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校园演讲比赛上展示了三张照片。第一张,一名协警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校园演讲比赛上展示了三张照片。第一张,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网友留言:“撑伞哥,看着让人很暖心。”第二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第三张是莫高窟壁画前80后学者们面壁工作的背影。2019年,他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

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静待你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静待你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骄傲所在,普通协警单膝跪地为老人撑伞;技校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80后学者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这些平凡人的身上不平凡的闪光之处,就是所谓人生的高光时刻。 高光时刻大体上等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成功。但是与成功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高光时刻是真正属于自己个人的。比如,一个出身平寒的农家子弟,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后来又拿到了博士学位,获得博士毕业证的时刻就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或者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演员,依靠很多年的执着和努力,终于成为一部大片儿的主角,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明星。那么当他面对聚光灯,面对人们的称赞时,他就在享受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历史上有名的三国人物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战前的几十年,一直是曹氏政权的谋臣。他先后辅佐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代君王,一直都身为人臣安分守己。但是,在他晚年70多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决定发动高平陵之战,将曹魏的江山占为己有,在那一时刻,虽然司马懿已经迟暮之年,但那是他人生最耀眼的高光时刻。 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一生颠沛流离贫困潦倒,一生都在求其功名的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考中一个小小的县官,只做了一年又半载,就被人从位子上赶下来。小时候出生在商人家庭衣食无忧的他,到了自己独立门户的时候,却天天都在愁着柴米油盐,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到70多岁高龄的时候,吴承恩开始写西游记。他用七年的时间写了这部传世之作。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虽然吴承恩已经风烛残年,依然贫穷孤苦,但那时候是他人生的真正高光时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当我们看到别的人在滋润的生活、兴奋的表达、热情的宣泄、骄傲的炫耀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非要羡慕他们的高光时刻。其实人生真正的奥秘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高光时刻在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因为那才是人生真正的惊喜。因为不知道你才会觉得非常神秘。 对有些人来说,他们的高光时刻来的很早很及时,年轻时候他们就拥有了良好的资本,不错的声望。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的高光时刻往往来得很晚,那叫大器晚成。 在自己的高光时刻来临之前,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本分,砥砺前行,不要因为暂时看不到希望就放弃努力! 谢谢大家! 复兴中学的一员 【解析】 此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写作能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天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审题】 三张照片,三类平凡的人: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暖了人心;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鼓舞了人心;莫高窟壁画前80后学者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多年面壁的时光书写了精彩的人生。导语部分指出——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因此,材料意在引导同学们思考平凡之人通过自己的爱、善良、坚持、奋斗等书写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立意】 平凡之人亦有高光时刻;高光时刻需要爱心、奋斗、坚守;奋斗青春,静待自己的高光时刻。 【结构】 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静待你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然后引述材料提出论点。接着明确什么是高光时刻——成功;然后用具体事例论述“为什么”,即成功的原因——默默无名的小演员,依靠很多年的执着和努力;迟暮之年的司马懿壮心不已;一生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吴承恩坚持写作。最后从“怎么办”的角度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本分,砥砺前行,不要因为暂时看不到希望就放弃努力! 【素材】 1. 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各种遭遇与挫折,使得老而无所依、老而无所养。面对这些不幸者,我们用无尽的爱心与呵护,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一个爱的港湾;同时也使得一位位护理员,在这平凡而崇高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与青春。 护理员姐妹们经过专业的培训上岗,她们对待老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尽心尽责。她们秉着一颗爱心、善心、耐心、孝心工作,她们敬业,她们无私。在工作中她们不怕脏不怕累,为老人洗衣服、剪指甲,为长时间卧床的老人翻身、抹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端吃、端喝,真正做到了为老人排忧解难。让老人们感受到像家一样的温暖,让老人住的放心、宽心、安心。 她们这种视老人如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老人的事迹,在这里却是屡见不鲜的。护理员们正是脸带微笑以温暖的双手和一颗圣洁善良的心,抚慰一个个孤独无依的老人,驱散了无数的痛苦和忧伤。这就是爱,平凡而又伟大。 2. 武汉金银潭医院,抗争肺炎的最前线,身患渐冻症,双腿肌肉已经萎缩的张定宇院长一瘸一拐地走在院外。他说:“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扶危渡厄,医者担当。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3.湖州,一名老人来到社区,在桌上放了一沓崭新的100元钞票。而后,他朝着工作人员深深鞠了一躬:“国家有难,我就要出份力。”说完转身就走,工作人员想让老爷子留下名字,他却拒绝了。“要写名字,应该写一名知恩者。” 4.四川广元,首批派往武汉的医疗援助队伍即将出发。丈夫站在大巴车边,大声朝着车里的妻子喊道:“赵英明!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我做!听到没有!”在她身旁,还有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疫情中的逆行者。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指印的背后,是一颗颗赤忱奉献的医者之心。谁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谁都有难以割舍的亲人。可总有一群人,从未忘记自己的誓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国人对“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话题更加关注。不少人把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奖数量当作    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准。2019年,中国再度与诺贝尔奖无缘,焦虑的国人又一次对国家科技实力产生     。事实上,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  )。也就是说,诺贝尔奖并不能作为反映各国当前科技综合水平的良好指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由弱到强,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9年国庆前夕,袁隆平、屠呦呦等8位科学家获得“共和国勋章”,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就是中国科技实力的明证。我们应该有足够的       ,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面对诺贝尔奖,我们该保持清醒,理性关注。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是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科学家们身上所展现的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衡量  质疑  底气  敝帚自珍

B.权衡  怀疑  勇气  敝帚自珍

C.权衡  质疑  勇气  弥足珍贵

D.衡量  怀疑  底气  弥足珍贵

2.下列填入文申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A.不少几十年前取得的获奖成果,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

B.当下的科研成就难以得到反映,不少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

C.不少获奖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

D.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不少获奖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B.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

C.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

D.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______________ ” 两句写了女子被弃后渡淇水而归的场景。

(2)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 ” 两句,说明与其空想,不如学习的道理。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 两句,写蜀道高险,上有高峻的山峰,下有回旋的急流。

(4)苏轼《赤壁赋》中写任由小船漂荡,越过茫茫江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想建立像霍去病“_________”那样的功绩,草率出兵,结果却“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穆父待制竹堂杨杰

会稽风土竹相宜,傍竹为堂趣尚奇。

内史①旧居经几代?此君高节似当时。

林无暑气客频到,笋过邻墙僧不知。

莫夹桃花引蜂蝶,实②成须与凤凰期。

[注]①内史:东晋王羲之世居会稽,官至会稽内史。②实:指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唱和之诗,是为了和穆父《竹堂》一诗而作,借此劝勉友人。

B.首联承题,点出竹堂所在之地,以及主人穆父“傍竹为堂”的高雅情趣。

C.颔联“此君”指竹堂的主人穆父,他清高自守,如同从前的主人王羲之。

D.颈职“客频到”表现竹林清幽,适宜避暑,“僧不知”表现环境的宁适。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显达,南彭城人也。仕宋以军功封彭译县,隶齐高帝讨桂阳贼于新亭垒,大战于宣阳津阳门,大破贼,矢中左目而镞不出。事平,封丰城侯,再迁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沈攸之事起,显达遣军援台,长史到遁、司马诸葛导劝显达保境蓄众,密通彼北。显达于坐手斩之,遣表疏归心齐高帝。帝即位,拜护军将军。后御膳不宰牲,显达上熊蒸一盘,上即以充饭。后拜都督、益州刺史。武帝即位,进号镇西将军。益部山险,多不宾服。大度村獠,前刺史不能制,显达遣使责其租赕。獠帅曰:“两眼刺史尚不敢调我。”遂杀其使。显达分部将吏,声将出猎,夜往袭之,自此山震服。永明二年,为侍中、护军将军。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上亦泣,心甚嘉之。八年,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显达谦厚有智计,自以人微位重,每迁官常有愧惧之色。子十余人,诫之曰:“我本意不及此,汝等勿以富贵陵人。”家既豪富,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牛,丽服饰。显达知此不悦。及子休尚为郢府主薄,过九江拜别,显达曰:“凡奢侈者鲜有不败,塵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逐。”即取于前烧除之。其静退如此。明帝即位,进太尉,封鄱阳郡公。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日:“此等岂足介虑。”上乃止。显达深自贬退,车乘朽败,导从卤簿皆用羸小。以年老告退,不许。后以为江州刺史,镇盆城。东昏侯立,显达闻都下大相杀戮,传闻当遣兵袭江州。显达惧祸,十一月十五日举兵。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南史,陈显达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B.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C.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D.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子,爵位等级之一,有多种称号,如“县子”“开国子”等。

B.夷,原指游猎为生的东方部族,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征,指征聘人才到朝廷任职,本文指征召显达入朝担任要职。

D.导从,专指帝王出行时的前驱者与后随者,也泛指皇帝随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显达勇敢无畏,作战有功。随齐高帝讨桂阳贼寇时,他大败敌军,被箭矢射中左眼,凭借军功被封为丰城侯,后来升任为广州刺史。

B.陈显达忠于高帝,深得信任。沈攸之事件中,他坚决派兵支援高帝,并将持异议的属下斩杀;在御膳不宰杀牲畜时,他给高帝送上熊蒸。

C.陈显达智谋过人,降服夷部。益州一带部落凭借山险大多不服管制,陈显达杀了獠帅使者,并部署偷袭大度村,从此益州部落畏惧屈服。

D.陈显达谦退律己,严于治家。他自降身份,乘坐旧车。面对儿子乘坐精美牛车,穿华丽服饰的行为,他严加训诫,并烧毁塵尾蝇拂等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

(2)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曰:“此等岂足介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当时这样做

(日)伊坂幸太郎

A

一如既往,山本走出家门,前往公交站。

当他来到公交站的对面时,注意到一位老婆婆看起来像是迷了路,有些不知所措地东张西望。山本起初是想上前去帮忙的,可是看到有一辆公文本在驶向公交站,他连忙过去加入了上车的队伍。山本所在的住宅区,乘坐这班公交车去市区是最便捷的。

行驶途中,车厢内忽然发出惨叫,有个男人站起身,手里拿着刀子指向一旁的女人说:“喂,给我站起来!”

“你们全都不要动,谁要是敢乱动,我就捅这个女人,听到没!”犯人说的话,就好像捆住山本的锁链一般有力。锐利的刀尖紧贴着女子的脖子,只要犯人稍一用力,瞬间就会鲜血迸溅,染红她的白衬衫。仅仅是想象,山本就感觉自已要晕厥过去。

“司机,赶紧停车!”犯人大声喊道。车速减了下来,随后,公交车停在了路边。

“哎,你冷静一点。”坐在最前面的女人,个子虽然矮小,背脊却挺得很直,是山本经常在车上看到的一个中年妇女。此时,中年妇女劝起了犯人。“吵死了!滚开!”犯人用手推开中年妇女,走近扶手位置。

山本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犯人大喊:“男人全部给我下车,下去!”山本很快意识到了犯人是要排除威胁,只留下女人和小孩作为人质。

他看了看周围,偷偷观察其他的男性乘客会有什么反应,采取什么行动。其他男人也都紧张兮兮地看着彼此,露出一副怯懦的表情,心中琢磨着如何逃避责任。催促他们赶紧做出决定的,反而是犯人。

“赶紧下车!”随即犯人开始从十倒数。

等回过神来,山本发现自已已经随着好几个男人开始往前方出口方向移动,这帮人有些神情恍惚,仿佛被抽掉了魂愧一般虚弱地排起了队。

不回头真的好吗?就算犯人手里有刀,也不过只有一个人,不是吗?只要男人们都团结起来反抗,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然而,他想到自己的妻子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暗暗自我辩解,我必须平安回家,我想要平安回家。

山本没有停留,随着男人们一起下了车。当自己的脚踏上地面时,身体里涌现出了一股安全感。他假装自己没有发现。这时公交车启动了引擎,如同醒来的野兽,摇晃着向前驶去。

为什么当时会……山本很想抱头嘶吼,一种深深的悔恨在山本的全身游荡着。

如果当时询问老婆婆有没有困难,就会赶不上这辆公交车,也就是说自己也不会卷入这个事件中,不会对自己产生这么强烈的厌恶感。为什么当时没有上前询问老婆婆?

然而事到如今,后悔也无济于事。覆水难收,犯下的错误无法再弥外。话虽如此,可是真的没办法重来了吗?

B

一如既往,山本走出家门,前往公交站。

当他来到公交站的对面时,注意到一位老婆婆看起来像是迷了路,有些不知所措地东张西望,山本走向老人,询问地:“您遇到什么麻烦了吗?”“啊?”老婆婆抬起头,“啊,我在想这附近有没有便利店。”“找便利店的话……”他指了指后面,对老婆婆说道,“从这儿一直走就有一家。”老婆婆道谢后,转身离开了。

山本回头一看,发现公交车还没走。估计司机也是注意到山本要上车,所以没有启动车子等着他。当山本上车的同时,车门关上了。

行驶途中,车厢内忽然发出惨叫声,有个男人站起身,手里拿着刀子指向一旁的女人说:“喂,给我站起来!”锐利的刀尖紧贴着女子的脖子。“你们全都不要动,谁要是敢乱动,我就捅这个女人,听到没!”

公交车逐渐减速,在路边停下。犯人大喊:“男人全部给我下车,下去!”

啊,事情发展成现在这样该如何是好?山本还是感到手足无措,观察了一下周围人的反应。与其说自己是摇摆不定,倒不如说是觉得其他男人多半也会支持自己心中的选项。

“你们赶紧下车!”犯人指着出口方向,朝着男性乘客们喊道。男人们在通道上缓慢地排起了队,朝着车前方移动。山本也加入了队列中,不时地偷瞄犯人。

“那个……”队伍前面的一位男子突然对犯人说:“那个,打扰一下。”“搞什么呀?赶紧下去!”犯人拿刀对准了男子。

“啊,那个,不是,我想谢谢你……”男子怯怯地说,“实在太感谢你了。”“你说什么呢?”

“给了我一次挽回的机会,真的太感谢了。”

山本也是这么想的,恐怕在场的男人大半都是这个想法。男人们一拥而上抓住了犯人,有人抱着犯人,有人控制住犯人拿刀的手,他们马上把人质拉了出来。山本紧紧抓住犯人的另一只手,完全不在乎会不会受伤。

二十年前,有个男子持刀劫持公交车,包括山本在内的所有男性乘客,无一例外按照犯人的命令下了车。随后犯人威胁司机把车开到了相当远的购物中心的停车场,作为筹码对抗警方。好在结果还不错,所有人质都顺利获救,警方及时逮捕了犯人。那些先前下车的男人虽然没有受到世间的指责,不过对于山本的人生来说,始终有种囚禁般的折磨。

这一次,山本抱着必死的决心制服了犯人。他那威风凛凛的模样,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他绝对不会再让自己失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次要人物特点鲜明,矮小的中年妇女“背脊却挺得很直”这一细节表现了她仗义执言的勇气,与男人们的怯懦形成对比。

B.在B部分中,山本选择了帮老婆婆指路,依然没能如愿躲过劫案,这种安排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体现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

C.小说结尾处交代了二十年前公交车劫案的结局,既对A部分的情节进行了补充,又为B部分人物的变化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D.小说A部分氛围比较压抑,B部分安排了制服歹徒、救赎心灵的结局,使整个故事变得温暖,给读者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2.请分析A部分画横线的句子。

3.小说A、B两部分情节多有重复,这样处理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对主人公山本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