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②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先秦儒家关注“礼制”,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墨家本就是劳动者的学派,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建立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这体现了劳动和知识的有机结合。《墨子》中有“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还蕴含着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所持的消极态度,常常遭到治国者的批评,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③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诗人妙作可窥一斑。诗人李绅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诗人王维写道:“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这首《春中田园作》的前四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劳动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和团结精神。自强不息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之源。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应在各个领域:巍峨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等等,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
④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国家、社会、企业各界需要提供更有利的劳动保障,更好的劳动条件,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体面劳动,使劳动尊严得到维护、劳动价值得以实现,更好地营造平等劳动,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的正能量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内生动力。只要我们守护中华劳动伦理的深厚底蕴,弘扬工匠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劳动美德,一代代的劳动者就必定能创造伟大的历史,不断开创未来美好生活。
(摘自2019年6月3日光明日报夏月明《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劳动观念是在一代代不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传承的。
B.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后的儒家继续发展了劳动观念,表现出对劳力者的鄙视。
C.劳动可以塑造勤俭节约的美德,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团结精神。
D.守护好中华劳动伦理,弘扬劳动精神和美德,劳动者就定能创造美好未来。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重点论述了各学派的劳动观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B.第二段提出孟子有重民思想是为了证明法儒两家对人口和劳动力非常重视
C.第三段多处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劳动创造了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意境。
D.本文在内容上层层深入,由勤劳的历史意义论及其对当下民族复兴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中国人就建立起文化自信。
B.人类劳动有多个阶段,而强调财富和劳动的关系属于谋生劳动的发展阶段。
C.佛、道两家对劳动和农业态度消极,这使他们很难受到历代治国者的肯定。
D.民族复兴需要辛勤的劳动者,所以国家和社会各界应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校园演讲比赛上展示了三张照片。第一张,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网友留言:“撑伞哥,看着让人很暖心。”第二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第三张是莫高窟壁画前80后学者们面壁工作的背影。2019年,他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
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国人对“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话题更加关注。不少人把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奖数量当作 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准。2019年,中国再度与诺贝尔奖无缘,焦虑的国人又一次对国家科技实力产生 。事实上,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 )。也就是说,诺贝尔奖并不能作为反映各国当前科技综合水平的良好指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由弱到强,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9年国庆前夕,袁隆平、屠呦呦等8位科学家获得“共和国勋章”,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就是中国科技实力的明证。我们应该有足够的 ,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面对诺贝尔奖,我们该保持清醒,理性关注。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是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科学家们身上所展现的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衡量 质疑 底气 敝帚自珍
B.权衡 怀疑 勇气 敝帚自珍
C.权衡 质疑 勇气 弥足珍贵
D.衡量 怀疑 底气 弥足珍贵
2.下列填入文申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A.不少几十年前取得的获奖成果,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
B.当下的科研成就难以得到反映,不少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
C.不少获奖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
D.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不少获奖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B.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
C.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
D.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______,________ ” 两句写了女子被弃后渡淇水而归的场景。
(2)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 ” 两句,说明与其空想,不如学习的道理。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 两句,写蜀道高险,上有高峻的山峰,下有回旋的急流。
(4)苏轼《赤壁赋》中写任由小船漂荡,越过茫茫江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想建立像霍去病“_________”那样的功绩,草率出兵,结果却“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穆父待制竹堂杨杰
会稽风土竹相宜,傍竹为堂趣尚奇。
内史①旧居经几代?此君高节似当时。
林无暑气客频到,笋过邻墙僧不知。
莫夹桃花引蜂蝶,实②成须与凤凰期。
[注]①内史:东晋王羲之世居会稽,官至会稽内史。②实:指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唱和之诗,是为了和穆父《竹堂》一诗而作,借此劝勉友人。
B.首联承题,点出竹堂所在之地,以及主人穆父“傍竹为堂”的高雅情趣。
C.颔联“此君”指竹堂的主人穆父,他清高自守,如同从前的主人王羲之。
D.颈职“客频到”表现竹林清幽,适宜避暑,“僧不知”表现环境的宁适。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显达,南彭城人也。仕宋以军功封彭译县子,隶齐高帝讨桂阳贼于新亭垒,大战于宣阳津阳门,大破贼,矢中左目而镞不出。事平,封丰城侯,再迁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沈攸之事起,显达遣军援台,长史到遁、司马诸葛导劝显达保境蓄众,密通彼北。显达于坐手斩之,遣表疏归心齐高帝。帝即位,拜护军将军。后御膳不宰牲,显达上熊蒸一盘,上即以充饭。后拜都督、益州刺史。武帝即位,进号镇西将军。益部山险,多不宾服。大度村獠,前刺史不能制,显达遣使责其租赕。獠帅曰:“两眼刺史尚不敢调我。”遂杀其使。显达分部将吏,声将出猎,夜往袭之,自此山夷震服。永明二年,征为侍中、护军将军。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上亦泣,心甚嘉之。八年,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显达谦厚有智计,自以人微位重,每迁官常有愧惧之色。子十余人,诫之曰:“我本意不及此,汝等勿以富贵陵人。”家既豪富,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牛,丽服饰。显达知此不悦。及子休尚为郢府主薄,过九江拜别,显达曰:“凡奢侈者鲜有不败,塵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逐。”即取于前烧除之。其静退如此。明帝即位,进太尉,封鄱阳郡公。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日:“此等岂足介虑。”上乃止。显达深自贬退,车乘朽败,导从卤簿皆用羸小。以年老告退,不许。后以为江州刺史,镇盆城。东昏侯立,显达闻都下大相杀戮,传闻当遣兵袭江州。显达惧祸,十一月十五日举兵。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南史,陈显达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B.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C.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D.官军继至/显达不能抗/退走至西州/后乌榜村骑官赵谭注槊刺落马/斩之篱侧/血涌湔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子,爵位等级之一,有多种称号,如“县子”“开国子”等。
B.夷,原指游猎为生的东方部族,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征,指征聘人才到朝廷任职,本文指征召显达入朝担任要职。
D.导从,专指帝王出行时的前驱者与后随者,也泛指皇帝随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显达勇敢无畏,作战有功。随齐高帝讨桂阳贼寇时,他大败敌军,被箭矢射中左眼,凭借军功被封为丰城侯,后来升任为广州刺史。
B.陈显达忠于高帝,深得信任。沈攸之事件中,他坚决派兵支援高帝,并将持异议的属下斩杀;在御膳不宰杀牲畜时,他给高帝送上熊蒸。
C.陈显达智谋过人,降服夷部。益州一带部落凭借山险大多不服管制,陈显达杀了獠帅使者,并部署偷袭大度村,从此益州部落畏惧屈服。
D.陈显达谦退律己,严于治家。他自降身份,乘坐旧车。面对儿子乘坐精美牛车,穿华丽服饰的行为,他严加训诫,并烧毁塵尾蝇拂等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达累任在外,经高帝之忧,及见武帝,流涕悲咽。
(2)上欲悉除高、武子孙,微言问显达,答曰:“此等岂足介虑。”