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_____ ,_____。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_______,______”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深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的情景,新颖别致,饶有趣味,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刻画出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描述了一幅清新迷人的雨后晨景图。
C.“野桃含笑”生动地反映出野桃鲜花绽放,“溪柳自摇”写出了西边柳树的枝条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D.本诗中间四句,前两句描写近景,后四句描写远景,由近及远,一花一木都描写得春意盎然,活泼生动。
2.文章尾联提及“西崦人家应最乐”,“乐”的不仅是“西崦人家”还有作者,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有哪些“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
B.太子洗马,中国古代官职名。“太子洗马”东宫属官,秦置,汉延用。掌宾赞受事,太子出行则为前导。
C.疏:奏章,古代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书。也可以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丧服分为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亲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身世坎坷。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年仅几岁的他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深受重用。在蜀国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下诏任命为太子洗马。
C.李密忠孝两全。在祖母去世之后,李密再次被征召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诺言。
D.李密渴望田园生活。他在东堂赐宴饯别时,奉诏写诗,表明了自己想要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人性敬礼
终于,他们攻下了敌人驻守的这座城市。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一场进城仪式。仪式的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然而,他没有参加,因为他有特殊任务。
他是一名神枪手,一支枪,百发百中,是军中出名的枪王。他的子弹,从没虚发。
将军命令,你的任务就是埋伏在暗处,监视着阅兵广场,严防敌人破坏。记住,据内线报告,敌人的那名神枪手就潜伏在城里。
他听后,脸上的肌肉不自觉地一动。对于那个家伙,他太熟悉了,那是一个有着鹰一样的眼睛、熊一般身躯的家伙。曾经,他们相遇过,都同时躲避对方,又同时射击,又在同一时间受伤。这是他狙击生涯的耻辱。
他暗暗发誓,小子,这次,我要让你有来无回,否则,我这“枪王”算是白当了。他感觉到自己浑身发热,枪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很快,他在阅兵广场找了一个地方,隐伏下来。他知道,对手不动手则已,动手,就一定会选这个地方:人多,嘈杂,一旦得手,容易脱身。
他隐伏的地方,就是广场旁的一座摇摇欲坠的高塔。
这座塔,在炮火的轰击下,已经垮塌了半边,另一边也在风中苟延残喘,好像随时都会垮掉。这样最好,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样一个随时都会倒塌的地方,会有一支枪,正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广场上的一切。
他笑了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再妙不过的了。
他找了一个三面是砖墙,另一面面对广场的地方,用破席子做好伪装,然后藏在里面,悄悄地用望远镜观察起四周的动静,开始履行一个狙击手的职责。
狙击手,意志如钢,心硬如剑,狠毒如蛇,简言之,是战争的武器,枪炮的灵魂。狙击手虽不是枪炮铸造的,可比枪炮还要冰冷,坚硬。
他在冰冷的观察中等待,等待着另一个狙击手,一个给他带来过耻辱记录的狙击手。
进城仪式正在紧张地进行,旗帜招展,鼓角齐鸣,口号声如雷,正在向广场这边行进。他能想象得到,将军正骑在马上,招手致意。
他的汗流了下来,到现在,他还没有发现那个人的影子,那个有着鹰一样眼睛的人。
他转动着望远镜,手心都是汗。他怕,怕就在这一刻,敌人的枪会打破宁静,先发制人。
突然,他的望远镜停住了,在他的视线里,一个潜伏的黑影,熊一般壮实,正隐藏在广场右角一个残破的角落里,身上盖了一些稻草,伪装得很好。如果不是那人也在拿着望远镜观察,是很难被发现的。
同一时间,他发现,对方的望远镜也对准了自己。他心里一惊,忙抓起枪。对方也在这一刻抓起了枪。
可是,双方的枪都没有响:在他们的瞄准镜之间,同时晃动着一个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正举着气球,笑着,跑着,把所有的幸福和稚气,都抛洒到阳光中、空气中。
谁先动手,谁就会抢得先机,就可能让另一个人从此失去还手的机会。可是,首先,得打倒那个孩子。
他们都没动,都在等待着,在窒息的沉闷中等待着。
他们没有忘记,枪,是生命的守护神。军人,是枪的灵魂、人性的保护者。
同时,他们也都知道,这样的沉默,对狙击手来说,是致命的。
但,双方的枪都在这一刻为一个花朵般美丽的生命沉默了。
孩子终于被一个妇女拉走,他本能地一个翻滚,躲避着,对面并没有枪声。他抬起头,再望过去,那边,早已没有了那位狙击手的影子。他飞快地跑下高塔,冲向对面,来到那个人埋伏的地方。在那儿,他看到除了一地揉碎的烟末之外,什么也没有。
那人显然在矛盾中挣扎了很久,然后,见自己已经暴露,不得不停止了这次暗杀行动。
他知道,那人本来是有机会的,只需一枪打倒小孩,再迅速地发射第二枪,一切都可解决,可那人没有。
对着那块空地,他默默地举起手,默默地,行了个庄重的军礼,说:“兄弟,你是个真正的军人,哥们儿佩服你。”
他不知道,在暗处,一个人也在默默地行礼,向他。然后,他转过身,离开了,阳光照在那张坚毅的脸上,一双鹰一样的眼闪闪发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听后,脸上的肌肉不自觉地一动”,这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了主人公对对手造成自己失败记录的痛恨。
B.“都在等待着,在窒息的沉闷中等待着”此句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他们履行职责抑或尊重无辜生命的矛盾心理。
C.文中描述狙击手隐身的位置“炮火的轰击下已经垮塌了半边的塔”,主要是为了凸显狙击手执行活动的不易。
D.文中一再强调两名狙击手比枪炮还要冰冷、坚硬,是欲扬先抑,反衬下文狙击手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人性,从而突显主题。
2.作为敌方的狙击手却得到了神枪手的认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敌方狙击手的形象及作用。
3.请结合小说分析标题“向人性敬礼”的内涵及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提升数字经济质量是建设数字中国重要的目标之一,表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极大提升。通过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加深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拓展先进技术的场景应用,以显著提高数字经济质量,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跑者。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行动方向。数字中国建设要落脚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数字化、智能化驱动数字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积极实施并稳步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创新关键技术、打造数据平台、保障信息安全。
(摘编自刘建义《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支点》,2018年6月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日,中国电子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筹备工作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部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亟需加快制定数字经济发展领先战略,营造开放融合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做好国际视野下的数字经济人才选拔培育工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良好,融合创新活跃。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GDP总比重近三分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明确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下一步,将立足制造业主战场,从多个层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理念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数字化转变,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升级打造新时代的新型供给能力。
(摘编自《2017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亿元》)
材料三: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云计算则是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要推动力,是数字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7年一至五线城市用云量绝对值与增速图表
一至五线城市数字化进程指数占比
材料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并未消除,世界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占GDP比重35%,到2030年,将超过50%,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瓶颈,除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共性问题之外,数字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特殊情况。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应用,市场优胜劣汰 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竞争市场局面而更加复杂,以前重视价格、质量等,现在还要重视渠道、手段。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动力不足,信息化投入大、转换成本高,追加信息化投资周期长,试错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数字技术发挥作用时滞较长,一般数字技术从投入到产生正向经济收益之间约为3-10年。
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趋势,笫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业数字经济则相对滞后。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ICT中间投入占行业中间总投入的比重为10.08%,而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该指标数值仅为5.56%和0.44%。2016年,广东、江苏、浙江数字经济规模均突破2万亿元,三省数字经济总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在规模、增速方面均引领全国发展。而云南、新疆等十个省份数字经济总量均在3500亿元以下,十省总量仅相当于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的12%。
数字经济下平台模式成为主流,平台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出了问题,责任往往全部加于平台企业身上。目前,平台、政府、用户之间的责任不清晰,平台企业不应承担无限责任。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已在我国部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
B.建设数字中国极大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提高数字经济质量,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从中真正感受到幸福、得到实惠。
C.我国数字经济虽发展基础良好,为GDP做出重要贡献,但在数字经济新生态营造、人才选拔培育、推动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D.2017年一至五线城市的用云量总值与城市发展程度密切关联,二、三、四线城市用云量总增幅均高于一线城市,成为用云量增长引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九大报告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为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对制造业、供给能力将产生积极影响。
B.由材料三可知,城市的发展层次与数字经济占总指数比成正比例;而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生活等基础性服务成反比例。
C.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和发展数字经济,主要是数字经济不仅可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还可以消除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D.目前数字经济正有力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加快步伐,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在不远的未来占GDP比重将会越来越高,最终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3.请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诗与直觉》朱光潜本文有删改)
1.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A.在欣赏杜甫《登岳阳楼》时,感觉到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
B.在欣赏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领悟到了诗人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和孤寂无奈的情绪。
C.在欣赏鲍照《拟行路难》时,注意到了采用反问句和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环的特点。
D.在欣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深沉、廖阔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思路清晰,首先引出话题并引起思考,接着集中论述诗与直觉的关系,最后强调观点。
B.文章第二段采用例证法,用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诗的“见”必为“直觉”这种抽象的观点,论证清晰明确。
C.文章第三段用崔颢《长干曲》这首诗来论述“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两者内容之间的关系。
D.文章提及思想与联想的重要性主要是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思考与联想对于诗的境界形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B.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
C.由于作诗、读诗必须用到思考与联想,所以,只要思考愈周密,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就能够越深刻、越完美。
D.直觉的知可以进化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酿就直觉的知,因而,利用好两者,使之同时进行,能让我们感受出完整的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