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司马迁及其《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的话,便觉得俗气逼人,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      ,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钟爱有加。有一回,明军俘虏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太祖奇其状貌,释之。时帝方阅《汉书》,问识字否,对曰:‘识。’因以书授之。云诵其书甚习。帝大喜,厚加赏赐。”(《明史郭云传》)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      。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      ,在图书市场上风行,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唐宋之际,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读书人大为推崇。

B.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C.唐宋之际,对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被读书人大为推崇。

D.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面目可憎  超世绝伦  手不释卷  洛阳纸贵

B.面目狰狞  史无前例  爱不释手  有口皆碑

C.面目可憎  史无前例  爱不释手  洛阳纸贵

D.面目狰狞  超世绝伦  手不释卷  有口皆碑

 

1.D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能力,将病句、连贯具体语境中考查。病句类型一般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是划分句子成分,找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判断句子成分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句子结构没有问题,可从语意及逻辑方面入手,判断句意关系。 A项,中途易辙,《汉书》与读书人两个名词均可充当主语,前一个主语怎么样尚未表述,句子将主语换成了“读书人”; B项,语序不当,应为“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发展”; 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删去“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此题解答需要紧扣上下文,下文展示了各家对《汉书》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读书人对《汉书》是认同的,且后文并未将《汉书》与《史记》进行比较,讨论两者的认同度,所以排除A、B项; D项的陈述主语为大多数读书人,与文段讨论主体不一致;比较而言,C项从结构和叙述上更好。 故选C。 3.此题考查成语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本题中,各个词义是。 第一空:面目可憎: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形容人的容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可用于读书不足的自谦之辞; 面目狰狞: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语境强调情感上的厌恶,所以用“面目可憎”。 第二空:超世绝伦:超出世人和同辈,多形容人; 史无前例:指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即前所未有。第二个空强调的是前所未有,所以用“史无前例”。 第三空: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爱不释手: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第三个空强调因为爱才不放手,所以用“爱不释手”。 第四空: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第四个空更强调的是流传,而且有口皆碑的用法在此也不合适。所以用“洛阳纸贵”。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_____ _____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_____________”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深感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的情景,新颖别致,饶有趣味,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刻画出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描述了一幅清新迷人的雨后晨景图。

C.“野桃含笑”生动地反映出野桃鲜花绽放,“溪柳自摇”写出了西边柳树的枝条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D.本诗中间四句,前两句描写近景,后四句描写远景,由近及远,一花一木都描写得春意盎然,活泼生动。

2.文章尾联提及“西崦人家应最乐”,“乐”的不仅是“西崦人家”还有作者,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有哪些“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

B.太子洗马,中国古代官职名。“太子洗马”东宫属官,秦置,汉延用。掌宾赞受事,太子出行则为前导。

C.疏:奏章,古代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书。也可以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丧服分为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亲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身世坎坷。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年仅几岁的他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深受重用。在蜀国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下诏任命为太子洗马。

C.李密忠孝两全。在祖母去世之后,李密再次被征召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诺言。

D.李密渴望田园生活。他在东堂赐宴饯别时,奉诏写诗,表明了自己想要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人性敬礼

终于,他们攻下了敌人驻守的这座城市。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一场进城仪式。仪式的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然而,他没有参加,因为他有特殊任务。

他是一名神枪手,一支枪,百发百中,是军中出名的枪王。他的子弹,从没虚发。

将军命令,你的任务就是埋伏在暗处,监视着阅兵广场,严防敌人破坏。记住,据内线报告,敌人的那名神枪手就潜伏在城里。

他听后,脸上的肌肉不自觉地一动。对于那个家伙,他太熟悉了,那是一个有着鹰一样的眼睛、熊一般身躯的家伙。曾经,他们相遇过,都同时躲避对方,又同时射击,又在同一时间受伤。这是他狙击生涯的耻辱。

他暗暗发誓,小子,这次,我要让你有来无回,否则,我这“枪王”算是白当了。他感觉到自己浑身发热,枪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很快,他在阅兵广场找了一个地方,隐伏下来。他知道,对手不动手则已,动手,就一定会选这个地方:人多,嘈杂,一旦得手,容易脱身。

他隐伏的地方,就是广场旁的一座摇摇欲坠的高塔。

这座塔,在炮火的轰击下,已经垮塌了半边,另一边也在风中苟延残喘,好像随时都会垮掉。这样最好,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样一个随时都会倒塌的地方,会有一支枪,正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广场上的一切。

他笑了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再妙不过的了。

他找了一个三面是砖墙,另一面面对广场的地方,用破席子做好伪装,然后藏在里面,悄悄地用望远镜观察起四周的动静,开始履行一个狙击手的职责。

狙击手,意志如钢,心硬如剑,狠毒如蛇,简言之,是战争的武器,枪炮的灵魂。狙击手虽不是枪炮铸造的,可比枪炮还要冰冷,坚硬。

他在冰冷的观察中等待,等待着另一个狙击手,一个给他带来过耻辱记录的狙击手。

进城仪式正在紧张地进行,旗帜招展,鼓角齐鸣,口号声如雷,正在向广场这边行进。他能想象得到,将军正骑在马上,招手致意。

他的汗流了下来,到现在,他还没有发现那个人的影子,那个有着鹰一样眼睛的人。

他转动着望远镜,手心都是汗。他怕,怕就在这一刻,敌人的枪会打破宁静,先发制人。

突然,他的望远镜停住了,在他的视线里,一个潜伏的黑影,熊一般壮实,正隐藏在广场右角一个残破的角落里,身上盖了一些稻草,伪装得很好。如果不是那人也在拿着望远镜观察,是很难被发现的。

同一时间,他发现,对方的望远镜也对准了自己。他心里一惊,忙抓起枪。对方也在这一刻抓起了枪。

可是,双方的枪都没有响:在他们的瞄准镜之间,同时晃动着一个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正举着气球,笑着,跑着,把所有的幸福和稚气,都抛洒到阳光中、空气中。

谁先动手,谁就会抢得先机,就可能让另一个人从此失去还手的机会。可是,首先,得打倒那个孩子。

他们都没动,都在等待着,在窒息的沉闷中等待着。

他们没有忘记,枪,是生命的守护神。军人,是枪的灵魂、人性的保护者。

同时,他们也都知道,这样的沉默,对狙击手来说,是致命的。

但,双方的枪都在这一刻为一个花朵般美丽的生命沉默了。

孩子终于被一个妇女拉走,他本能地一个翻滚,躲避着,对面并没有枪声。他抬起头,再望过去,那边,早已没有了那位狙击手的影子。他飞快地跑下高塔,冲向对面,来到那个人埋伏的地方。在那儿,他看到除了一地揉碎的烟末之外,什么也没有。

那人显然在矛盾中挣扎了很久,然后,见自己已经暴露,不得不停止了这次暗杀行动。

他知道,那人本来是有机会的,只需一枪打倒小孩,再迅速地发射第二枪,一切都可解决,可那人没有。

对着那块空地,他默默地举起手,默默地,行了个庄重的军礼,说:“兄弟,你是个真正的军人,哥们儿佩服你。”

他不知道,在暗处,一个人也在默默地行礼,向他。然后,他转过身,离开了,阳光照在那张坚毅的脸上,一双鹰一样的眼闪闪发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听后,脸上的肌肉不自觉地一动”,这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了主人公对对手造成自己失败记录的痛恨。

B.“都在等待着,在窒息的沉闷中等待着”此句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他们履行职责抑或尊重无辜生命的矛盾心理。

C.文中描述狙击手隐身的位置“炮火的轰击下已经垮塌了半边的塔”,主要是为了凸显狙击手执行活动的不易。

D.文中一再强调两名狙击手比枪炮还要冰冷、坚硬,是欲扬先抑,反衬下文狙击手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人性,从而突显主题。

2.作为敌方的狙击手却得到了神枪手的认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敌方狙击手的形象及作用。

3.请结合小说分析标题“向人性敬礼”的内涵及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提升数字经济质量是建设数字中国重要的目标之一,表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极大提升。通过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加深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拓展先进技术的场景应用,以显著提高数字经济质量,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跑者。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行动方向。数字中国建设要落脚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数字化、智能化驱动数字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积极实施并稳步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创新关键技术、打造数据平台、保障信息安全。

(摘编自刘建义《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支点》,2018年6月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日,中国电子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筹备工作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部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亟需加快制定数字经济发展领先战略,营造开放融合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做好国际视野下的数字经济人才选拔培育工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良好,融合创新活跃。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GDP总比重近三分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明确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下一步,将立足制造业主战场,从多个层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理念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数字化转变,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升级打造新时代的新型供给能力。

(摘编自《2017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亿元》)

材料三: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云计算则是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要推动力,是数字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7年一至五线城市用云量绝对值与增速图表

一至五线城市数字化进程指数占比

材料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并未消除,世界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占GDP比重35%,到2030年,将超过50%,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瓶颈,除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共性问题之外,数字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特殊情况。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应用,市场优胜劣汰 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竞争市场局面而更加复杂,以前重视价格、质量等,现在还要重视渠道、手段。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动力不足,信息化投入大、转换成本高,追加信息化投资周期长,试错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数字技术发挥作用时滞较长,一般数字技术从投入到产生正向经济收益之间约为3-10年。

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趋势,笫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业数字经济则相对滞后。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ICT中间投入占行业中间总投入的比重为10.08%,而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该指标数值仅为5.56%和0.44%。2016年,广东、江苏、浙江数字经济规模均突破2万亿元,三省数字经济总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在规模、增速方面均引领全国发展。而云南、新疆等十个省份数字经济总量均在3500亿元以下,十省总量仅相当于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的12%。

数字经济下平台模式成为主流,平台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出了问题,责任往往全部加于平台企业身上。目前,平台、政府、用户之间的责任不清晰,平台企业不应承担无限责任。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已在我国部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

B.建设数字中国极大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提高数字经济质量,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从中真正感受到幸福、得到实惠。

C.我国数字经济虽发展基础良好,为GDP做出重要贡献,但在数字经济新生态营造、人才选拔培育、推动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D.2017年一至五线城市的用云量总值与城市发展程度密切关联,二、三、四线城市用云量总增幅均高于一线城市,成为用云量增长引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九大报告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为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对制造业、供给能力将产生积极影响。

B.由材料三可知,城市的发展层次与数字经济占总指数比成正比例;而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生活等基础性服务成反比例。

C.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和发展数字经济,主要是数字经济不仅可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还可以消除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D.目前数字经济正有力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加快步伐,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在不远的未来占GDP比重将会越来越高,最终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3.请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