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唐末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居所破旧”,后者作“缺少”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鼓励弟侄。

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1.A 2.①颈联写的是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泉水发出汩汩之声,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高雅。②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心境的体现。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的态度的赞美之情。 【解析】 1.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 A项,“前者指‘居所破旧’”分析错误,首句的诗意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所以首句的第一个“穷”字指“处境窘困”。 故选A。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概括诗句情感的能力。分析诗句景物描写可根据诗句的含义来分析。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要求分析颈联,首先要分析颈联写了什么景色,然后分析这些景色所体现的环境特点,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由表及里进行分析。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竹影”“泉声”既体现了环境的清幽高雅,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宁静,表达的是作者的喜爱之情。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借以表现诗人对弟侄勤奋刻苦的赞美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淸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为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注],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 宫车晏驾: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文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众人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王。

B.“禁中”又称“禁内”,指帝王所居宫内。因帝王所居的宫苑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的情形。

C.在古文中,“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指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如文中提到的“迁为左丞相”指的是降官。

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侯,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侯居第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以屠狗为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营帐,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词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升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命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押回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2)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京味儿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莱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莱站,大白莱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莱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岀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一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干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嘁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岀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岀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威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翚,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夭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署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莱味儿相呼应。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想要用文字重建北京城,借此怀念一切与北京相关的回忆,自然引出对北京气味儿的想念。

B.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写北京的气味,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民俗谚语,以增添京味儿。

C.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气味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

D.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其丰富的四季特色。

2.理解文中划线的两句话。

(1)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2)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3.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3岁的柬埔寨小伙坤卡今年年初不幸患了面瘫,寻遍了柬埔寨大小医院都没治好,后来听说吴哥国际医院来了一批驻诊的中国医生,坤卡决定去试一试,经过中国医生的针炎治疗,20多天后,坤卡现在已基本痊愈,坤卡一家人连连称赞:“感谢中国医生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自2018年7月首批援柬医生抵达暹粒后,中方的多批医疗专家组为超过3000名当地患者和各国游客提供了医疗服务,驻暹粒领事为公室领事夏永宏表示,泰州援柬医疗专家缓解了当地缺医少药的困境,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环境,提高了医疗救助和健康服务水平。

今年44岁的达拉家住马德望省,患有严重腰椎疾病,特地赶来暹粒尝试中医诊疗,援柬中医穴位专家张东升告诉本报记者“当时达拉的下肢创痛麻木非常严重,走路都成问题,我们给她做了全面检查,并进行了穴位注射。”经过治疗,达拉的创痛逐渐解除,现在基本治愈,她兴奋地说,“中国医术太神奇了!中国医生的医术好,医德高,我对他们充满了信任。”

(摘编自201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中国医术太种奇了”——记中国医疗队在柬埔寨开展医疗援助行动。作者:赵益普林芮)

材料二:

中药熏蒸所用方剂均来源于纯植物中药,具有清扬发散之性,可达到良好的清热、活血、驱风、退翳等作用:辅以其热效应,扩张患处血管,明显改善患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及炎性反应递质吸收等,缓解患眼眼表损伤,促使泪液分泌及泪液循环,因而显著改善眼部组织的营养状况。中药熏蒸也可有效补充患眼水分,刺激泪腺,进而达到促进泪液分泌,修复角膜组织损伤的作用;加之人工泪液也具有润滑眼表、营养角膜、增加泪膜稳定性的作用,可防止角膜结构损害,进一步缓解眼部干、涩、痒等症状,因而治疗后干眼症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均有所改善。

(摘编自赵丽胡小凤徐邦丽《中药熏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视觉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

材料三:

中医很早就传入西方。其实,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不成体系,大都是“小打小闹”。比如,印度是有民族医学的,但是他们没有科研队伍,都是一些个体在制药,墨西哥跟中国一样,民间也是采撷植物的茎和叶然后熬点水来喝,以求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没有系统起来,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药店,没有加工厂,就只是一种民间的经验。在发达国家,德国、英国都有类似的疗法。比如德国也有像中国那样的草药铺,可是德国人自己没有传承下来。英国的传统医药叫顺势疗法,这种疗法基本上就像中国的按摩、针灸这类东西,但它只散落在民间。

但中医,它有系统性,也有传承,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医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医学学派。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国外研究它们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改革开放,中医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外掀起了中医学术研究的热潮,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及瑞士等国,与我们都有合作,也有许多人干脆到中国留学,就学中医。到了现代,国外已经不仅限于引进我们的中医理论和理念了,还邀请许多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师去国外帮助治病。

(摘编自《石学敬院士纪实:一位让中医针炎享誉世界的传奇大师》》

1.下列不属于中医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一项是(    )

A. 中医运用针灸治愈了柬埔寨坤卡久治不效的面瘫,受到其一家人的称赞。

B. 中医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研究中国的针灸和医药。

C. 美国、德国等一些相对发达的回家,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都与我们合作。

D. 许多外国人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医;邀请许多中医大师到国外帮助治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医疗队在柬埔寨开展医疗援助行动,不仅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病痛,而且缓解了当地缺医少药的局面,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环境。

B. 中药熏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表明:用该方法治疗干眼病不仅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等均有改善。

C. 许多中医药方都采用纯植物中药,这些自然界的原生态植物,不仅能医治各种疾病,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D. 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由于种种原因,都不成体系,也没得到很好地传承,所以都不像中医那样影响深远而广泛。

3.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医“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医学学派”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文化复兴是一种文化自信,它意味着文化的绵延不断。何为文化?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即生产、生活工具;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伦理、价值取向,等等。五千年来,器物层次和组织层次的中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断。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都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延续的体现。。

②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统之一的中华文化,能否与经济基础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演进,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精神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答案是肯定的。 

③当西方还是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在欧洲中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而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也颇为活跃。可以说,中华文化以及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④从文化自我更新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既能适应经济基础不断提升、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不断变化,又能保持其精神实质,并以相应形式与变化相呼应。以儒家为例,孔子所以被称为‚圣之时者‛,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他把过去的经典按照时代需要给予了创新性整理和诠释,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儒家文化为重要传承内容的中华文化有能力随着时代而调整、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⑤当一个文化体跟另外一个文化体碰撞时,就会有强势弱势的差别,其决定因素在于经济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完全有可能不断提高。而且,只要有意识地实践、倡导,中国文化也有能力保持其核心伦理价值取向,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上层建筑的创新。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会继续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且会将中华文化发展为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之一。除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6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梦想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不仅是中国梦实现,还因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条件相似,来自于中国复兴经验总结出来来的理论,很有可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人类不断贡献其理论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力量。 

(摘编自林毅夫《从经济学视角看文化自信》,原载于《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的器物、组织、精神层次不断变化,但核心价值体系始终绵延不绝。

B.中华文化伴随经济发展会形成完整的自治体系,从而适应并不断演进经济基础。

C.以儒家文化的“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D.为了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华文化要不断随时代变化进行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经济学视角审视文化自信,较为充分地阐述了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B.③段在中西对比中例证了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伦理价值可与市场经济体系相容。

C.④段中作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可以随时自我更新。

D.文章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化更新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论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演化要适应经济发展,可见,孔子有选择地述而不作是为了适应经济文化。

B.只要不断提高经济基础,中国文化就会在与其他文化体的碰撞中占据主动。

C.“亚洲四小龙”的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以中国复兴理论为指导。

D.对中华文化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认识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复兴充满自信。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漫画,阅读后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一人被石头狠狠绊倒后,却发现眼前有一株破土而出的嫩芽。他仔细、认真地端详,完全忘记了摔倒之痛。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