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郑国人钟仪被楚兵俘虏成为楚国的囚徒后,两年中一直带着自己国家的帽子。此以“楚囚”指“囚徒”。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B.“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C.尾联使用了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D.本诗写景富有变化,有全景描写,有仰视,有俯瞰,有动静结合;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与“红衣落尽渚莲愁”中“莲”所含感情色彩最接近的一项是

A.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B.江南可采,莲叶何田田

C.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D.筑室兮水中,葺之兮

3.这首诗以“望”字来组织材料,着意写景,请问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C 2.A 3.①首联是作者对长安的整体概览,呼应了标题。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②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描绘了一幅残星点点,雁阵南飞;人倚高楼,笛声悠悠的深秋画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项,错在“伴随着丰富的联想”这个地方,其实这些景致都是诗人拂晓时节亲眼所见,而不是“联想”的。 B项,“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这个地方错误,从原句“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可以看出诗人看到枯枝败荷的深秋景致,内心是惆怅伤感的,而不是“闲适”。 D项,错在“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这个地方,从“云物凄清拂曙流”“残星几点雁横塞”“红衣落尽渚莲愁”等诗句中的意象看出,这些景象是凄清、伤感,令人酸楚惆怅的,而不是“清新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关键词句,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和诗人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特定的意象、景物,来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或直接用饱含情感字眼的词语来抒发内心的情愫。本题要求选择与“红衣落尽渚莲愁”中“莲”所含感情色彩最接近的一项。“莲花”是花中的君子,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同时,“莲”与“怜”同音,有怜爱之意。例句“红衣落尽渚莲愁”中“莲”赋予了诗人的情愫,变得多愁善感起来。深秋时节,残荷枯枝,妖冶的莲花跑偏飞落,一幅衰颓的景象。 A项,“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时令也是秋天,而且也有一个“残”字,表现出肃杀萧条的意境,寄托的都是诗人伤感、悲悯的情怀。 故选A。 3.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语言和技巧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熟知各种技法,能加以辨析并分析其作用。诗歌手法一般分为表达方式类、表现手法类、结构方式类、语言手法类,要能予以细化,如表达方式类主要是描写和抒情的手法。同时熟知此类题的答题思路:点明手法,对其运用情况加以说明,分析其作用。本题要求回答:这首诗以“望”字来组织材料,着意写景,请问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首先弄明白诗中的前两联值得就是首联和颔联。然后先理解这两联的意思,接着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描绘的画面。审题的重点是“望”字。“望”有远望,近观;有仰望,有俯瞰。概括起来就是远近结合、俯仰结合。“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是作者的远望所见,是长安全景的概览,呼应了标题。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运用了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的是残星寥落,雁阵南归;远处高楼,笛声悠扬的画面。作答时,要具体结合诗句分析哪个地方是动,哪个地方是静;哪个是远,哪个是近。总之,不能脱离文本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元微之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是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项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暖寒饥饱,此一泰也。江州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大抵若是,不能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坐或睡。又阐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取材于向居易《与元微之书》)

注:①元微之:即作者好友元稹,此时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微之我也,其若是乎!         于:对

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方寸:衣食

C.大抵若是,不能记。           殚:尽

D.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坐或睡   或:有的

2.根据文章意思,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入一首元稹的诗,最适合的是

A.等闲相见销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C.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D.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3.简要概括文章第三段中“一泰”、“二泰”的内容。(每条不超过四个字)。

一泰

二泰

三泰

 

 

山水胜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可以拨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   甲   ”,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   (一)   ,友情的(二)   ,乡愁的   (三)  ,韶华的   (四)   。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1.下列选项中填入甲处最恰当的是

①江湖  ②一杯  ③春风  ④灯  ⑤酒  ⑥桃李  ⑦十年  ⑧夜雨

A.①⑧⑦④⑥③②⑤ B.⑥③②⑤⑧①⑦④

C.⑥③②⑤①⑧⑦④ D.①③②⑤⑥⑧⑦④

2.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一)(二)(三)(四)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馨香    温暖    沉重    流逝 B.馨香    温润    深重    消逝

C.温馨    温暖    深重    消逝 D.温馨    温润    沉重    流逝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玉环天生明质,相形之下,六宫美人全都黯然失色,以众妃衬托了玉环的美貌。(白居易《长恨歌》)

B.“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作者在临安春光中写书法,饮清茶,欣赏西湖美景,过着闲适安逸的生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C.“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写的是敌人践踏了我们的行列,我们的骖马已经倒地,突出了战况的惨烈。(屈原《国商》)

D.“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指眉头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写出词人与丈夫分处两地的愁情难遣。(李清照《一剪梅》)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比喻

C.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用典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夸张

 

查看答案

下列与古诗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懒起画蛾眉”中的“蛾眉”是飞蛾触须般细弯的眉毛,多指美人之眉,也写作“娥眉”。“宛转娥眉马前死”中则以“娥眉”代指美人。

B.古诗中常以“鱼雁”指书信。“鸿雁长飞光不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中的鱼、雁都是传书的信使。

C.“玉箸应啼别离后”中用玉制的筷子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梨花一枝春带雨”写贵妃脸上带泪,如带雨的梨花。两句都用了比喻手法。

D.“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有很多别称。诗句“千里共蝉娟”中的“蝉娟”、“露脚斜飞湿寒兔”中的“寒兔”都是指月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