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 (1)本题关键信息点: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达的是向好的学习,对不好的要摒弃,要多做自我反省的意思。故答案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本题关键信息点:《荆轲刺秦王》;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答案“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中“变徵之声”呼应了音乐;“垂泪涕泣”呼应了凄凉悲怆的氛围。 (3)本题关键信息点:《沁园春·长沙》;仰望与俯瞰之景答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鹰击长空”呼应了“仰望”;“鱼翔浅底”呼应了“俯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杜甫

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

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傍晚登临官阁,从阁仰观,只见云细木稠,景色寥远,故易生愁。

B.颈联中“晚”字既上承“背日”,又下起“昏黑”,衔接十分自然,颇具匠心。

C.杜甫写诗好用叠字,如诗中的“寂寂”写环境清幽,“悠悠”写时间久长,写景状物,尽极优美。

D.全诗写“翠壁”“丹枫”“回廊”“凫鹭”“藤萝”等景物,看似散乱,其实无一不是登阁所见。

2.诗中颔联、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酇侯,食邑八千户。列候毕已受封,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何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注:①收用,容纳使用;此处引申为征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B.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C.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D.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中国古代官名。起初,只是相国的副手,三国时,才为百官之长。后屡有变名废止,至明太祖时废除。

B.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份或列候。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杰出官员成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称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刘邦攻进咸阳城,将领们大肆抢掠财宝,惟独萧何收走了秦朝的律令图书,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萧何深得刘邦倚重。刘邦到汉中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举荐韩信,刘邦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萧何又说服刘邦让自己领兵东进平定三秦。

C.萧何善于理政治民。他留守巴蜀,坐镇汉中,安抚民心,晓谕百姓,为在前线作战的刘邦供给了充足的军需物质,并输送了大量的兵源。

D.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对萧何却是疑忌重重。刘邦在外平叛作战时,给萧何派设护卫。看似宠信萧何,实际上是监视萧何的动静。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2)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2018年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进入环月轨道。

2018年12月30日8时5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施变轨控制,顺利进入预定的月球背面着陆准备轨道。

2019年1月3日10时1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在6~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缓速垂直下降,约690秒后,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嫦娥三号着陆区地形起伏仅800米,堪称“平原”,而嫦娥四号着陆区地形起伏达6000米,更崎岖。而且,嫦娥四号与地面通信需要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中转,这中间约有60秒的延时,对于瞬息万变的降落过程而言显然太久,地面发射中心无法及时掌控。因此,落月全程由嫦娥四号自主完成。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背软着陆,它还给人类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通过这张照片,人类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了月球背面的模样。

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子信号干扰,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资料。

(摘自2019年《光明日报》陈海波《与月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有删改)

材料二:

2月15日,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一幅地月同框的照片,展示了月球背面的景象。这张照片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外媒甚至评价“这张地球和月球背面的照片,或许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张”。

拍摄这张照片的是搭载在龙江二号上的一架由学生建造的简单相机。龙江二号是2018年5月伴随着嫦娥四号任务的中继通讯卫星鹊桥号发射的一颗小卫星,现在正在月球轨道飞行。参与龙江二号发射的小团队,竟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学生,年龄最小的1999年出生。

1991年出生的书明川,是龙江二号小卫星载荷分系统的负责人。在韦明川眼中,赞誉并不是最重要的,全世界都认可这一成就,都在讨论“成功收到来自中国的龙江二号发来的信号,这个可能意义更大一些”。

1996年出生的泰米尔正是龙江二号上相机的设计者。设计开始的那一年,泰米尔20岁。他说:“卫星上留给相机一个只有22毫米×42毫米的空间,只有拇指大小。有一阵子为了赶测试,每天都后半夜还在研究所里工作。除夕夜前后那几天的一个半夜,我才最终完成终稿。”

在这条追梦“嫦娥”的路上,最年轻的他们和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追梦人一起探索。这颗卫星、这张照片,只是他们寻梦途中的一段旅程。

(摘自2019年“中国日报网”《最美“地月同框照”竟来自这群90后》,有删改)

材料三:

据美联社12月8日报道,12月8日中国开展了一次开创性的任务,旨在让一个探测器在基本上未被探索过的月球背面着陆,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与俄罗斯、欧盟和美国匹敌的太空强国与日俱增的雄心”。

中国希望通过嫦娥四号任务,成为第一个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国家。5年前,中国的玉兔号月球车登上了月球。中国还计划明年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上月球,并让其带回采集的样本——这将是自1976年以来的首次。同时,中国还在考虑载人登月任务。

该报道称,2018年航天发射成功次数前三甲的成绩如下:中国35次、美国30次、俄罗斯15次。美国对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命运非常担忧,该公司正在研发功率更大的火箭,暂时在载重量上胜过中国公司,但中国航天初创公司和国企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并肩作战,这种势头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竞争者来说不是好兆头。

(摘自2018年《参考消息》中的《外媒关注嫦娥四号成功飞天奔赴月宫:展现中国航天雄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历时20多天,终于在2019年1月3日登上了月球的背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B.嫦娥四号着陆区比嫦娥三号的着陆区地形更崎岖,加上与地面通信存在大约60秒的延时,增加了地面遥控的难度。

C.龙江二号是一颗伴随嫦娥四号任务的中继通信卫星,它的研发者平均年龄不到25岁,地月同框照片就是由此卫星拍摄的。

D.月球背面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是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理想之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时间顺序详写嫦娥四号探测器登月的过程,特别是对时间的表述精确到分与秒,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登月的具体情况。

B.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最后一段,都高度评价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登陆的重大意义,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C.材料二引用了两位采访对象的原话,体现了采访报道的真实客观性,同时又有利于表现被采访者的形象特点。

D.材料三是转述外媒的报道,概述或引用原报道的内容,立场与语气忠于原来的报道,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客观性。

3.新闻提倡“零度写作”,但往往含有主观倾向。请简要概括这三则报道的侧重点和所暗含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一叹读韩愈

从维熙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对,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但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则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病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崇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路举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地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同,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⑤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⑥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做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⑦后人为了纪念他,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⑧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韩愈在潮州人民心中的地位,为下文写韩愈的功绩及表达赞颂之情蓄势张本。

B.文章第③段将韩愈被贬后的表现与其他被贬者作类比,突出了韩愈以百姓为重的高尚情怀。

C.文中引用碑文和当地文联友人的评价,表现了韩愈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表达了对韩愈的敬仰之情。

D.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将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热情地赞美了韩愈的为文为官之道。

2.在作者笔下,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如何?

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时期,更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习惯上的“诸子百家”,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既是理想的冲突,更是智慧的交流,它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重点。

③战国之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号称一大“显学”,但是战国诸子学的崛起,不仅是“各以其道相胜”,而且对孔学构成了共同的挑战。在战国诸子多维的视野中,从同一个孔子那里,墨子看见无用的奢淫,《庄子》看见大盗的祸首,盗跖看见道德的伪善,圣徒们看见人性的光辉,法家人物看见社会的毒素。因而,各家思想有破有立,他们之间既有激烈的辩难争执,又有吸纳交融之处。

④首先对情学构成挑战的是杨朱与墨翟。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非议儒者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原则,更站在简易实用的立场上极力批评儒家的“繁饰礼乐”“情于作务”及厚葬主张。儒墨在战国号称两大显学,尽管它们彼此之间似乎水火不容,但是,墨子讲“兼爱”与儒家阐扬的仁爱之旨实有诸多贯通之处,如他们所讲的“爱人”都是基于一种理智或明智的自爱的动机,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墨子亦有言:“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⑤其次,《庄子》一书的作者虽对孔子的态度有时比较温和,但对孔儒实施口诛笔伐也最是辛辣无遗。《庄子·天运》篇对孔子提出批评。在作者看来,古今之不同犹如水和陆,周与鲁之异亦如船与车,而孔子企求将周朝的制度推行于鲁国,正像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古今之不同亦犹猴异于周公,现在让猿猴穿上周公的礼服,它一定咬破撕裂,以至脱光而后快,一言以蔽之,孔子主张“复古”即恢复周礼,无异于“东施效颦”。

⑥最后,法家与儒家也是势不两立的。儒家以善恶来界定人性,法家则认为人性好利;孔儒认为理想的“有道之世”存在于过去的时代,法家则认为“世异则事异”,而站稳“当今”时代的立场;儒家主张任贤以推行“德政”“礼治”,法家倡言庸主“法治”足矣,正出孟子退而潜心著述,“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的时候,商鞅却在秦国掀起了一场埋葬儒学的社会改革运动,即“商君教秦孝公……燔(焚烧)《诗》《书》而明法令”。

⑦总之,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既有分又有合,尤其是他们在政治上(庄子是个例外)大多鼓吹君主专制,为统治者提供了各式各样相反而又相成的可供选择的治国方案和统治术,以增强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因此,他们表面上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在为君主专制主义创建理论上,却是走向同一条道路的同志!

(选自杨朝阳《儒家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理想和智慧的双重冲突,它促进了人们认识的进步。

B.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看到孔子的各种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向其发起了挑战。

C.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都包含“爱人”,因而,两家学说本质是相通的。

D.法家认为,只要运用适合时代的法令制度治国,即使君主平庸也没有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了墨、道、法等家与儒家思想的分歧与统一,结构清晰。

B.文章以不同学派对国家的看法,论证了学派间的思想在辩难争执中吸纳包容的观点。

C.文章中《庄子·天运》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指出儒家泥古不化的思想弊端。

D.文章第⑥段列举孟子和商鞅的事例,目的是说明当时儒家正在衰落,法家已经崛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诸子百家在激烈的辩难争执中,彼此吸纳交融,成就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高峰。

B.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学派为两大“显学”,说明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占据了统治地位。

C.虽然道、法两家学说各不相同,但在对待儒家的复古思想上,他们都持反对态度。

D.战国时期诸多学派注重经世致用,为统治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治国方案和统治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