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智能手机可以作为高中学生的学习用具...

根据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智能手机可以作为高中学生的学习用具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对智能手机断然说“不” 现在是个信息社会,手机的更新日新月异。特别是智能手机,简直是我们生活中的宠儿。一机在手,畅游天下;一机在手,掌控生活。面对着花样不断翻新功能日益强大的智能手机,高中生也是人手一部,机不离手。于是,有人就说了,何不因势利导,让智能手机成为高中生的学习用具,让他们遇到问题随时“有机可询”,岂不美哉? 诚然,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对象复杂,无时无刻都在面临着棘手的问题。有时老师都不在身旁,查一下百度,什么问题都可在刹那间迎刃而解了。此等做法,赞同者振振有词,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推究,终究不住推敲。实则,高中生把智能手机作为学习用具,弊大于利,害莫大焉。作为高中生,要勇敢地对智能手机说“不”。 古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言中的“其器”,是与“其事”密切相关的,即“做好此事”就必须要“利好此器”的。否则,此事就做不好或做不成。然而,智能手机于高中生来说,根本不是必须的“器”,此器非彼器。主张智能手机可以作为高中生学习用具的人,无非看中了智能手机轻巧方便功能多多的所谓的优点。若智能手机可作为学习用具,那其它类似于智能手机的电子产品,不也是可以作为学习用具吗?若这种学习用具过多过滥,学生必定会依赖成惯的。那接下来就有好戏看了,在自习课和晚修课上,学生不是在看书做题,而是在不断地用手指戳手机屏。大道至简,其实,于“学习”而言,其“器”就是必要的“书笔纸”,外加一个还不算愚蠢的大脑。高中生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会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无需用手机便可以完成的。 在学习中,幻想把智能手机作为学习用具,其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高中生学习的内容,无外乎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文科知识,在课本上足以查到。需要借助手机查的内容,不是主流。文科生不把知识点回归到课本,而是依附于手机,这就是学知识不扎实不落地的表现。理科知识,鲜活的多死呆的少,演算推理的多记忆背诵的少。此种情况下,还要高喊用智能手机,那只能是扯淡了。至于说要用智能手机编排文档,对于繁忙的高中生来说,既没这个时间,也没这个必要。真要把文档形成电子版,用电脑不是更快吗?何必要用手机呢? 不可否认,现在是“微时代”,微博微信大行其道。特别是微信公众号,海量信息铺天而来,用智能手机是可以略知一二的。可是,某些知识点信息,学校和老师完全可以提供。另外,别忘了,贪玩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性,不好把控。那些叫喊着把智能手机作为学习用具的学生,大部分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稍稍用智能手机查了一下资料后,转身就开始浏览网页,趣打游戏,微信Q聊,一发而不可收拾。玩手机是有瘾的,成年人尚且如此,遑论未成年的高中生? 由此观之,把智能手机作为高中生的学习用具,有点作用,但作用不大。某中学当众砸毁学生手机,先不论其做法如何,单从此举看,玩手机所造成的危害真的是让老师和家长有切肤之痛啊。成年人万万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旦你的孩子打着用手机作为学习用具的幌子而行玩乐之实,成为手机奴,那时再大喊冤枉,岂不悲乎?! 【解析】 试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文题是关于智能手机是否可作为高中生的学习用具的话题,切中时代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难以说清。正反观点,能自圆其说,都可以。可以从利的方面谈如下内容,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与以前的同学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等。从弊的方面来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良习惯的影响,健康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谈。 立意: (1)手机的弊端:影响学业事业,影响身体、心理健康。 (2)手机的好处:保持友谊,充实生活,丰富人生,成就人生等。 (3)全面地看待手机,一分为二地谈其利弊。 素材: (1)手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种益处。它是加强彼此间联系的工具,是我们可以浏览整个世界的月光宝盒,它还是能帮助我们了解时政要闻,掌握商务信息,帮助我们实现无纸化办公。 (2)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手机帮助人们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望。从前亲戚、朋友难得一见,彼此只能靠书信来往,如今一个电话打过去,远在天涯的人便可感觉近在咫尺。通过手机,我们可以认识许多的陌生人,扩大交际范围,扩大社交网络覆盖面。从而便于我们及时获取信息,了解最新动向。甚至,通过手机,你还可以找到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老朋友;被你喜欢的明星关注,还可以和本国总理连线,参政议政。 (3)有利就有弊,手机是把双刃剑。每天早晨坐上公交车时,车厢内没有了记忆的喧哗,取而代之的是寂静与沉默。无声的寂静,可怕的寂静,弥漫在整个车厢。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部手机,发着短信,聊着QQ。人们宁愿听那一遍又一遍的信息提示音,用微信打招呼,也不愿意拍拍他人的肩膀,给他人打招呼。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淡漠,人与人之间爱的情感 越来越淡。 (4)老人是最不喜欢用手机的了,有老人说:“自从有了这手机,儿女们回家问候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连电话都不打,用短信代替。有好几次,她和老伴收到的短信内容是:“爸,妈,我今天有事,不回家吃饭了,你们吃吧。”看到这些,老人们只有无奈的叹息,唉,手机啊手机,你联系得了千万人,坚固千万人的联系网,为什么把我们家亲情这张网,拆得越发松散了呢?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通过阐述得出观点:作为高中生,要勇敢地对智能手机说“不”。文章接下来论述了“手机”对于学生是无用的,又接着阐述在学习中,幻想把智能手机作为学习用具,其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文章通过论述玩手机是有瘾的,论证了“手机”对学生的弊端。文章结尾得出结论:把智能手机作为高中生的学习用具,有点作用,但作用不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地一笑。

请将你生活中类似的见闻和体会,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

要求:(1)不得少于60 字;(2)要有细节描写;(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日

B.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C.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D.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B.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D.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奇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了人生应达到的三种境界,其中两种是“至人”“神人”的境界,表现另外一种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身为一介布衣时所持的处世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以“风”“月”反衬自己悲痛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宫殿及墓地等作标志与装饰用的石柱。⑤才:隐约。⑥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景象。

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和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