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
科学家已有确凿证据证明暗物质的确存在,但它是“何方神圣”一直是未解之谜。有理论认为,暗物质可能是一种名为轴子的粒子,对现有的引力波天文台进行简单改造,或许就可以发现这些粒子的“芳踪”。轴子几乎不与我们熟悉的物质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很好的暗物质候选粒子。但观测轴子的理论方法需要用到极强的磁场,开支不菲。因此,可对现有引力波天文台,比如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以及日本的神冈引力波探测设施进行改造,在不损害其现有功能的情况下,让其“一物两用”,搜寻轴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华早期文明如满天星斗,分布于中国各地,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都是重要的文明起源地,但黄河流域无疑最重要、最集中并最终成为主体,黄河流域①______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始终处于最发达的地位,并非出于偶然。在人类的生产力还非常原始的条件下,②______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比现在偏高,原始环境没有受到破坏或干扰,因此大多故地方具有适宜人类生存和生产的条件:地势适中,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或接近水源但又足以躲避洪水,植被良好但不过于茂密,有足够的动植物供狩猎或采集,土地肥沃而疏松。而在黄河流域之外,尽管③______,却缺少大范围、成片的、拥有综合优势的区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育精神扎根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向美、向善、向上的引领。中华美育精神使中华民族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形成了强大共识和______。“美育”的概念虽然于20世纪初才引入中国,但美育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______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 )。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中,人们敬畏天地、道法自然,获得生命方向的______;在“礼乐教化”的熏陶中,人们“从心所欲不逾矩”,获得“尽善尽美”的蓬勃情感与高尚修为;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不辍读书,以立性命,勤劳耕作,以立高德,获得书香的化育和家风的滋养。中华美育始终根系中华民族精神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凝聚力 星罗棋布 引导 基石
B.聚合力 灿若星辰 引导 命脉
C.凝聚力 灿若星辰 引领 命脉
D.聚合力 星罗棋布 引领 基石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贯穿着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
B.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贯穿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C.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贯穿
D.贯穿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的美育之光在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勤劳耕作,以立性命,不辍读书,以立高德,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
B.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勤劳耕作,以立性命,不辍读书,以立高德,获得书香的滋养和家风的化育。
C.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要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就应不辍读书,以立高德,勤劳耕作,以立性命。
D.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要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就应不辍读书,以立性命,勤劳耕作,以立高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故事,写出蜀道地理之险峻,开辟之艰难。
(2)杜甫《登高》中包含着诗人多重人生之悲,其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到难返故里、漂泊不定、万物萧索之悲,“____________”一句则体现了孤寂一躯、抱病登台、人近寿终之悲。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音乐演奏的一种特殊效果:虽然乐声中间暂时停顿,但听众仍会沉浸在原来的审美情境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武关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行至武关,览古兴怀,以拟人手法将自己盘桓于此说成“碧溪”挽留。
B.颔联将郑袖的得宠与屈原的放逐进行对比,诗人的一贬一褒之意蕴于其中。
C.颈联在构思上过渡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自然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
D.诗人借屈原被放逐后的漂泊无依,来映射自己四处流落、怀才不遇的悲楚境遇。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 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荐走卒,甚得其心。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①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动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节选自《汉书·胡建传》)
(注)①窬(yú):捷径孔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B.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C.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D.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正丞:军正指古代军中执法官,掌军事刑法。汉设军正丞,是军正的副职。
B.二千石:汉朝官员俸禄等级,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郡守。
C.三王:文中指夏、商、周三朝第一位帝王的总称,夏商、周合称为“三代”。
D.祠:即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专指为供奉和祭祀祖先或先贤而修建的供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建与士卒共甘苦,深得其心。胡建经常步行,和士卒们生活在一起,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士卒们都听从胡建的指挥。
B.胡建做事冷静果敢,执法严厉。在处理监军御史私下做买卖的事情时,他秉公执法,先斩后奏,并向朝廷详细禀报了原委。
C.胡建深得皇帝赞誉,名声显扬。对于胡建斩杀监军御史一事,皇帝在诏书中引经据典赞同他的做法,胡建因此而显名。
D.胡建遭受公主陷害,自尽而亡。胡建带人围捕刺客时,一路追射盖主的家奴使其逃散,后遭陷害被抓捕,他自杀身亡。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淝水之战》)
(3)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段太尉逸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