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钱学森
当我们从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西望群峰,会觉得全园的布置很像把本来不在园内的西山也吸收进来,作为整体景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雄伟的气概在全世界任何别的地方是很少见到的吧。我国园林的特点是建筑物有规则的形状和山岩、树木等不规则的形状的对比;在布置里有疏有密,有对称也有不对称,但是总的来看却又是调和的。也可以说是平衡中有变化,而变化中又有平衡,是一种动的平衡。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用我国的园林比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花卉画,其妙在像自然又不像自然,比自然有更进一层的加工,是在提炼自然美的基础上又加以创造。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园林,大多以建筑物为主,树木为辅;或是限于平面布置,没有立体的安排。而我国的园林是以利用地形,改造地形,因而突破平面:并且我们的园林是以建筑物、山岩树木等综合起来达到它的效果的。如果说:别国的园林是建筑物的延伸,他们的园林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附属品,他们的园林学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那么,我们的园林设计比建筑设计要更带有综合性,我们的园林学也就不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它占有同等地位的一门美术学科。
话虽如此,但是园林学也有和建筑学十分类似的一点,这就是两门学问都是介乎美的艺术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术学科。要造湖,就得知道当地的水位,土壤的渗透性,水源流量,水面蒸发量等:要造山,就得有土力学的知识,知道在什么情形下需要加墙以防塌陷;我们要造林育树,就得知道各树种的习性和生态。总之,园林设计需要有关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知识。我们也许可以称园林专家为美术工程师吧。
我国的园林学是祖国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明珠。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中也包括了不少人民文化休息的场所:旧有的园林也有部分在改建。怎样把这一项工作做得好,就要求我们研究并掌握我国园林学,把它应用到这项工作里来。所以整理我国园林学也是一种实际上有需要的事。况且我们现有的几位在传统园林设计有专长的学者又都不是年轻的人了,再不请他们把学问传给年轻的后代,就会造成我国文化上的损失。
当然,我国的园林设计还不只是一个继承以往的问题,在新的社会、新的环境、新的时代对它会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也就把园林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我们可以用分隔北京城里北海和中南海的桥作例,这座桥在封建王朝的时候是很窄的,可是到了人民自己作主的时代,人民的队伍和步伐要壮大得多,原来的窄桥就不够用了。在扩建这座桥的时候,也许有人会摇头叹气,不胜惆怅:其实扩建后的大桥比旧桥更美丽,而其豪迈的气魄也非皇帝们所能想象得出的。此外,园林设计之所以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还有另一个原因:工程技术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发展的;昨天不可能的事,今天就是现实的了。只要我们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我国民族文化遣产中这颗明珠一定会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一九五八年三月一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园林的特点之一是有一种动的平衡,这一点和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很像。
B.其他国家的园林往往缺少立体的安排,园林设计的综合性不如我国的园林。
C.园林学和建筑学既有不同点也有相似点,都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
D.掌握我国园林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建设人民文化休息的场所这项工作做好。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明湖整体的园林设计气势雄伟,这是在提炼自然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
B.其他国家的园林主要用建筑物来达到效果,园林学和建筑学的地位不平等。
C.园林专家不仅要懂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懂美术,因此他们往往不是年轻人。
D.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园林学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成果将更丰硕。
3.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中国园林学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费孝通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已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传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私人和私人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洋社会的结构则是个人通过团体发生相互的联系。
B.在西洋“团体格局”中,团体对于个人承担着有赏罚的裁判者、公正的维持者、全能的保护者的责任。
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
D.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传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在施行时很大程度会受到私人关系的影响。
2.作者为什么认为孔子经常提到的“仁”无法成为个人对团体的笼罩性道德观念?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实施了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但有些学生对此兴趣不高,有人认为学习负担比较重,没有时间思考生涯规划;有的认为高中阶段作生涯规划太早,没有意义;有的认为父母已帮自己作了生涯规划,自己不需要在此类课程花心思……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人生生涯发展指导。有的专家也认为:生涯要规划,学习方向才能明晰;生涯要经营,起点是自己,终点也是自己,没有人能代劳;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让自己在所属的时代里抓好当下,看得见未来。
学校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准备组织一次以“高中生生涯规划”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高中生生涯规划”的认识与思考,并本着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的目的提一些建议和做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字形演变,但有些汉字依旧可以根据形体去推想其意义。请仿照示例,从另两个甲骨文汉字中选择一个,描述其字形,解读其含义。
(取) (及) (伐)
示例:“取”左边是一只人的耳朵,右边是一只手,用手抓住耳朵。所以,“取”表示一个动作,义为“捕取、获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寓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某种意义上,①__________。古人常常将月的意象写入诗词中,以情寓于月,妙思无限。②___________。“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在古代文人心中,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无不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生命情怀,他们喜欢将月入诗入文。在这方面,③_________。说到唐诗,人们脑海里浮现出的那一幅画卷里,总会有月。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司马迁及其《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的话,便觉得俗气逼人, 。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 ,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钟爱有加。有一回,明军俘虏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太祖奇其状貌,释之。时帝方阅《汉书》,问识字否,对曰:‘识。’因以书授之。云诵其书甚习。帝大喜,厚加赏赐。”(《明史郭云传》)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 。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 ,在图书市场上风行,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唐宋之际,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读书人大为推崇。
B.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C.唐宋之际,对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被读书人大为推崇。
D.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面目可憎 超世绝伦 手不释卷 洛阳纸贵
B.面目狰狞 史无前例 爱不释手 有口皆碑
C.面目可憎 史无前例 爱不释手 洛阳纸贵
D.面目狰狞 超世绝伦 手不释卷 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