不满的言论,这下,大家都不说话了,似乎天下太平。可结果是国人暴动,厉王被放逐,凄惨地死在山西霍县。周厉王的倒行逆施、钳制言路,也为后世奉献了另一个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钳制言路,必然失去预警机制,统治者容易飘飘然,总觉得自己英明伟大。秦以后,周朝的封建制被废除,皇帝直接统治的疆域比秦以前广阔得多,人口也多得多,照理说,其对民心得失的观测难度更大,可是后世不少帝王,采取的却是“防民之口”,直到王朝灭亡时才明白民心早就失掉了。

孔子、孟子等先贤对民心和天道的论述,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未诞生前,有着相当的价值,可作为执政者的镜鉴。真实的“民心”“民意”得不到呈现,为官者必然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繁荣稳定假象中。如此下去,等承认民心尽失时,为时已晚。就如清末摄政王载沣等满蒙亲贵,到了不得不退位时,才悔不当初,清朝末代皇帝在《退位诏书》中也说道:“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其实就是承认自己已经失去了民心。

在中国古代,依照先贤的教导“民心”可以测评得八九不离十。怕就怕,自毁预警机制,失了民心还不承认。

(摘编自《历史的倒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将“天”与“民心”“民意”紧密相连,对封建君王有明显的制约意图。

B.古代,官府陷入“塔西佗陷阱”意味着这个政权遭遇公信力危机甚至破产。

C.靠“钳制言路”维系的“民心”“民意”只能是虚假的,“民心”早失,觉时已晚。

D.孔孟等先贤对民心与天道的论述,如今仍有可作为执政者镜鉴的重要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儒家“民心”与“天命”相关联时,将儒家的理念与现代政治理念作比较。

B.文章采用先分论后总论的写作思路,论述了中国古代民心测评的依据、途径及意义。

C.文章运用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例子,论证了钳制言路必定会失去民心。

D.文章末尾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从反面论证了真实的“民心” “民意”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这种理念是儒家创建“民心”测评重要的理论依据。

B.民间歌谣、段子、流言是古代天子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据此可观执政之得失。

C.真实的“民心”“民意”无法呈现,执政者必然沉浸在繁荣稳定假象中,不会清醒。

D.“民心”可测评得较准,但是有的执政者却自毁预警机制,失去民心而不自知。

 

查看答案

作文

(1)在小说阅读中,我们曾与大大小小的文学人物相遇:林冲、别里科夫、翠翠、林黛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命运,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他们令我们或是同情、或是钦佩、或是羡慕……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文学人物生活一天”为题,自选一名小说中的人物,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写出人物特点和你的情感,不少于700字。

(2)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微写作

(1)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请结合《红楼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来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请以“冬天的声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甲) ’,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  (乙)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拦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莱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又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贾政与众人化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给大观园中桥上之亭拟名为“翼然”“泻玉”。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写出相关语句。

2.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A.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

B.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C.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D.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3.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阅读相关内容,完成(1)(2)题。

(1)解说加点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

(2)以贾政的“笑”为例,赏析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

4.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

5.《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请结合节选部分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宝玉这一人物的评价。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2)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

(5)________________,春服既成。

(6)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7)春如旧,人空瘦,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