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幼儿园“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幼儿园“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这种现象近年来非常普遍,____________,甚至传导至幼前阶段,也就是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教这些知识了。更有甚者,小孩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在上奥数班,至于学拼音、英语,更是____________。上海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某个毫无资质的学前班,挤破了头不说,排队报名的黄牛号都涨到5000元,这事情也一度闹得____________。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和儿童的想象力,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个道理很浅显,家长不可能不懂。既然如此,为何家长们依然____________呢?原因就在于,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到时候就能轻松对付课内学习,也就可以比其他同学抢先一步。更重要的是,许多民办小学在招生时,也会明里暗里考察小孩掌握的知识,而那些提前学的孩子更有被录取的优势。

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幼儿园“小学化”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这样也才能避免专项治理工作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死循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靡然成风  层见迭出  沸沸扬扬  蜂拥而至

B.蔚然成风  层见迭出  沸反盈天  趋之若鹜

C.靡然成风  司空见惯  沸沸扬扬  趋之若鹜

D.蔚然成风  司空见惯  沸反盈天  蜂拥而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

B.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儿童的想象力

C.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力

D.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

B.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逐渐减轻

C.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减轻

D.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逐渐得以减轻

 

1.C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为贬义词。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为褒义词。这里面说的是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所以选“靡然成风”。 层见迭出: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这里指这种现象经常见到,所以选“司空见惯”。 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这里指大家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故选“沸沸扬扬”。 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趋之若鹜:本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多做贬义词。大家仍然在追求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所以选“趋之若鹜”。 故选C。 2.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中“弊端”与“显然”不搭配,排除C、D项;“剥夺”与“想象力”不搭配,“禁锢”和“快乐童年”不搭配,排除A。 故选B。 3.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从上句句式结构上看,“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动宾结构的句子,此处句子结构应与之保持一致,结合主语一致的语言连贯性要求,主语不是“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排除BCD。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2)______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无衣》)

(3)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_____________,吟赏烟霞。(柳永《望海潮》)

(5)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6)忧懈怠,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7)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8)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白居易:中唐诗人,时任杭州刺史。②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错落有致。且写景运用多种感官,虚实相间,颇有情趣。

B.颔联用典故写春景,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

C.颈联色彩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D.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些许的寂寞。

2.赏析本诗尾联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彦昭者,甘州张掖人也。父武孟,初以驰骋佃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佃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撰《河西人物志》十卷。

彦昭少以文辞知名。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充修文馆学士。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中宗命彦昭为使,彦昭以既充外使,恐失其宠,殊不悦。司农卿赵履温私谓曰:“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彦昭曰:“计将安出?”履温因为阴托安乐公主密奏留之,中宗乃遣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代彦昭而往。

睿宗时,出为凉州都督,为政清严,将士以下皆动足股栗。又为宋州刺史,入为吏部侍郎,又为刑部尚书、关内道持节巡边使、检校左御史台大夫。

彦昭素与郭元振、张说友善。及萧至忠等伏诛,元振、说等称彦昭先尝密图其事,乃以功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赐实封一百户。殿中侍御史郭震奏:“彦昭以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既因提挈乃践台阶。驱车造门,著妇人之服;携妻就谒,申犹子之情。于时南宪直臣,劾以霜宪,暂加微贬,旋登宠秩。同恶相济,一至于此。乾坤交泰,宇宙再清,不加贬削,法将安措?请付紫微黄门,准法处分。”俄而姚崇入相,甚恶彦昭之为人,由是累贬江州别驾,卒。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彦昭以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既因提挈∕乃践台阶

B.彦昭以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既因提挈∕乃践台阶

C.彦昭以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既因∕提挈乃践台阶

D.彦昭以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既因提∕挈乃践台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迁”指官职的调动,既可以是升职,也可以是贬官,“左迁”指升职,“累迁”则是指多次升职。

B.经史:按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经部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字学方面的书籍,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和某些地理书。

C.吏部: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实封: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虚封之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只有实封,才能享有所得封户之租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孟早年不读书,后受到他母亲激发勤奋苦学,考中进士,直接做了右台侍御史。

B.金城公主出嫁,赵彦昭充当外使,他心中不高兴,通过赵履温向金城公主求情得免。

C.郭震弹劾赵彦昭,说赵彦昭运用女巫赵五娘等诸姑的旁门左道扰乱纲常,应当按照法律给予处置。

D.姚崇做宰相之后,很讨厌赵彦昭为人,所以赵彦昭多次遭贬谪,最后贬作江州别驾。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凉州都督,为政清严,将士以下皆动足股栗。

(2)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

伊莎多拉·邓肯,1878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寒,她母亲白天上课,晚上给他们弹奏贝多芬、肖邦的乐曲,或者朗读莎士比亚、拜伦的作品,因此,邓肯的早年生活是在音乐和诗歌的熏陶中度过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邓肯自幼聪明过人,人称“奇女子”。她尤其擅长舞蹈。6岁时,她就为邻居小朋友召办起了舞蹈“学校”。10岁时,许多有钱人的孩子都请她去教跳舞。11岁时,贫穷的家庭生活使她无法再去上学了。她就整天到公共图书院去,贪婪地读着各种书籍,有时她把书借回来,通宵阅读。

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她认为,当时流行的“芭蕾舞”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足尖踏地旋转的舞姿不美观。她决心创造出一种舞蹈,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为了这一目的,她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和训练。往往一个舞姿要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她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新型舞蹈——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完全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现代自由舞蹈。

然而这种舞艺在当时的美国无人赏识。从旧金山、芝加哥又到纽约,邓肯竟然没有找到一个知音。迫于生计,邓肯改穿短裙跳“刺激性”的舞蹈,挣了一些钱。但到续约时,邓肯拒绝了,她不想违背自己的理想,只做取悦于观众的事。

后来邓肯全家到了伦敦,却因穷困潦倒而只能四处游荡。就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位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阔太太请邓肯在她的宴会厅上献艺。邓肯美丽迷人的面庞,娴熟不俗套的舞姿使与会者赞不绝口。众人喊着喊着:“她跳得真妙!”从此邓肯一鸣惊人,解决了生计问题,也博得了极大的声誉。

以后,她们又到奥地利、匈牙利、俄国等许多国家献艺,每到一处,都引起了观众们热烈的欢呼和赞扬,邓肯成了传奇式的人物,成了名震世界的舞蹈家。

伟大的成就没有使邓肯陶醉,当她红极一时的时候,她没有忘记生她养她的土地,她重返美国,在纽约,她免费为贫民窟的父老兄弟们进行演出。有人说,邓肯的舞蹈,贫民区的人根本看不懂,但邓肯发现“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邓肯的舞蹈感动了每一个人。

邓肯为了传授技艺,在德国、法国、俄国、美国创办过多所舞蹈学校。在巴黎的舞蹈学校,40名学生的生活费用全由她负担,花去了她相当一部分存款,所以邓肯一家的生活一直都不富裕。1921年,邓肯收到了苏俄政府发给她的一封电报,电文如下:“只有苏俄政府能了解您,欢迎速来,将为您建立学校。”邓肯兴奋极了,立即应邀前往。

邓肯在苏联获得了高尚的荣誉。她跳舞、办学,心情极为舒畅。她给世人留下的《邓肯自传》,使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她所创造的现代舞,使她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

1.下列关于现代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舞是对传统的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舞姿不美观的芭蕾舞的改变与创新。

B. 现代舞是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

C. 现代舞的动作虽然自由,但也需要演员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反复探索。

D. 现代舞演出时要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才能演绎出那种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自由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年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也为她后来能创作出《邓肯自传》打下了文字基础。

B. 邓肯在伦敦的演出获得成功,解决了生计问题,也博得了极大的声誉,这也说明获得物质保障是一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C. 邓肯到美国贫民窟演出,“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说明任何阶层的人都有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D. 邓肯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追求新舞蹈的理想等等内容,使《邓肯自传》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让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

3.从文章看,伊莎多拉·邓肯“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好的顾客

(法国)亨·特罗亚

厄泰尔普夫妇的花圈铺子恰好设在一个市民公墓的附近。店铺外陈列着三五个花圈,暗紫色的飘带在风中飘荡着,店铺内的各种花圈摆放得错落有致,在昏黄的灯光下静默不语。

一天傍晚,快关店门的时候,厄泰尔普太太正在忙着结账,突然进来一个陌生人。他很瘦,看上去有七十来岁,显得很忧虑,一只手按住胸口,显出痛苦的表情,双目直勾勾的,撅着嘴唇,象个真正要买东西的顾客。

厄泰尔普太太温和地招呼客人:“花圈都在这儿,您要多大价钱的?您同那位仙逝的人之间的关系?”

一听这话,陌生的顾客变了相,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低声说:

“亲戚关系。”

“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

“他是您的什么人?”

顾客拉长了脸,盯着厄泰尔普太太的前额,那眼神好象是喷射而出的一股冷水。

“无可奉告,但每一种要一个。”

“请原谅!”厄泰尔普太太惊得透不过气来,低声说。

“每种一个,别再啰嗦!”那人气愤地重说了一遍,“当然仅限于男性的,这很清楚,在我看来!”

“我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您家所有的男人在一次事故中全部遇难了!”

“一点不错!”陌生人辩白道,“但是,快一点,把那个送给伯伯的花圈放好一点,摆在这里!我坐在司机的旁边……”

他毫无争议地付完钱,上了出租汽车,关上车门,没有打招呼,汽车就开走了。

回到店里, 她把此事的经过叙述给丈夫维克多听。

“谁会付这么一大笔款子?”维克多说,“你开玩笑!他没让你减一点价钱,而且数量又是很多。毫无疑问,他想在近几天把家中的男性逐个干掉,或者一次灭绝。”

厄泰尔普太太感到这真可怕。应该不惜一切避免这样的大屠杀,需要赶紧采取措施,她选择了报警。

一年快过去了,那个不可捉摸的顾客并没有表现出杀人的行为。

忙碌了一天,厄泰尔普太太心坐在店门口,想透口气,还没坐五分钟,突然看见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正走着她想要找的那个恶棍。厄泰尔普太太像打了鸡血一样,她不假思索地站起来,穿过马路,跟上那人。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他走进了一道走廊, 她蹩在墙角,远远监视着。她看近他打开了一个房门,厄泰尔普太太突然出现:

“站着别动!”

“莫里斯·巴罗丹。”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七十……但是,您有什么权力问我这些?”

“不许动!”

“不要这样,太太,我是在自己家里,我有权……”

“你什么权也没有。你得听我的,是我卖给你的这些花圈!”

一听这话,莫里斯·巴罗丹用双手捂起了脸,双膝略微弯曲了下来。厄泰尔普太太看到她正击中了那人的疼处,接着说:

“是的,当时我没有弄清你买那么多花圈的用意。但是,我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你是一个坏人,倒是想得出谋害亲人的鬼点子。我已经报告了警察……”

“已经报告了警察?”莫里斯·罗巴丹低声说。

他坐在一把椅子上,仍捂着脸,哽咽了起来。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

“不应该报告警察,”他呜咽着说,“我没有害人的心,我向您发誓……”

“我很想相信你,”她嘲弄似的驳斥道,“但是,请你解释一下,你从我这里买一整套花圈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抬起了头,苍老多皱的脸上挂满了泪水,象被雨水打湿的破布。嘴唇在黄牙上哆嗦着,磕磕巴巴地说:

“这是……这是一个秘密……我全给您说了吧……是这样,我老了……有心脏病……医生们都说我还能活几个月,也许只能活几天……简单地说,我总是想着死,想着自己的葬礼。在这个世界导上,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什么人也没有。因此……可以想象出我那穿街而过的柩车,没有一个花圈,没有一束鲜花,默默无闻,光秃秃,孤零零。为了避免这沮丧的结局,我想给自己造出所有的亲人来。我买的那些花圈的飘带表示出为失去我这样的父亲、祖父、兄弟、儿子、伯伯、表兄、女婿、丈夫等等而感到的痛苦……我事先置身于这所有假造的同情中,被这多种的亲属关系所缠绕。从此之后,我心安理得了,感到生活在亲人们的中间,被人爱着,心里很温暖。好象人们确实怜惜我……”

他微微动着嘴唇,喃喃道: “我在您眼里是荒诞可笑的,请原谅……”

“请求原谅的应该是我!” 厄泰尔普太太泪流满面。

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几个月之后,他死了。他的葬礼惊动了所有爱看热闹的人。柩车上却堆满了花圈,看上去真象巍峨的高山。一条条紫色的飘带显示出一个繁茂而忠实的家族的痛苦。在花圈堆中,有一个由厄泰尔普夫妇献的特大花圈,飘带上写着一行金字:“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交代花圈铺子在公墓附近,环境阴森、色彩暗淡,渲染了肃穆悲伤的氛围,引起下文人物的出场。

B.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逼真传神。比如“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体现了她的冷酷无情。

C.厄泰尔普太太的丈夫维克多作为次要人物在小说了出场很少,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情节一波三折,紧张刺激。

D.小说的结局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莫里斯·巴罗丹身患重病前文已有伏笔,而看似突兀的结局更能表现主题。

2.小说中的“花圈”与莫里斯·巴罗丹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3.请探究小说标题《最好的顾客》的深刻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