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潮)

②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③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

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⑤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请在以上句子中任选三个,以“我看读书”为中心,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 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中华文化千百年之风韵悠长尽在字里行间。随着实体书店的创新风潮,书籍作为文化之载体再次回归于你我眼眸之中。在这个注意力稀缺而又速朽的时代中,也许读书可以作为我们摆脱裹挟的手段,在物欲横流里精细耕种一方心田。 于是,如何读书成为大众不可回避的话题。而我看来,只有秉初心、重积累、活运用、深体悟,方能嗅得书香满庭芳。 读书之道,首在积累。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多阅读,重积累的重要性。当下青年常常指望依赖碎片化阅读,使得阅读数量最大化。于是知识付费清单早早摆上各专家学者为你“精挑细选”的文段。然而读书仅仅如此就足够了吗?自然不是!积累的道理人人都懂,古有王羲之墨染池塘方有入木三分之笔力,今有华为于云淡风清季节做极限生存之备,可见积累之必要。在学习工作之闲,不如将心交给书,让书带你遍历人世繁华,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高筑书籍九层台,也许我们会生活得更自在、更充盈。 读书之道,需重活用。死读书,囿于书本而不知变通乃读书之大忌。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一味地生搬硬套,只会让我们陷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怪圈,本本主义教条化。走红网络的才女武亦姝,正是由于将书中精华凝结内化而滋养身心,方能于言谈举止中尽显娉婷。而樊锦诗奶奶也助力青年人将书上壁间的文字进行数据化处理,演绎成煌煌风华的“飞天敦煌”!只有你我谨记书言,精准运用,书本才能从摆设变为时代加速器,让我们的生活更具人文色彩。 读书之道,更在深思。王国维先生曾言读书之境,强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口眼心三者皆到还不够,需重视阶段性体悟。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此言得之!一个人只有反复啐磨,读薄读厚每本意味深长的书,他的人生才能到达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凸显大格局与大智慧。 读书原为发言立志,今人读者,愿携手勠力,积累、活用、深思,愿字里行间,溢满书香。 【解析】 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本题是多材料组合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且多角度多观点融合。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本题给了写作提示“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故考生要先理解五个句子蕴含的观点,在写作时分析评论他人的观点,并结合前人的诗句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和理解。第①句重点在于人在不同时期读书的收获不同,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读书的收获越丰富。第②句讲的是读书的方法,不能死读书,死钻牛角尖,不能局限在书中。第③句重点在于读书的广博特点,不能拘于一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要有眼光。第④句讲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提升个人写作的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第⑤句说读书的方法,要专心,要做到心、眼、口三方面结合。 立意: 读书,要有广度、厚度 活学广用,方为上“读” 字斟句酌,遍览群书 用一生的时光,与书为伴 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 素材: 1.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若只为考试而读,那便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让人获得知识、提高修养、开阔视野、明白事理。 2.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显然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就像生活失去阳光,就像鸟儿失去翅膀,那宇宙将会黯然失色,世界将不再精彩…… 3.其实读书和吃饭是一个道理,你吃了几十年饭,能把吃的每一顿饭,每一勺汤的味道都记住吗?但你还是从中吸取了营养,长高又或是吃胖了。读书也是一样,也许你记不住自己所读过的书,但你从书中获得的营养已经融入到你的骨子里,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让你变得睿智,自信。书在无形中从内到外改变着你,而这改变既没有整形那么立竿见影,也没有化妆那么精雕细琢,但却比整形与化妆更优雅更美丽。所以,读书请“平平读”,静待书带给你的变化,不要急功近利! 结构: 本作文必须围绕“我看读书”,谈读书的方法和看法。考生任选的三个句子,必须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文章中,使文章层层深入。如写“字斟句酌,遍览群书”这一立意,可取“一字一句字斟句酌,一页一篇遍览群书”这个标题,考生可用“午后时光,阳光微醺,煮一壶清茶,捧一本好书,伴着氤氲茶香,沉浸其中,闲逸畅快”来开篇。接着以“读书如采蜜,广览群书,孜孜寻觅采撷”“读书是沉浸,认真专一,笃行字斟句酌”“读书是升华,斟酌群书,升华自我体悟”三个分论点,串起鲁迅、朱熹、杜甫的三句话来分析。最后以“诗人拜伦曾说‘越是长久的蛰伏,越会带来让人意想不到的光彩’,读书也是如此,字斟句酌,遍览群书,以囊萤印雪的虔诚,获得最深厚的阅读之美!”来收束全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分别是中国戏曲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的标识,请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其构图元素的异同。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查看答案

下面示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词语的诠释,请仿照示例,任选三个词语进行合理解释。要求内容协调,立意积极。

示例:①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文明(彬彬有礼,仁德有序)

①富强______  ②诚信______③和谐______

④公正______  ⑤法治______⑥敬业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笔墨最先成熟于书法之中,后来书法入画,使得笔墨在中国画中形成了   的魅力。书法入画,进而产生了水墨写意人物画,这一书一画之所以能融合在一起,是因为都以笔墨为本,讲究骨气、格韵。书法、中国画都是以笔墨语言来    物体形象,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是通过造型来表达笔墨精神的,笔墨是书法与中国画的核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墨法苍润、干练流畅,全文234个字,蘸墨仅7次,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枯笔,每一笔都    着强烈的悲痛之感。文中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点画间牵丝映带,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通篇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的情感融为了一体。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描绘的是一位袒胸露腹的老者形象,整幅画用笔豪放,墨色变化丰富多彩,质感强烈,给观赏者一种    的感觉。画面虽然只详细勾勒了面部和腹部,其他地方大笔横扫,(    ),这就是对“一笔藏万笔”的真实体现。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显现艺术形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表现在每个人的笔墨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别具一格 创造 表达  自由洒脱 B.别具一格 塑造 流露 酣畅淋漓

C.独树一帜 创造 流露  自由洒脱 D.独树一帜 塑造 表达 酣畅淋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却只用寥寥几笔

B.寥寥几笔之后,但其表现力却是无穷无尽的

C.寥寥几笔带过,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D.为读者创造无尽想象空间时,却只用了几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表现艺术形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表现在每个人的笔墨中。

B.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显现艺术形式,每个人的笔墨中都承载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C.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表现艺术形式,每个人的笔墨中都承载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D.无论书法还是中国画,都是运用墨的变化来显现艺术形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最表现在每个人的笔墨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指出齐王不仅受到身边人的偏爱,而且“_______________”,因而受蒙蔽程度非常严重。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落叶和江水,表现了秋天肃杀凄凉的壮美景象。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当年刘裕居住之处,表现了对刘裕的凭吊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意境深远,满溢爱国忧民之情,是一首豪放词作。

B.“想当年”三字表明词人陷入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花遮柳护”四字极简洁地写出汴京宫苑之繁荣景象。

C.下阕以设问开篇,显示出对军民深切的关注之情,而答案“膏锋锷”“填沟壑”中义蕴藏着对侵略者的控诉。

D.“何日”一词透露了词人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希望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敌人。到那时,即可辞官而去,如仙人骑鹤归隐。

2.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请对此特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