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走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剥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歌曲《黎明前的黑夜》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信仰年少的梦想/挫折不过梦一场/烧不尽的野火/勇敢面对生活/打破缚束枷锁/结果那么赤裸裸/路途坎坎又坷坷/打不倒的那么多/何必任由他诉说/受折磨/我们都是骄子……”
想要迎来黎明的曙光,必须经历黎明前的黑暗。大自然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
科学家已有确凿证据证明暗物质的确存在,但它是“何方神圣”一直是未解之谜。有理论认为,暗物质可能是一种名为轴子的粒子,对现有的引力波天文台进行简单改造,或许就可以发现这些粒子的“芳踪”。轴子几乎不与我们熟悉的物质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很好的暗物质候选粒子。但观测轴子的理论方法需要用到极强的磁场,开支不菲。因此,可对现有引力波天文台,比如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以及日本的神冈引力波探测设施进行改造,在不损害其现有功能的情况下,让其“一物两用”,搜寻轴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华早期文明如满天星斗,分布于中国各地,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都是重要的文明起源地,但黄河流域无疑最重要、最集中并最终成为主体,黄河流域①______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始终处于最发达的地位,并非出于偶然。在人类的生产力还非常原始的条件下,②______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比现在偏高,原始环境没有受到破坏或干扰,因此大多故地方具有适宜人类生存和生产的条件:地势适中,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或接近水源但又足以躲避洪水,植被良好但不过于茂密,有足够的动植物供狩猎或采集,土地肥沃而疏松。而在黄河流域之外,尽管③______,却缺少大范围、成片的、拥有综合优势的区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育精神扎根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向美、向善、向上的引领。中华美育精神使中华民族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形成了强大共识和______。“美育”的概念虽然于20世纪初才引入中国,但美育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______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 )。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中,人们敬畏天地、道法自然,获得生命方向的______;在“礼乐教化”的熏陶中,人们“从心所欲不逾矩”,获得“尽善尽美”的蓬勃情感与高尚修为;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不辍读书,以立性命,勤劳耕作,以立高德,获得书香的化育和家风的滋养。中华美育始终根系中华民族精神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凝聚力 星罗棋布 引导 基石
B.聚合力 灿若星辰 引导 命脉
C.凝聚力 灿若星辰 引领 命脉
D.聚合力 星罗棋布 引领 基石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贯穿着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
B.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贯穿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C.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贯穿
D.贯穿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的美育之光在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勤劳耕作,以立性命,不辍读书,以立高德,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
B.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勤劳耕作,以立性命,不辍读书,以立高德,获得书香的滋养和家风的化育。
C.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要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就应不辍读书,以立高德,勤劳耕作,以立性命。
D.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要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就应不辍读书,以立性命,勤劳耕作,以立高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故事,写出蜀道地理之险峻,开辟之艰难。
(2)杜甫《登高》中包含着诗人多重人生之悲,其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到难返故里、漂泊不定、万物萧索之悲,“____________”一句则体现了孤寂一躯、抱病登台、人近寿终之悲。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音乐演奏的一种特殊效果:虽然乐声中间暂时停顿,但听众仍会沉浸在原来的审美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