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歌曲《黎明前的黑夜》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信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歌曲《黎明前的黑夜》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信仰年少的梦想/挫折不过梦一场/烧不尽的野火/勇敢面对生活/打破缚束枷锁/结果那么赤裸裸/路途坎坎又坷坷/打不倒的那么多/何必任由他诉说/受折磨/我们都是骄子……”

想要迎来黎明的曙光,必须经历黎明前的黑暗。大自然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黎明是黑暗铸就的辉煌 我不知道我已经在这里沉睡了多久。 那一天,我从母亲身上跌落,宣告了自己的成熟,而后,一只满身羽毛的大东西落下时看见我并带走了我,御风飞行的感觉让我晕眩,然后,我被丢在这里。两边的岩石不复母亲怀抱的柔软香甜,薄薄的尘土覆盖了我,我的周身充斥着黑暗。 我是一颗松子。 秋天阵阵的风吹,我感觉自己身上的土尘越来越重,我几近窒息,我再也看不见春日环绕香花覆飞的蝴蝶,汲不到清晨甘美的露水,听不到夏日懒散鸣蝉的欢叫,闻不到叶子兄弟身上散发的阵阵松香。我要绝望了,我哭着,却再也没有多余的水分供我当作泪水流淌,我不敢大口喘息,害怕就此死去,再见不到那美好的太阳。 冬风凛冽了整个世界,我在岩石和泥土中间瑟缩着,再没有一点温度,我累了,渐渐合上了疲惫的双眼。眼前,依稀是妈妈和蔼的音容笑貌,她说:“孩子,无论多苦多累多冷,别放弃活着的希望。”我想再叫一声妈妈,扑进她的怀里,可我很累,真的很累,意识开始模糊,思绪也渐行渐远。 我不知道我已经在这沉睡了多久。 有一天,我被一种奇异的,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唤醒,我在一片黑暗之中睁开了双眸,一滴水忽至,滋润了我几近干涸的心,温暖包围了我,我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挣脱这身外壳的束缚。 我疯狂地汲取水分,积蓄力量,“让我出去!我想念那明媚的阳光!”蓦的,外壳被我挣脱裂开,我感觉自己伸长了臂膀! 再长大一些!我举着双臂向上,触及了与两边岩石一样坚硬的重量。我慌了,怎么这样重?“不能放弃!”有个声音在我脑海里呐喊,于是举直双臂,我一次次向上,向上,累,刻骨的痛,我换用头去顶,一次,两次……一百次,一百零一次…… 终于,那股重量忽地消失了,滚落一边,我破土而出,就在那一刻,那疲惫不堪又满怀成功喜悦的一刻,我看见一轮红日,喷薄着,跃出了地平线,这是我无数个日夜梦想看到的,这是我流尽汗水泪水时时惦念的! 我热泪盈眶,伸长着臂膀去拥抱柔软的阳光,我这时才知道,那么多的苦痛折磨,冰凉绝望,走过了,都会圆满的,而能再次看见阳光,之前的黑暗于我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现在,我是一棵松树,生在峭壁裂缝之中,看雄鹰翔越,为天地司晨! 回忆那些绝望而冰冷压抑的日子,我含笑默立,我一直感谢,那些日子,他们成就了我。而我从未放弃,所以我的名字,唤作劲松!我一直记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成长,我明白了黎明是黑暗铸就的辉煌这个道理。 【解析】 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审题要“三清”: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构思要“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 所给的材料是歌曲《黎明前的黑夜》中的一段歌词,我们需要找出歌词中的关键词,比如,信仰、梦想、挫折、勇敢、打破、骄子。那就是为了信仰和梦想,要不怕挫折,勇敢面对,打破枷锁,最终成为骄子。“成为骄子”是黎明,“挫折”“枷锁”等是黑暗,“勇敢”“打破”是途径。 引导语是:“想要迎来黎明的曙光,必须经历黎明前的黑暗。大自然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引导学生思考“曙光”和“黑暗”之间的关系以及由“黑暗”到达“曙光”的途径。 立意 1、黎明是黑暗铸就的辉煌 2、为了信仰,勇敢拼一场 3、为梦想,不怕创伤 4、打败挫折,勇敢面对,才能成功 5、打破黑暗枷锁,迎接黎明曙光 6、骄子来自黑夜 素材 1、黎明之前阴霾与希望共存。 2、他选择了停下脚步,他在陆地上生活了很久,看到了很多除了远方更多的东西。他明白,只有身处黑暗才能感受到黎明到来的喜悦,他选择再次踏上征途,不论迎接他的是阴霾还是希望,去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永不放弃。 3、伴随黑暗的是黎明,同样道理,伴随付出的是回报。任何一件事,只要你努力奋斗过,专心过。相信吧!在那黑暗尽头,会有一丝丝亮光,那是成功在向你招手,那道光,将指引你的下一步,下一步…… 4、人们啊!要记住,当地球的南方是白天是,在北方的便是黑夜。那个漫长的夜晚终究会离开北方,来到南方;白天也一样。然而,北方会迎接下一个黑夜,下下个白天过后,又会是黑夜。黎明的曙光只有在黑暗之后才会出现! 5、奥斯特洛夫斯基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变得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应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结构 这是一篇寓言,以第一人称写一颗松子的故事。 先是写松子从母亲身上跌落后被大鸟丢弃,环境严酷,周身充斥着黑暗。 接着写秋天到来的时松子的孤独,绝望,干枯。又写冬天到来时的寒冷,疲累,继而是沉睡。这些都是“黎明”前的“黑暗”。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松子被滋润,被温暖,终于挣破外壳,顶掉岩石,这是与“黑暗”的战斗过程。终于,看到了红日,成了一棵松树。 最后,揭示寓意,有坚忍不拔之志,黑暗就能成为铸造辉煌的黎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

科学家已有确凿证据证明暗物质的确存在,但它是“何方神圣”一直是未解之谜。有理论认为,暗物质可能是一种名为轴子的粒子,对现有的引力波天文台进行简单改造,或许就可以发现这些粒子的“芳踪”。轴子几乎不与我们熟悉的物质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很好的暗物质候选粒子。但观测轴子的理论方法需要用到极强的磁场,开支不菲。因此,可对现有引力波天文台,比如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以及日本的神冈引力波探测设施进行改造,在不损害其现有功能的情况下,让其“一物两用”,搜寻轴子。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华早期文明如满天星斗,分布于中国各地,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都是重要的文明起源地,但黄河流域无疑最重要、最集中并最终成为主体,黄河流域①______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始终处于最发达的地位,并非出于偶然。在人类的生产力还非常原始的条件下,②______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比现在偏高,原始环境没有受到破坏或干扰,因此大多故地方具有适宜人类生存和生产的条件:地势适中,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或接近水源但又足以躲避洪水,植被良好但不过于茂密,有足够的动植物供狩猎或采集,土地肥沃而疏松。而在黄河流域之外,尽管③______,却缺少大范围、成片的、拥有综合优势的区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育精神扎根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向美、向善、向上的引领。中华美育精神使中华民族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形成了强大共识和______。“美育”的概念虽然于20世纪初才引入中国,但美育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______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    )。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中,人们敬畏天地、道法自然,获得生命方向的______;在“礼乐教化”的熏陶中,人们“从心所欲不逾矩”,获得“尽善尽美”的蓬勃情感与高尚修为;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不辍读书,以立性命,勤劳耕作,以立高德,获得书香的化育和家风的滋养。中华美育始终根系中华民族精神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凝聚力   星罗棋布   引导   基石

B.聚合力   灿若星辰   引导   命脉

C.凝聚力   灿若星辰   引领   命脉

D.聚合力   星罗棋布   引领   基石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贯穿着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

B.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贯穿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C.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贯穿

D.贯穿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的美育之光在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勤劳耕作,以立性命,不辍读书,以立高德,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

B.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勤劳耕作,以立性命,不辍读书,以立高德,获得书香的滋养和家风的化育。

C.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要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就应不辍读书,以立高德,勤劳耕作,以立性命。

D.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要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就应不辍读书,以立性命,勤劳耕作,以立高德。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故事,写出蜀道地理之险峻,开辟之艰难。

(2)杜甫《登高》中包含着诗人多重人生之悲,其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到难返故里、漂泊不定、万物萧索之悲,“____________”一句则体现了孤寂一躯、抱病登台、人近寿终之悲。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音乐演奏的一种特殊效果:虽然乐声中间暂时停顿,但听众仍会沉浸在原来的审美情境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武关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行至武关,览古兴怀,以拟人手法将自己盘桓于此说成“碧溪”挽留。

B.颔联将郑袖的得宠与屈原的放逐进行对比,诗人的一贬一褒之意蕴于其中。

C.颈联在构思上过渡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自然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

D.诗人借屈原被放逐后的漂泊无依,来映射自己四处流落、怀才不遇的悲楚境遇。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