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特困户的荣耀 梁海謿 麦天脏人累人困人乏人热人烦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特困户的荣耀

梁海謿

麦天脏人累人困人乏人热人烦人,好多人不愿过麦天,然而蛤蟆村吴矬子例外。吴矬子最巴望的就是麦天,最爱过的也是麦天──麦天给吴矬子带来全村没有的荣耀。

吴矬子是蛤蟆村惟一的特困户。吴矬子老伴死得早,儿子媳妇也害病而亡,家里只剩一老一小爷孙俩。老实巴交的吴矬子除了种地还是种地,日子过得窝囊,便被村里定为特困户,成为县委书记“一帮一、手拉手”活动的扶贫对象。每逢麦天,县委书记车水马龙来帮吴矬子收麦。吴矬子庄稼有人帮着,还能沾光登报纸上电视,与县委书记合影,神气得不得了,吴矬子咋能不像小孩儿盼过年一样盼麦天呢?

屈指算来,五年间已有三任县委书记来帮过吴矬子,哪一年吴矬子都跟着上报纸。吴矬子每年都把有他名字的报纸讨一张存着。小孙儿田田已上五年级,吴矬子没事的时候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虽然日子没啥起色,但想想全村就他吴矬子因穷而能上县报,心里很是受用。

今年来帮吴矬子收麦的是新任县委书记王磊。吴矬子兴冲冲地迎候在村头。小孙儿田田也穿着烂背心和脏不拉叽的破裤衩,光着脚丫被爷爷拉在身旁。吴矬子那二亩坡地麦,不到中午就被王书记他们割光薅净。记者要为王书记和吴矬子拍照,王书记东瞅西瞅,没啥好景致,见地边有一棵弯腰槐,便拉吴矬子一道留影。吴矬子咂砸嘴说:王书记真好眼力。

临走,吴矬子央求王书记:报纸、照片一定给我留一份,我要珍存起来作纪念哩。王书记拍拍小田田的头说:一定,一定。吴矬子说田田:快谢谢书记伯伯。田田说:谢谢书记伯伯。并给王书记鞠了个躬。王书记笑着说:这孩子真乖。

又过了五六天,王书记来蛤蟆村检查麦收工作,顺便来到了吴矬子家。吴矬子知道王书记给他送报纸和照片来了,一脸皱纹笑成波浪,非让田田把报纸给书记伯伯读读,让爷爷这大老粗也听听。田田拿起报纸,看了几眼,两手往身后一背,像背书一样把文章从头背到了尾:

本报讯:6月4日一大早,县委书记王磊等领导一行20余人来到蛤蟆村,帮助特困户吴矬子收割麦子。王书记一边挥镰割麦,一边详细询问了特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抓住近期晴朗无雨的有利时机,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军烈属和贫困户抢收抢打抢晒麦子,做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同时,要认真解决好“三夏”中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麦场防火宣传和各项服务,确保“三夏”工作顺利进行。

王书记两眼瞅着田田,露出一脸惊诧之色,鼓着掌连连称赞说:好记性,好记性,真是神通啊!就看这么一小会儿,竟能将几百字的文章一字不差背出来,不简单,不简单!又扭头对吴矬子说:你可得好好供养孩子上学,将来准是个清华大学的苗子。

田田被夸得不知好歹,说:这我早就会背了,爷爷每年都让我读几十遍呢。王书记“噢──”了一声,疑惑地问:这报纸刚刚印出来,你咋能年年都读几十遍呢?吴矬子连忙回屋,将珍藏在箱底的另几张报纸和一叠照片拿出来。报纸已经泛黄。王书记一张张摊开,仔细一看,差点背过气去。原来,田田刚才背的,竟是一篇5年前的报道!每年的报纸除日期和领导的名字不一样、标题横排竖排不一样外,内文居然一字不差,且都是头题。如果不是吴矬子把历年来的报纸拿出来炫耀,别说他王磊,怕是谁也难以觉察。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

王书记抬起目光,环顾了一周吴矬子破败不堪的院落,心里如坠石般沉重。他又重新审视那几张照片,发现吴矬子张张都是那件黑蓝褂子。王书记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

吴矬子脑袋像点豆一样附和着说:对对,满山也就这一处风景!

田田对这些照片和报纸已看过多次,没了点兴趣,缠着吴矬子说:爷爷,你啥时候才给我买新衣服啊?

吴矬子说:去去,出去玩去!

(摘编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连用“脏”“累”“困”等六个形容词,表现麦天让人生厌的特点,与吴建子最爱过麦天形成反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 小说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位贫穷落后、好逸恶劳的特困户形象,对于这一人物,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 小说标题“特困户的荣耀”,既指特困户吴矬子以能与县委书记合影登报而感到无比荣耀,又隐含着对县委书记等人的讽刺,意味丰富。

D. 小说多用口语,“巴望”“沾光”“脏不拉叽”“割光薅净”等一系列词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平实质朴,颇有表现力。

2.小说用一整段文字,写了田田从头到尾背诵报道的内容,请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读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处王书记“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一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B 2.①情节方面:与上文“ 吴矬子没事时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形成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王书记的“惊诧”与“疑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主题方面:吴矬子角度:通过田田读报道,侧面表现吴矬子的炫耀心理,揭露了他的愚昧和落后。领导干部角度:报道内容与三任县委书记实际工作效果形成反差,批判了一些领导干部只走过场,令行不一的虚浮作风。媒体角度:“五年如一”的报道,也有对相关媒体不负责任发声的讽刺之意。 3.①“好风景”是反语,指不良工作作风。②话里有批判有愤慨。批判前三任不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作风。③话里有反思有自嘲。反思自己工作不细致,自嘲险些步人后尘。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小说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位贫穷落后、好逸恶劳的特困户形象,对于这一人物,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中“好逸恶劳”适当,文中人物形象主要是“愚昧和落后”。作者的态度也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中,①情节方面:与上文“ 吴矬子没事时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形成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王书记的“惊诧”与“疑惑”,如原文中“王书记‘噢──’了一声,疑惑地问:这报纸刚刚印出来,你咋能年年都读几十遍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主题方面:吴矬子角度:通过田田读报道,侧面表现吴矬子的炫耀心理,揭露了他的愚昧和落后,如“但想想全村就他吴矬子因穷而能上县报,心里很是受用”。领导干部角度:报道内容与三任县委书记实际工作效果形成反差,批判了一些领导干部只走过场,令行不一的虚浮作风,如文中说“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媒体角度:“五年如一”的报道,也有对相关媒体不负责任发声的讽刺之意,如文中说“王书记一张张摊开,仔细一看,差点背过气去。原来,田田刚才背的,竟是一篇5年前的报道!每年的报纸除日期和领导的名字不一样、标题横排竖排不一样外,内文居然一字不差,且都是头题”。 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本题中,王书记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 从手法上讲,“好风景”是反语,指不良工作作风。从句子的深层含义看:话里有批判有愤慨。批判前三任不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作风,如文中说“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此外,话里有反思有自嘲。反思自己工作不细致,自嘲险些步人后尘,如文中提到“王书记抬起目光,环顾了一周吴矬子破败不堪的院落,心里如坠石般沉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上海11月10日电(记者田泓)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0日在上海圆满闭幕。11月5日至10日,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进口博览会吸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截至11月10日中午12时,累计进场达80万人。交易采购成果丰硕,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

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介绍首届进口博览会出席嘉宾多、规格高,国内外影响广泛。展览规模大,展示水平高,经贸成果丰硕。虹桥国际经贸论坛成为共商国际经贸问题的高层次交流对话平台。此外,还同期举行了虹桥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

据介绍,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招展报名工作已经开始,总体规模、展期、展品范围和展位价格与首届基本上保持一致。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明确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牌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这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此次进博会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这些数据背后,是全世界用行动为中国这一史无前例的创举鼓掌,也充分体现出各国共享未来、共同发展的意愿。

从历史和现实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是各国人民利益之所在,是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就指出:“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并强调:“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召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家级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顺应历史、顺应大势的现实行动,充分表明了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定不移奉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捍卫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释放了中国坚定改革,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信号,为各国扩大对华出口提供了契机,也为各国彼此之间开展国际贸易、分享合作商机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推动全球范因内进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精彩收官,而6天精彩将变成365天的常态。线下,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早已启动运营;线上,“6天+365天”的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打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平台齐接力,让进博会“永不落幕”。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这是中国的郑重承诺。这个平台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永不落幕”的进博会,背后是永远不会关上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也将推动全球共同开放,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与各国一道,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网络资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届进口博览会意向成交累计达578.3亿美元,其中汽车展区成交意向占到第三位。

B. 首届进口博览会举行期间,虹桥国际经贸论坛成为共商国际经贸问题的高层次交流对话平台,还同期举行了虹桥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

C. 第二届进品博览会已经开始招展报名,其主题和总体规模等各项内容与首届基本保持一致。

D. 中国举办的首届进博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具有开创性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智能及高端装备”在首届进口博览会上意向成交额最高,说明这一领域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B. 只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捍卫经济全球化,各国共享未来共同发展的意愿就一定可以实现。

C. 首届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一次创举,世界各国在未来将以实际行动为中国鼓掌。

D. 线下、线上“6天+365天”的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跨越时空,接力运行,为“永不落幕”的进博会增光添彩。

3.中国举办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经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权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一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时间上却不呈现直线发展特征。

B.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C.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D.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

C.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为笔记体叙事淡化了神话色彩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持。

D.例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C.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D.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红窗迥

柳永

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忙忙走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注]①成阵价:成群成片。②忙忙走:飞来飞去。③拖逗:惹引,勾引。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北平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恽太太提着半篮青菜,露着自己瘦弱的身影走出菜场。在菜场西头排列着一堆堆水果摊子。鲜艳清香的水果摊后坐着落牙的老太婆,用麻绳慢吞吞地纳着枇杷叶形的鞋底;或是穿着新蓝布裤褂的壮丁,口里衔支香烟,眯细了眼睛斜视行人,忖度那些衣服褴褛的再也不敢走近他的水果摊。恽太太望着那些骄傲的水果出了一回神,然后怯生生地走到一个小女孩的水果摊前。

“几文一斤?”她拾起一个娇嫩圆的黄果在手中试着分量。

“八十块。”那小女孩子眼也不抬。

“买一个呢?”

“四十。”

恽太太轻轻地把黄果放还原处,红着脸默默走开。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恽太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