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向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竅,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B.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B.《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D 2.D 3.C 4.(1)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2)用没有厚度的(刀刃)插人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得到翻译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吾生也”与“有涯”是主谓关系,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随无涯”是追求无限的知识之意,动宾关系,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春秋时期”错误,庄子是战国时期人。 故选D。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C项,“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不是对比,只有两种对比。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进,超过。(2)恢恢乎,宽宽绰绰地的样子;游刃,运转刀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到这个村后所作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

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这天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白茫茫的,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是有声音的,是旷野里的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来的呼呼声;这画是有温度的,让人感到一种萧萧的凉意;这画是有气味的,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风的气味。有了声音、温度和气味,这画就像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让人一看就不知不觉走进去了。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去了,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一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的一样东西,他总算为女画家做出了一点贡献。

当晚,小扣子让母亲去给女画家送鸡蛋。小扣子说,女画家把他们家的黄狗画在画上了。于是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上小扣子和黄狗,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说,这些鸡蛋她先不吃,一个一个画在画上,这样小扣子家的人还会给她送鸡蛋,送到后来,她就不画画了,成贩鸡蛋的了。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是一夜之间全都开了。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地洒落。

来年,在小扣子的一再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B.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了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C.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2.“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盛极一时,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映射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地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善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节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

B.流行的新词汇即使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也很难成为语言的经典。

C.从称谓之争、古音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碰撞。

D.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善待语言、更好表达,其实就是善待文化、善待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了例证等论证手法,意在论证语言的“钝化”现象。

B.作者通过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

C.文章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论证的,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D.文章辩证地论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在交际上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达时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者是创作诗句。

B.虽然在表达时语言贫乏,但是从存量和增量上来看,词汇的数量都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很多。

C.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因为现在新词汇层出不穷,不合乎表达规范。

D.只有能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的语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焕发勃勃生机,经久不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了两半。由此一条古老的谚语在非洲广泛流传:“鬣狗难过岔路口。”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用一个单句概括下面达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创造性思维对思维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创造性思维的天赋就是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他就像卓越的探矿者,善于发现并开掘深深地掩埋在地下的矿藏。再者,思维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应有浓厚的兴趣,一个研究者对他研究的对象缺乏兴趣,它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当然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天赋,也不管他对自己思维的对象怀有多么强烈的兴趣,要是他是浮躁的、缺乏意志力的,他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的思维对象上,要做出创造性思维也是很困难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毛遂至楚                  比:及,等到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    景:日光

C.是非正法                  妄:胡乱

D.为诸君溃围、斩将、旗      刈:砍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