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其中使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判断全正确的一项( )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夸张)
②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比喻)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④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对偶)
⑤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比喻)
⑥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向王洛宾告别的灵堂里,没有低沉的哀乐,回响在那里的是一曲__________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改编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是《达坂城的姑娘》。1939年,王洛宾在兰州遇见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从他嘴里听到一首很新鲜的曲调,便上前和他攀谈。司机说,开车跑长途,为了不打瞌睡,自己就瞎编乱唱,反正戈壁滩上除了石头没有人会笑话他。王洛宾说:“你就把我当成戈壁滩上的石头吧,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果然,司机__________地唱了起来。王洛宾一边跟着哼唱,一边快速记谱,“新疆有个达坂城,姑娘长得美……”( )。那时候,他还没到过新疆,更没见过达坂城的姑娘。他就凭借自己的想象,填写了生动、调皮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像插上了翅膀,__________。
王洛宾的歌,是民歌,又不像民歌。他已把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合到一种__________的境界。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的原因,是因为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脍炙人口 油然而生 不翼而飞 浑然一体
B.口碑载道 情不自禁 不胫而走 浑然天成
C.口碑载道 油然而生 不翼而飞 浑然天成
D.脍炙人口 情不自禁 不胫而走 浑然一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筛选、提炼,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B.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提炼、筛选,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C.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就是王洛宾从这些原始的乐句里筛选、提炼出来的
D.经王洛宾的筛选、提炼,一首简洁、流畅的乐谱从这些原始的乐句中产生了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是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造成的。
B.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在于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C.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在于他自己将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D.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在于他将自己真正走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情感,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4)《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尽”、“迥”、“开”写出了渺远辽阔的景色,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B.“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C.“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D.“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用意仍在写楼高。
2.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比较生动形象?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③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颒:huì,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B.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C.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D.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呼字以表示礼貌。
B. 诗书,文中指诗作和书法。文中的“通诗书”指李白善于写诗,书法亦有较深的造诣。
C.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 赦,指减轻或免除刑罚。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时,通常会赦免一批罪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受到赞赏。苏颋为益州长史时,看到李白,认为他是不同一般的人;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
B. 李白慷慨豪爽。他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客居任城时,同孔巢父等五人居于徂徕山,整天酣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C. 李白放荡不羁。他陪玄宗饮酒,喝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他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D. 李白才华横溢。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玄宗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李白酒醉稍醒后,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浪汉
候发山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相机。这些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汽车。
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糨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来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他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了。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就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优哉游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小康气不打一处来,走到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不明白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看什么看?你聋吗?滚!”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部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就说出了自己的怀疑。
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转身逃了……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刻画流浪汉与小偷对抗、保护小康店铺的高大形象作了铺垫。
B. 小说写小康多次朝流浪汉发火,既凸显了小康对流浪汉的猜疑和冷漠,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 小说写小康的父亲时运用正面描写,他虽然没有出场,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D.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实在是匠心独运。
2.小说中的流浪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小康的自言自语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