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比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与重逻辑理性的西方文化相比较,更偏重于富有诗意的表达,但是同时  也有理性基因,有思辨性的一面。

B.战国时期诸子中有识之士的有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虽各不相同,却都能影响君王 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C.诸子论辩思想明确,语言思路清晰,给人一种决断之美。他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对手折服,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

D.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影响很大,比如被章学诚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就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士人的影响。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剖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辨性方面的不同,论证了观点。

C.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D.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了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是诸子的思辨艺术,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

B.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宁可舍弃礼让三分的君子之风也要与人论辩,是因为他们觉得人生短暂,但又要建功立业。

C.诸子论辩注重逻辑的力量,讲究论辩方法,就会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可见写思辨性文章并不需注重辞藻。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注重诗性言说,对诗词曲赋进行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作者因此不确定此类著作有思辨性。

 

1.B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却都能影响君王的决策”表述绝对化,由原文“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可知,是“能”影响君王的决策,并不代表着“都”能影响。B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概括不全面,第一段总说的是“诸子的思辨”和“诸子的思辨艺术”两者对后世的影响,后文分述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文章、文论的影响。A错误。 B项,“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错误,文章没有对比论证,“通过剖析”错误,文章并没有剖析,只是点出而已。B错误。 C项,“充分说明了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错误,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或评价,是为了阐释了“断辞之美”的内涵。C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错误,由原文“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可知,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的文章“影响很大”,而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A错误。 B项,正确。 C项,“并不注重辞藻”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依据。C错误。 D项,“作者因此不确定此类著作有思辨性”错误,应该是一种思辨。D错误。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然而只有那种迷失在忙碌之中,眼里熟悉了平淡,心中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纵使我们的世界如此平凡,纵使我们是如此渺小,但我们仍要用自己的方式,实现梦想,在乎凡的世界中活出不平凡。

 读完上述材料,你产生了哪些感悟与思考?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和经历吗?请全面理解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作文。要求: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5分)

3月23日,贵州电视台女记者在路上拍摄到一名开着无牌轿车违章逆行的女司机,在采访中该女记者向女司机问到:请问你是那个单位的?(女司机不语)你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你这样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不是觉着很丢脸啊?你既然觉着丢脸为什么还要违反交通规则呢?你知不知道你已经丢尽了我们贵阳人民的脸啊?你要不要脸?你觉着丢脸吗……”结果遭到了女司机的殴打。事后近九成网民认为该女记者语言不妥。

如果你是该女记者,你将如何表达劝告意图。要求语言表达得体,有说服力。(不超过60字)

 

查看答案

下面三段来自访谈节目或影视台词,划线处都有不得体之处,请指出并改正。

①雷横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这样说)

②朱军深情地说:“在这里,首先对家父前些日子的过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艺术人生》中的一档特别节目,谈的是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下半场请出的嘉宾是毛泽东的孙子、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毛新宇的父亲不久前逝世了,当毛新宇坐定以后,朱军说了这句话)

③日本军官:你是个舞台上装腔作势的臭女人。(日语)

翻译:阁下说,您是个在舞台上装腔作势的女人。

梅兰芳:在台下我可是个男人。

翻译:他说他在台下是个男人。(日语)

(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中有一个情节,梅兰芳先生被日本人带到驻地关了起来,日本军官有意羞辱梅先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爱而不见,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3)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

(5)吾师道也,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

(7)洞天石扉,____________

(8)别君去兮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1)____________,托遗响于悲风。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