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对青年的教育与培养,社会总是十分关注。有人认为心灵鸡汤是济世良药,能疗救人心;有人主张多喂给孩子毒舌文章,认为毒舌的人刀子嘴,豆腐心;有人提倡佛系,认为年轻人的压力、焦虑因佛系得到控制,佛系是对青年的真正关怀。
对于以上观点,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对下面的新闻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近日,作为山东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船队平台之一的“东方红3”号新型海洋综合调查船,完成了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综合科考任务。在本航次任务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科考团队在黑潮延伸体顺利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中纬度大型浮标观测系统,并成功完成深海潜标系统的实时化升级工作,标志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核心海区的定点观测实现实时化,也标志着“透明海洋”观测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下面文段有三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提出修改办法,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烫样,也称“烫胎合牌样”“合牌样”,就是指古建筑的立体模型。②之所以被称为“烫样”,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有的部位在制作时需要熨烫成型。③与高科技3D打印技术生成的模型相比,紫禁城古建筑烫样尽管在模型尺寸的精确性方面较弱,有着诸多的优点,集古代建筑科学和营建技艺于一体。④故宫博物院现藏烫样约80余件。⑤它们是研究紫禁城建筑修缮或复建的重要参考依据,更是研究紫禁城历史、古代科学和技术的直观资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先生使用了“多元一体”来阐释中华民族结构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多元”指的是( ① ),“一体”指的是中华民族。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来阐释中华民族的各民族从多元到一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发展进程。他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______________、文化上的______________、经济上的_____________、情感上的______________,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可以说,( ② )。
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推动“一体”的力量,是自然地理基础、天下大势、历史力量所构成的力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锐角、方向、势能、锋面在哪里?在黄河、长城、丝绸之路这三条横贯东西的平行线上。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亲近 相互依存 兼收并蓄 交错杂居
B.交错杂居 相互依存 兼收并蓄 相互亲近
C.相互亲近 兼收并蓄 相互依存 交错杂居
D.交错杂居 兼收并蓄 相互依存 相互亲近
2.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设问、引用、夸张 B.设问、引用、排比
C.反问、比拟、排比 D.反问、比拟、夸张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家里既没有什么近亲,又无人照应门户的凄惨情景。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倾吐心中郁闷之气,表达对权贵的蔑视和不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的称赞而奋勉,也不会因世人的指责而沮丧,这是因为他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李二十侍郎①
[唐]白居易
笋老兰长花渐稀,衰翁相对惜芳菲。
残莺著雨慵休啭,落絮无风凝不飞。
行报木芽供野食,坐牵萝蔓挂朝衣。
十年分手今同醉,醉未如泥莫道归。
注释:①李二十侍郎:李绅,字公垂,排行第二十,白居易的诗友,曾为户部侍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描写眼前之景,竹笋变老、花少叶长,这一切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怜惜之情。
B.诗人摘取草木嫩芽而食,随意牵来藤蔓挂自己的朝衣,可见诗人向往自然,厌恶官场。
C.诗人与友人别离十年,今日重逢,开怀畅饮,并约定不醉不归,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厚。
D.末句化用《诗经·湛露》中“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句,以七言出之,自有一种风情。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被人称颂,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