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拥有坚定的信仰,宁死也不会做出苟合之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独自伤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溘”“态”“纵”“凌”“言”“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眺,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2.后人读此诗颔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

 

查看答案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

(注)出入,指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B.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C.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D.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有司,泛指朝廷的各级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假;王安石很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

B.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极力主张恢复邢恕的官职,以免引起猜疑。

C.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他认为不应把“出罪”“入罪”同等对待。

D.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乔执中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知道你是谁

季明

欢送宴会,简单而又节俭,这是他的一贯作风。毕竟同事几年,有感情,在大家盛情邀请下,他匆匆喝了两杯酒,就退了场。今天是周末,他还有事要办。

夜色中,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太阳帽和墨镜,悄悄骑上自行车,去看望老人。这种装扮,别人很难认出他,几年来,每个周末的晚上,他都要去老人那里坐一坐,这,成了他的习惯。

老人,是个七十多岁、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他的帮扶对象。他到A城任职不久,在扶贫帮困“结对子”时认识的,当然,他用的身份,是某单位的一名普通党员。更巧合的,老人与他的母亲竟然是同年同月生,只是日期不同;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对母亲的记忆和眷恋,却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于是,半年之后,他不由自主地将老人,认作了干娘。

只要看到老人,他就恍惚觉得自己的母亲,依然在世。事实上,他内心深处也确实把老人,当作亲娘来对待。

老人的家,在城郊,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拐进一条小巷,借着路灯光,他远远发现,老人正站在门前。老人知道,每个周末的晚上,他必来,站在门前等候,这,也成了老人的习惯。

每当这时,他都会莫名感到温馨,依稀记得小时候,自己放学回家,远远看见母亲,就是这样期待地站在门前,张望和等候着他。

听见熟悉的自行车声,老人问:“是二牛吗?”二牛,是他的小名。

他赶紧跳下车,说:“干娘,是我!”

扎好自行车,他搀扶着老人进去,便开始收拾零乱的屋子。老人坐在那里,一双盲眼,一直盯着他响动的方向。半晌,收拾完毕,他泡好一杯茶,恭敬地送到老人手中,然后,在老人对面坐下来。

老人问:“听说华树调走了?”

华树,是A城的执政者,一把手。每次见面,华树,是两人必谈的话题,老人街坊四邻多,没事闲聊时,她把听到的有关华树的议论,大到对A城的发展和建设措施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小到哪条街哪条巷路灯不亮、下水道堵塞……都告诉他。很快,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他淡然一笑,说:“是啊,听说高升了,到市里当副市长去啦!”

老人叹了口气,说:“华树,是个好官,A城的福分哩,老百姓可舍不得他走!”然后又说:“不过,这样的人应该升官,官当大了,会有更多的百姓受益!”

他笑了笑,没吭声,从兜里掏出一千元钱,轻轻放在小桌上,说:“干娘,这是您老人家这个月的零花钱。”

每个月,他都会从工资里拿出一些钱,接济老人。

老人连连摆手,说:“我有养老金,咋能老花你的钱呢!”

今晚是来告别的,他犹豫了一下,才说:“干娘,我也要调走了。”怕老人伤心,赶紧又说:“我一定会抽时间来看望您的。”

但他却发现老人非常平静,一双失明的双眼,慈祥地盯着他,说:“我知道。”

老人站起来,在枕头下摸摸索索,拿出一双千层底布鞋,递给他,说:“知道你也要调走,就给你赶做了双布鞋,别总穿皮鞋,这布鞋啊,它养脚。”

他接过千层底布鞋,翻来覆去地看,白底、黑帮儿、针脚密实,真难想象,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是如何把一双布鞋做得这么完美,心里不由得异常感动。

老人说:“快穿上试试。”

他脱掉皮鞋,穿上布鞋,走了几步,柔软、舒适,非常合脚。

还是小时候,他穿过母亲做的布鞋,时隔几十年,又重新穿上纯手工的布鞋,心里别提有多温暖了。

老人说:“二牛,今天,你就穿着这布鞋走吧。”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走出很远,回头,发现老人依然站在门前送他,刚要说话,老人却冲他说:“孩子,刚下罢雨,布鞋不防水,别湿了脚啊!”

他大声说:“放心吧干娘,我择干路走,不会湿脚的!”

虽然路灯很亮,但道上有些地方积水,他悄悄停下来,换上皮鞋,再小心翼翼地把布鞋揣进怀里,他想,这一辈子,也不会、更不能让这双布鞋被水打湿。

这时,老人忽然喊了一声:“我知道你是谁!”

他猛地愣住了。

老人说:“你呀,就是华树!”

(选自《金山》2019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早早去世母亲的记忆和眷恋,再加上这位孤寡老人与母亲同年同月生,令他对老人的关心更深一层,甚至在内心深处把老人当作亲娘来对待。

B.小说构思精巧缜密,细微之处也有匠心,如“这,成了他的习惯”和“这,也成了老人的习惯”相互照应,折射出他与老人情感相连,息息相通。

C.知道他要调走,老人送他一双亲手赶做的千层底布鞋并嘱咐他“别湿了脚啊”,这句话语带双关,是在含蓄地告诫他为官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D.老人与他见面时必谈华树,并且把有关华树的议论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都告诉他,因为老人知道他就是A城一把手华树,能圆满解决这些问题。

2.小说中的“他”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老人知道“他”就是华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改革的热点和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实行新高考以后,学生学会选择是其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材料二: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以往,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村料三: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统计图

[注]每种情况三条柱形图依次为个性、兴趣、能力。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没有考虑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际交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注]以上数据均为百分比。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四:

“一到每年的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变成了热线,其中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高考考试生报志愿时会感到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的、主动的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如是说。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1.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过70%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因此进入大学后想重新选择专业。

B.高中生要充分认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在设计职业发展时要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有适合该种工作的能力。

C.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认知到自身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知到自身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多于不具备合作意识的学生数量。

D.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2.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自身能力、性格、优劣势、身处环境等的认知是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其要求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的生涯。

B.对于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总体上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意识,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都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

C.职业生涯受学业成绩、学校性质、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维度的影响,因此,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

D.在张慧英看来,只要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能获得幸福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3.根据述材料,概括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孟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那样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做得不好就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③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又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认为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而产生。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家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两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对其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⑥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出了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则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济事的。

⑦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B.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做事讲究礼尚往来,而孟子则根本不尊重“礼”,行事全凭己意。

C.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常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是由自我产生的。

D.自宋明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成了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自然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引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B.文章第3自然段运用比较的方法,解说了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于先天。

C.文章第4自然段举管仲与阳货的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D.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同”这一主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还比较宁静,整个社会心态相对闲雅。

B.探究文章中关于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最主要原因应是孔子和孟子两人的个性不同。

C.研究孔子和孟子,一定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

D.孟子“凡事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另一方面也与战国动荡的社会有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