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大力
汪曾祺
金大力想必是有个大名的,但大家都叫他金大力,当面也这样叫。为什么叫他金大力,已经无从查考。
这个金大力只是一个块头很大的家伙,是个瓦匠头儿,是个老实人。
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按说,瓦匠里当头儿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艺好,有两手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前面几条,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个很不够格的瓦匠,他的手艺比一个刚刚学徒的小工强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来。一般老师傅会做的活,不用说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墙时挂线,布瓦时堆瓦脊两边翘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开四面的浮雕……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砌墙会砌出一个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个瓦匠头,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这人很拙于言辞,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条,他倒是具备的:他有一个好人缘儿。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人缘儿会那么好。
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一般的零活,比如检个漏,修补一下被雨水冲坍的山墙,这些,直接雇两个瓦匠来就行了,不必通过金大力。若是新建房屋,或翻盖旧房,就会把金大力叫来。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
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主人家点了头,他就去约人,备料。到窑上订砖,订瓦,到石灰行去订石灰、麻刀、纸脚。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分钱的好处。
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锹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的吉时,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登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子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工了。
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半小时。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碍脚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灰,和黄泥。灰泥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他是个瓦匠,上工时照例也在腰带里掖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他一天使的家伙就是铁锹、抓钩,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只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歇一会,金大力看看太阳,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就走。在壶里洒了两大把茶叶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炉上,灌了两壶水,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下来喝茶!”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他的手艺虽不高,这些还是会看的),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木匠熬胶要点火,瓦匠里有抽烟的)。然后,解下腰带,从头到脚,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扬声告别:“明儿见啦!晚上你们照看着点!”——“好呢,我们会照看。明儿见,金师傅!”
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钱。这我就知足。”
金大力不变样,多少年都是那个样子。高大结实,沉默寡言。不,他也老了。他的头发已经有了几根白的了,虽然还不大显,墨里藏针。
(选自《汪曾祺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篇介绍了金大力的名字、外形、职业以及性格,一个外形“高大结实”内在“老实”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金大力虽然是瓦匠,但他并未靠技艺手艺,而是仅凭人缘好就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当上了瓦匠头儿。
C.这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淳朴自然,与沈从文《边城》的语言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
D.这是一篇散文体小说,和一般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不同,本文主要通过概述和描写的方式来展现金大力的优秀品质。
2.文中描写当地人兴建动工的风俗、一天的工作状态等场景,对塑造金大力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意味深长,蕴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风力发电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绿色能源技术,在陆地风电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已经注意到陆地风能利用所受到的一些限制,如占地面积大、噪声污染等问题。由于海上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当今技术的可行性,海洋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风电市场。欧美海上风电已处于大规模开发的前夕。我国东部沿海水深50 m以内的海域面积辽阔,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沿海经济发达电力紧缺区)很近,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成熟,风电必将会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来源。
(摘编自战培国等《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综述:电力设备》)
材料二:
201 6年11月,《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国家要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海上风电建设,累计并网规模占全国规划规模的90%,开工规模占比85%,同时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等地区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 05GW(IGW=10亿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GW以上。
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
(摘编自《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 海上风电投资前景分析》)
材料三:
中国海上风力发电与欧洲海上风电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问题。
第一,中国地域广,水文条件相对复杂。华东、华南地区夏季面临着台风灾害,而在华北建设海上风场则面临浮冰灾害等,此外盐雾、海流等对风电设备也有着较强的影响。
第二,海上风电具有比较高的投资成本、运营成本以及风险,目前收益缺乏激励性。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海上风电发展,主要包括价格政策和发展规划。但是,海上风电配套产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产业链不成熟,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等工作仍需加强。
第三,出于国防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虑,如何合理地安排海上风电场的位置也是一个问题。目前中国对海洋开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级海洋功能区划极少考虑海上风电场的部署。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对沿海省市因地部署相应发展任务。
第四,尽管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环境和电网系统与中国有差异,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除欧洲外,中国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较为领先。风电厂址水深在8~11米的珠海桂山项目经历了强台风“天鸽”之后,实现了设备零损失,证明了中国海上风电建设应对自然灾害的实力。加之强大的科研及制造实力,中国有希望引领亚洲乃至全球热带、亚热带沿海国家及地区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成为海上风电技术服务及装备输出国。总之,海上风电对中国而言既是鲜有经验可循的挑战,也是一次引领海上风电革命的机遇。
(摘编自林伯强《中国海上风电的挑战与机遇》)
1.下列不属于中国“海上风力发电”优势的一项是 ( )
A.我国东部海域距离沿海经济发达电力紧缺区很近。
B.我国海上风电装机数逐步增加,开工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C.适宜开发的海域面积辽阔,海上风能资源丰富。
D.中国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欧美海上风电处于大规模开发前夕的背景下,随着技术的发展成熟,海上风电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能源来源。
B.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增长率在2013年跌入低谷,之后直到2018年增速放缓,但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 05 GW。
C.虽然中国海上风力发电与欧洲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中国海上风电建设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还是具有实力的。
D.尽管中国海上风电是一场鲜有经验可循的挑战,但经过不懈努力,相信将来会成为继陆地风电后又一发展迅速的绿色能源技术。
3.中国要想抓住引领海上风电革命这一机遇,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教授后也是如此。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城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更将长期存在。
其次,即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城市化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逆,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对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兴的城市正在变得千城一面,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与自然更加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验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现实层面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一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于是“乡村振兴”成为“城镇化”之外的另一条道路。“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乡土正日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现代人旅游新宠和怀旧对象的时代语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会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契机。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乡土文学必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生机。
(摘编自史建国《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村是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它的逐步萎缩使乡土文学面临的现状令人担忧。
B.由于乡土中国的转型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所以仅凭数字就认为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萎缩了的观点可能并不正确。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小,乡土经验对人们来说是充满陌生化的经验。
D.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不但不会使乡土文学走向衰落和消亡,反而会使乡土文学焕发新的生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列举沈从文、莫言的例子,论证了“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B.文章引用关于“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的内容,主要为了阐述“乡村振兴”是“城镇化”之外的另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道路。
C.文章从理性看待乡土空间萎缩、城市人对乡土生活的怀旧和追求、对城镇化发展的补充或修正等方面,论证了“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的道理。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主体部分在逻辑上属于并列式结构,条分缕析,文脉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文学源于生活,所以当“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时,个别人有“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忧虑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
B.一个来自乡土的作家,如果长期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成为一个“新城市人”,其作品的“乡土”气息往往会受到质疑。
C.作家贾平凹曾说:“大量的农村还在,中国农村文明的思维还在。”这与文中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在短时间内不会完成的理念是相通的。
D.乡土文学要想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生机,必须通过白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印第安人射的箭,很多都是自己制造的。箭杆的长短与材料、羽毛的轻重、羽毛离箭头的位置、箭头的重量与材料等都大有关系,足够空气动力学家研究半辈子。
有一次,一位牧师得了个机会问一位有经验的印第安射手的造箭心得。这位射手说,其实只要把箭杆削直了,其它的马虎一点都没有关系。如果箭杆不直,其它方面你就是做得完美无缺,也很难一矢中的。牧师感叹道: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句完成题目。
①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④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⑤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①_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7月,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进入旅游旺季。为妥善解决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维护大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权益,保障布达拉宫等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布达拉宫管理处发布公告称,自2019年7月21日起,实行客流限制,游人参观需提前一天预约。计划参观的游人可通过布达拉宫官网(网上唯一购票渠道)预订和现场预约两种方式预约参观。现场预约时,游客需持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前往预约,每人最多可预约4张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