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各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成语在语境中的词义。成语题误点设置一般有: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A项,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用作贬义。此处用于“选手各个表现出色”不符合语境。 B项,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此处用于“田园生活”,属于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C项,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不归还。此处用于“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明显不符合语境。 D项,符合语境。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兰亭聚会时天空广大、事物繁多的景象。

(2)《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在观察“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往往会有心得体会,其原因是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物诗。第一、二句用矜夸的口吻写蜜蜂占尽无限风光的平原、田野和山岭,蜜蜂自身也可谓“风光无限”。

B.第三、四句写蜜蜂辛勤采花酿蜜,其中“采得百花”与“辛苦”对应,“成蜜”与“甜”对应,暗含感叹意味。

C.蜜蜂,无疑是此诗的吟咏对象。诗人对这一吟咏对象虽有怜悯之意,但对它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并不十分明显。

D.此诗虽然全是用议论的方式写成的,但由于诗人用语浅近如白话,所写对象又广为读者熟知,所以读起来仍然觉得很生动。

2.有人说,此诗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有人说,此诗是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有人认为,此诗歌颂与讽刺二者兼具。以上三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福,自如锡,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未几,拜工部尚书。永乐三年,陈瑛劾福不恤工匠,改北京行部尚书。明年坐事,逮下诏狱,谪充为事官。已,复职,安南军饷。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址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奉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址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

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载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福在交址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福还,交址贼遂剧,讫不能靖。仁宗崩,督献陵工。宣德七年,帝王改福官南京。明年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留都文臣参机务,自福始。隆用福言,政肃民安。正统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节选自《明史·列传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B.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C.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D.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代称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为太学生。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是中国古典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B.古代授予官职称“拜”。除了“拜”之外,古代授予官职的词还有“除”、“辟”、“察”、“举”、“荐”等。“超拜”,是“破格提拔”的意思。

C.洪武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封建时代,帝王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往往并行使用。同一个帝王,可能使用过多个年号。

D.督,既可以指某种官职,也可以用作动词,往往有“主管”、“统领”等意思;《三国演义》中被张飞鞭打的“督邮”则是汉代郡一级的主管巡察的重要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福颇具才干,深受皇帝倚重。明太祖破格提拔他为工部右侍郎,建文帝时深受重用。虽然名列成祖奸党名单,但是成祖没有听信李景隆指摘,恢复了他的官职。

B.黄福做事符合实际,都很有条理,上述请求减轻赋税,兴办学校,置办官师,抑制豪强,改善交通运输,抚慰父老,禁止官吏扰民,因此上下都很顺从服气。

C.黄福在交址为官不畏豪强,多次抑制马骐仗着自己受宠爱就虐待民众的行为,曾经遭到马骐的诬陷;离开交址的时候,民众哭泣不舍。

D.黄福为官清廉,不事家产。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罢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

(2)为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见了郑伯,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太子丹访得勇士夏扶、宋意,皆厚待之。有秦武阳,年十三,白昼杀人于都市,市人畏不敢近,太子赦其罪,收致于门下。太子丹乃悉召夏扶、宋意、秦武阳至,与田光相见。田光一一相过,问其姓名,谓太子曰:“臣窃观太子客,俱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则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则面青;秦武阳骨勇之人,怒则面白。夫怒形于面而使人觉之,何以济事?臣所知有荆轲者,乃神勇之人,喜怒不行,似为胜之。”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材料三:

若燕、秦之事,则国家大计也。不特燕非子丹一人之事,即秦亦非王政一人之事也。无论荆轲技艺生疏,不能成刺;即使其剑术果精,副行应手,竟得秦王而刺之。夫秦之图燕,固国之大计,非王政一人之私也。一王死,秦复立一王,其怨燕更深,而用兵愈奋,安足以制秦人之命,而缓燕须臾之亡乎?若说生劫秦王,更是可笑。秦之以诈力欺人而取人,其来久矣,王政尤为枭桀之甚者也。苟得而劫之,固不患其不许也。但反诸侯之侵地,非比于授受尺寸之物,可结局于立谈之顷者也。王政即许之,能保其必践乎?许之而复背约,荆轲仍有更进之术乎?既皆不能,则劫之犹无劫也。

(清·蔡元放)

材料四:

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正是项羽“君王之度”的表现。无论在人格上,还是在道德伦理上,项羽都表现出了宽容、豁达之心啊!如果说作为一个君王心地仁慈是个缺点,那也是因为项羽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假使他生活在现在,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作为一个国君,谋略当然也应该有,但比起刘邦的老奸巨猾,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我个人倒认为项羽比他高尚得多,古语云“君子坦荡荡” ,项羽是真正的君子!

(无名氏《这样一个项羽》)

1.下列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对郑伯“一拜”“再拜”,说明他是个有礼之人,但他的言辞中也隐含着对郑伯没有在早年间重用自己的不满。

B.面对郑伯的“邀请”,烛之武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C.在材料一和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都有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D.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及在场的佚之狐的直言鼓动,都构成了烛之武终于出山的原因。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中田光对夏扶、宋意和秦武阳的评价令人耳目一新,但田光为了向太子丹推荐荆轲而违背事实贬低此三人,有失公允。

B.在材料三中,蔡元放对“荆轲刺秦王”的价值和意义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其中使用的比喻论证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C.在表达方式上,材料二属于叙述,材料三属于议论;两则材料的内容及主旨具有高度的重合性,让我们增广了见识。

D.材料四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表现了宽容豁达的君子气度,刘邦却是不择手段的小人。这种认识虽然有失偏颇,但作为作者的一种主观感悟,也无可厚非。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和你自己的思考,请你从烛之武、荆轲、项羽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人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对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又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司机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忙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了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许多许多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 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主人公差不多先生一生信奉“差不多”哲学,他不但在日常生活小事中践行这种哲学,而且在极其重要的事情上也马虎潦草,苟且迁就,是一个可悲的小人物。

B.差不多先生很普通,很不起眼;他有致命的缺点,却从不反思,更无意改正,最终搭上自己的性命也没有觉悟。他有值得人们同情的一面,也有令人憎恶的一面。

C.乘坐火车误之点后,差不多先生“心理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这一简单的心理描写,表明他对自己不守时的行为虽有自责,却并无悔改之意。

D.小说结尾部分说:“许多人都学他的榜样”,“人人都成为了一个差不多先生”,“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这一点睛之笔,有力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2.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差不多先生。小说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的差不多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可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相媲美,两者均可起到警醒国民的作用。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请结合差不多先生这一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